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让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富有魅力、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众多《道德与法治》教师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认为,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影响会深刻而持久。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一、巧设课堂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如此。要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激情,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自然、新颖、趣味新奇、灵活多变的导入可以强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兴奋他们的神经,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如:在讲《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这课时,先从听录音讲故事导入,动情感人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深深地抓住了学生,这样就真实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之中。当然,课堂导入还可以采用看录像、做游戏、猜谜语、唱歌、设置疑问等方式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教学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巧妙安排小游戏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常常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记录员。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内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厌学的学习情绪。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造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只有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下,才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如跃进小学教师蔡红艳在给学生上《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中,老师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精心设置了一个机智有趣、简单易行的游戏,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学生人人参与,游戏做完后,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游戏的意义。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发言。然后,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把刚才玩得内容、过程、感受说出来。孩子说后纷纷表示自己爱家乡的山和水,孩子们也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建设自己的家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疑是思之端,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如刘丽彬老师在教学《我们小点声》一课,先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在读中解决。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哪不能大声喧哗?于是学生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在讨论中升化文章主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一个或两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设障置疑,吸引学生,往往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由自主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之中,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四、创设动手实践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收获者。在讲《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制作手抄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组稿、写稿、编辑、设计等,孩子在动手制作的同时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给予学生表现自己、获取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只有有始有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论文作者:刘琛婧 指导教师:李之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