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重建技术及MRI在高能量致颈椎损伤诊治中作用分析论文_沈靖

三维CT重建技术及MRI在高能量致颈椎损伤诊治中作用分析论文_沈靖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2115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高能量致颈椎损伤诊治中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维CT重建技术:共67个椎体骨折,累及C4 9段椎节,C5 16段椎节,C6 19段椎节以及C7 23段椎节,共49例(81.67%)累及C7-C6段椎节。MRI诊断:T1WI呈现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则呈现为混杂高信号或高信号,其中爆裂型(5个椎体)、压缩型(38个椎体)、单纯型(24个椎体)。结论:在对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诊断中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MRI诊断脊髓损伤程度更优。

【关键词】高能量致颈椎损伤;三维CT重建技术;MRI;诊断价值

颈椎损伤主要好发于3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道路交通伤、户外运动伤以及坠落伤是最为常见的致伤机制,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能量致颈椎损伤属于颈椎损伤中的一种,大多数患者属于不稳定型,临床较为少见,由于该病极易侵入椎管,因而其除了具备一般颈椎外伤症状外,还具有病情重、截瘫发生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质量[1]。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价值。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38.45±10.27)岁;致伤因素包括20例道路交通伤,22例户外运动伤,18例坠落伤。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能量致颈椎损伤;②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瘫痪、肢体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意识不清以及剧烈疼痛等。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诊断,具体如下:

1.2.1 三维CT重建技术

对患者全段颈椎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螺旋扫描,扫描条件设置为层厚6-8mm,螺距1.0mm,管电压及管电流分别控制在110-120kv、250-300mA之间,矩阵为512×512,扫描时间为5-10s左右。患者在CT扫描完成后重建原始图像数据,将扫描条件设置为:层厚控制在0.625-1.20mm之间,间隔为0.5-1.0mm,然后在工作站内将重建数据进行表面遮盖重建、多曲面重建以及遮盖容积重建等[2]。

1.2.2 MRI诊断

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MRI诊断,并对其进行常规矢状位STE1WI、FSETWI以及STIR,冠状位FSET2WI,轴位FSET2WI,层厚控制在4mm左右,间隔为1mm。由两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对影像学图像共同阅片分析[3]。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三维CT重建及MRI表现,观察患者病灶方向、部位以及累及范围等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三维CT重建技术表现

60例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中总共67个椎体骨折,累及C4 9段椎节,C5 16段椎节,C6 19段椎节以及C7 23段椎节,5例多发爆裂骨折患者,主要累及C6及C7椎节,所有患者中有49例(81.67%)累及C7-C6段椎节。60例患者均有椎体后部脱落骨片且移入椎管,单个中央骨片26个椎节,骨片中央矢状裂开18个椎节,偏向椎管一侧骨片12个椎节,粉碎性骨片5个椎节。椎体后移骨片主要来源有为28例椎体角,16例椎体后壁,8例后下角等处。除此之外,椎板骨折共33椎节,左侧及右侧椎板骨折分别为20个及13个椎节;双侧椎板骨折共26段椎节,包括横骨折及骨突关节半脱位椎节分别为16个、10个。本次纳入的所有患者中重度狭窄者9例,中度狭窄者21例,轻度狭窄者30例,患者椎管狭窄的程度与其自身神经损伤程度具有一定关系,均是因椎体后部骨片后移所致的椎管狭窄。

2.2 MRI表现

所有患者在MRI诊断中所表现T1WI呈现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则呈现为混杂高信号或高信号,根据椎体形态变化可以分为如下3种情况:①爆裂型(5个椎体):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患者椎体的高度变扁,压缩高度大于1/2,椎体的横径出现增宽现象,前后径有所加大以及信号不匀等;②压缩型(38个椎体):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并且呈现锲型变;③单纯型(24个椎体):主要影像学表现为信号异常或者椎体被轻微压缩,压缩的高度小于1/4,椎管无脱位情况。对于脊髓横断患者而言,其MRI影像学表现为T1-T2上均呈现出髓腔内扭曲变形状况,断端间隙表现为黑色的无信号影;对于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其MRI诊断的主要表现为T1WI呈现为等或略低的信号,而T2WI则呈现为高信号;脊髓出血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为髓内呈现为斑片状,条状短T1以及长T2高信号影;而慢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MRI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的囊状改变。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中,三维CT重建技术能够患者椎体骨折片段,大小、位置以及骨伤走向予以准确诊断,还能显示出神经孔狭窄程度,为患者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价值,但缺点在于无法对患者脊髓损伤情况予以反映[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MRI在能较好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原因如下:①软组织分辨率精准,可行多方位扫描及多参数成像,对脊髓损伤程度与椎管狭窄予以清晰显示;②具有较好的血肿演变性,可显示血肿对患者脊髓压迫的具体情况以及硬膜下或者硬膜外的血肿数量;③矢状位脂肪抑制序列,具有较大视野,能够较好地显示多节段椎体骨折情况[5]。

综上所述,在对高能量致颈椎损伤患者诊断中三维CT重建技术与MRI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MRI诊断脊髓损伤程度更优。

参考文献:

[1]郑家庆,时文艳,周菲.三维CT重建与MRI在颈椎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27):112-112.

[2]江勇,郭华,蔡新宇.三维CT重建技术及MRI在高能量致颈椎损伤诊治中作用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3):134-136,144.

[3]侯辉.CT与MRI在颈椎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6):77-78.

[4]张亮,刘忠军,王静成,等.颈椎动力位 MRI 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J].实用骨科杂志,2016,(10):952-956.

[5]金根洋,陈伟南,骆宇春,等.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11):1016-1021.

论文作者:沈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三维CT重建技术及MRI在高能量致颈椎损伤诊治中作用分析论文_沈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