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现实转化论文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现实转化论文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现实转化*

米卫娜**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友善”的价值,包含着丰富的友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友善价值观在传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现代特征。其中,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是现代友善观的核心内容;谦恭礼让,宽以待人是现代友善观的行为原则;互帮互助是现代友善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仁爱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友善推崇备至。在新时代,友善价值观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社会和谐发展极有价值。

一、友善的价值意蕴

友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因此,友善成为古今中外皆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经历了前面三个步骤,绝大多数的学生已能明确解题思路,剩下的,就是自己“动笔解题”了。一般来说,只要计算稍微细心点,几乎百分之百学生可以正确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友善”推崇备至。友善中的“友”、“善”二字,最初分开使用,相对独立。“友”意为朋友,重外在;“善”意为吉祥,重内在。[1]“友”与“善”在《尔雅·释训》中首次同时出现,但友善并未作为一个词语联用,且其意义与当代“友善”之意相去甚远。历史上,“友善”第一次作为词语的记载是在《汉书·息夫躬传》,“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宴与躬同郡,相友善”。

如今,友善虽然作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关于“友善”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相对共识性的概念解释。沈壮海认为友善观的具体内涵包括“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志同道合、携手奋进,珍惜资源、关爱自然”三个方面。[2]郭建宁认为友善的寓意是“相互帮助和相互祝福”。[3]马文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友善为“关爱他人、扶危济困”。[4]总的来说,笔者更认同黄明理所阐释的“友善”内涵,即“从内容上看,友善既包含对人宽容、理解和关爱的要求,又包含对自然尊重和关照的要求;既包含思想认识与言语上的低要求,更包含行动上的高要求;既包含不损他的低标准,也包含利他、助人为乐的高标准。”[5]

二、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友善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和”。“友善”能够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秩序中有着重要作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导致战乱不断,礼崩乐坏。因此,孔子才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之说。可见,儒家友善观是以维护统治秩序为目的的,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把和谐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则,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最终实现“天和”、“人和”、“政和”。道家的友善观最终也是指向了“和”。庄子的齐物论认为“万物一齐”,即事物本身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庄子认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另外,庄子还有言:“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反映在友善观上,即除了应友善的对待他人之外,还应善待周围的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友善观的核心是“仁爱”。儒家经典之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过“友善”一词,但其中又有很多处论述了友善之道。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传统友善观的核心。孔子认为只有拥有“仁”,才能成为有德性之人。孟子曰“仁人无敌于天下”。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认为,“仁”是人最为渴盼的,达到了仁的境界,则“人皆可以为尧舜”。[6]关于何谓“仁”,《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将“爱人”视为“仁者”的本质特征。这里的“爱人”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推己及人,爱亲人。之后,再由爱亲人进而爱百姓、爱万物,最终达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之所以要交友,是因为交友可以“辅仁”。孔子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因此,以“仁”的标准来交“正友”,是“成仁”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要“爱人”,是因为只有“爱人”,尊重他人,才能得到相应的友好相待,即孔子所强调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其意为对人存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对人存宽容之心,别人才会对你宽容;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对此,唐代大儒韩愈在其《原道》中明确提出了“博爱之谓仁”的主张,进一步将仁爱之心推及每一个社会成员。

总之,作为传统友善观的重要内容,“礼之用,和为贵”、“与人为善”在现代己经家喻户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周易·坤·文言》);“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龚自珍,《投宋于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

最大功率(hp/rpm) ...................................540/7800

如果说对等理论类似于“信”和“达”,是翻译的初衷,那么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则是实现这一初衷所要跨越的障碍和考虑的方面。前者是翻译的理据,后者也是翻译的理据;前者是理想层面的,后者则是实践层面的。该文仅限于论述西方语言人名的汉译,探究其翻译实践中的理据。

中国传统友善观的行为准则是由“爱人”出发,“心存善念”。儒家倡导“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观念,均认为君子的德性重要方面是与人为善。孟子还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四善端说”。同时,“恕道”还被儒家作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即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还认为“可以终身行之”(《论语·卫灵公》)。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反映在其友善观上,即为“爱无差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经》、《尚书》、《左传》、《礼记》等古籍中多处都有关于“友”、与“善”的记载。“友善”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原则,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备至。

胡人久攻不下,派大将在城下骂战。秀容月明看胡人疲惫,骂人都有气无力,忽然大开城门,率秀容兵杀了出去。胡人没想到秀容月明真敢出来,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不等胡人反扑,秀容月明已返回城中。

三、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实转化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友善美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2012年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位列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提到了“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从本质上而言,以上思想都是传统友善观的现代体现。

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是现代友善观的核心内容。“百行德为首,百德善为先”,自古以来,与人为善就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在新时代,与人为善、善意的去帮助别人,仍是友善观所要求的人与人交往中的首要原则。与人为善,首先自身应秉承一颗“仁爱”之心。只有自己内心充满善意,才能够把善意传递给他人。但是,对人友善,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不能‘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真诚指出对方的缺点、过失并引导其改正,‘忠告而善道之’,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之义’,也是友善的题中之义”。[7]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实施有效的友善意识教育,以提高公民对友善的认知,使其积极去践行友善观,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并将友善观贯穿到其行为之中,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生产资料私有的社会条件下,平等待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现代友善观是则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人人生而平等。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能力、所处环境的不同,故每个人所享受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也不可能是绝对平等的。但是,就人的价值而言,人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的差异性,同时,要做到对待他人一视同仁。只有社会成员都持有平等待人的心态,彼此尊重,才会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谦恭礼让,宽以待人是现代友善观的行为原则。“满招损,谦受益”,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历来倡导谦恭礼让、宽以待人。本质上而言,尊重他人即是在尊重自己。故为人处世要不自满、不骄躁、不矜能、不居功、不争名夺利;有胸怀、有气量、有涵养,大度豁达,能够宽容别人的缺点;敬以待人,不强加、不强求与他人。只有如此,才能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们和谐相处。但是,应注意的是,宽以待人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宽容,如此,只能助长坏人作恶,姑息养奸。

互帮互助是现代友善观的必然要求。相互帮助,要求人们能够彼此守望相助,能够做到扶危济困,即主动去救济或帮助有困难的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伦理难题,诸如“扶不扶”、“救不救”等,出现了价值冲突、社会冷漠等现象,“如何维系社会成员的精神的、物质的和情感的纽带,通过共享的价值、共同的利益和共通的情感,凝聚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团结友善,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8]乐于助人,对于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是当代人应具备的友善意识和应实施的友善行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爱护大众,关怀他人,在对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友善。

[ 参 考 文 献 ]

[1]黄显中.论友善[J].伦理学研究,2004(4).

[2]沈壮海,刘水静.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N].人民日报,2014-2-17.

[3]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人民出版社,2014:141.

[4]马文彬,殷戈丽.论友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黄明理.论“友善”核心价值观之内涵、特征及基本要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2).

[6]许建良.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

[7]沈壮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价值准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8]曹刚.团结与友善[J].伦理学研究,2015(1).

中图分类号: E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7-0001-02

*2018年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对策(2018HBKS009);2017年河南理工大学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研究”(2017XQG-14);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友善价值观研究”(19ztzx-01)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米卫娜(1981-),河北宁晋人,历史学博士,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

标签:;  ;  ;  ;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因及现实转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