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处理好社科统计中的十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大局、大趋势是当前社会与科技统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舞台。我们社会与科技统计工作者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区市党政领导研究决策的需要,使我国社会与科技统计在“打基础,上水平”方面迈出较大一步。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领导提出的社会与科技统计“打基础,上水平”的要求,我们对当前的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外部条件、各方面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归纳了在“打基础、上水平”中必须认真、妥善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一)基础与水平的关系。国家统计局领导提出“科技统计打基础、社会统计上水平”,表明两个专业在发展上要有所区别和侧重,是符合社会与科技统计实际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基础与水平是对立的,也不意味科技统计不要上水平,社会统计已经打好基础。事实上,迄今我们尚未较好地解决R&D、贡献率、科技实力评估及经济——科技决策所需要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问题。科技统计的基础必须围绕“上水平”来奠定,社会统计的水平也同时要靠强化基础工作来提高。同时,要突破重点、不断积累、循序渐进、整体提高。必须一手打基础、一手上水平,两手都要硬。
(二)社会统计和科技统计的关系。社会统计和科技统计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又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要加强队伍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合理安排时间、力量和各项工作,确保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坚决避免两个专业相互牵制、相互削弱,努力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当前,稳住社会、开拓科技,以社会促科技,应成为我们处理两个专业关系的基本策略。
(三)政府统计和部门的关系。这是现行统计体制下社会与科技统计面临的主要关系。政府统计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做好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充分依靠部门,发挥部门作用,抛弃政府统计部门包打天下的幻想,要在部门多、领域广的情况下,抓好重点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努力把部门统计变为社会与科技统计的优势、资源和市场。
(四)国家统计和地方统计的关系。从全国社会与科技统计来说,部门和地方是两大支柱。从地方社会与科技统计来说,完成国家任务和本地区任务是双重职责。在目前工作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同时又面临不断膨胀的需求情况下,我们对各地区要做好统计任务的部署、检查、指导,要为地方提供帮助和服务,不要再增加基层负担,不要增加没有条件的任务。1998年,我们要改进对各地区社会与科技统计的调研、指导、交流、培训和奖惩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各地社科处要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基础上,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开辟合作“市场”,树立社科统计大有作为的新形象,不要等、靠,不要怨天忧人。
(五)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社会与科技统计的长期规划,但同时应看到,我们的规划是方向性的,决定它能否实现、如何实现还有许多客观因素。我们只能以虚带实,决不能以虚代实。一定要扎扎实实把近期工作抓好,把各种关系协调好,把现有的队伍带好,提高为决策需要服务的能力。只有创造一个好的现在,才能拥有一个好的未来。不能为决策服务的统计是没有生命力的统计,是与政府统计的本质相背离的。
(六)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社会与科技统计是开放型的、国际化的统计,我们必须把掌握国际动态,争取国际援助,开展国际合作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加快社科统计发展的有效途径。1998年,我们将继续在科技、环境、性别等统计的国际合作方面争取有所建树。我们要坚持国内第一的思想,国际合作以有益于国内为前提。对国际的方案、定义、标准,要学习、研究、靠近,但决不能照搬,不能以此否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国内统计活动。
(七)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与科技统计始终处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压力之中,只有改革现状,在已有的成果之上发展才会有出路。对统计工作来说,保持基本资料的连续性是极其重要的,任何统计改革都应以保持基本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及时为前提。当前,社科统计改革要以提高满足决策需求的能力为方向,选择可行的突破口。调整常规性工作与开拓性工作的比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出水平,同时“紧张而有序”地工作,努力避免工作僵化和急功近利这两种倾向。
(八)潜在任务和实际任务的关系。社会与科技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社科统计的潜在任务日益增加,这是当前大趋势。我们的责任是顺应潮流,促进社会与科技实际工作的发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社会与科技问题的定量分析都是我们的实际任务。我们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确信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更好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在现有力量、条件的基础上做好工作,认真梳理社会与科技统计的需求和任务,分析潜在任务,把任务归类排队,确保重点任务,简化一般任务,精简可干可不干的任务,充实有社会价值的重要任务。
(九)统计研究和统计工作的关系。研究性指标多是社会与科技统计工作的又一个显著特点。R&D、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等,都不是简单的报表统计所能直接回答的,它涉及理论、方法、应用、资料、指标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理论、方法及研究成份较高的问题,应当由科研人员解决。我们作为政府统计部门,研究重点应放在应用的可行性方面。今后,凡属不能直接由统计资料生成结果的研究性任务,不应列入社会与科技统计的常规工作任务。对于已经承担的研究任务,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应用和处理结论。我们要在稳定常规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短平快的应用性研究,尽快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网。
(十)工作与条件的关系。发展一种开拓性、研究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新兴统计事业,没有相当的智力、设备、组织条件是不可能胜任的。为了保证社会与科技统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努力解决一定的条件,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和改善条件。当前,特别要注意二点:一是破除社科统计无条件论。只要解放思想、扬长避短,社科统计不仅有条件,而且可以创造出较好的条件。二是坚持工作条件的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的统一。要通过开拓有条件的工作,稳定队伍、培训干部、积累知识、提高整体功能。
概括上述方方面面,社会与科技统计的“打基础、上水平”,就是要立足于现实国情和体制,以满足决策需要为中心,联合上下左右内外,坚持合作促发展、项目带建设的工作路线;就是要立足于现有的队伍,以提高社科统计人员的素质为中心,贯彻科学组织管理、先进手段武装的发展路线,力争我国社会与科技统计在本世纪末登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