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观的哲学内涵_市场经济论文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观的哲学内涵_市场经济论文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想的哲学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底蕴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哲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突破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市场不属于制度范畴,它们是调节经济运行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邓小平的这些新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地建构了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的分离与统一,逻辑地推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属于社会运行机制范畴的辩证认识,是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属于制度范畴。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他说:“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P236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P236)所以,从本质上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P148—149)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机制,都可以为人类不同社会形态所选用。

计划与市场更不属制度范畴。邓小平多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计划是国家或政府采用经济的、法律的、 行政的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市场也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市场调节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调节供求关系的变化。二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交换社会劳动。由此可见,市场与计划不带有社会制度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2〕(P203)“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 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2〕(P16—17)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强调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能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作为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思想,独树一帜又非常科学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其他共产主义理论家没有解决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是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并作为其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们肯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显示的巨大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一百年间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资本主义以前的总和还大得多。同时,他们也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然同时完成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步扩大。因此,市场经济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必然造成贫富悬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市场经济使社会经济生活完全由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也受着自由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制约,其运行机制往往在危机的周期波动中进行。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消灭,商品货币关系随之消失,市场也不复存在,整个经济活动采取的是计划经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没有完全弄清楚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性,基本上都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市场经济。因而,对与此相联系的产权分离、内部分工、竞争等导致的“不平等”、技术专家在生产活动中的特殊地位等等社会现象予以否定。然而,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否定了这些,就必然否定现代化,社会主义只能在贫穷中痛苦挣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过去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关市场经济的错误否定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大胆地把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市场经济纳入当代的社会主义含义中,将长期以来被割裂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市场经济沟通了。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的辩证统一,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是相互独立的。首先,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不是位于同一层次的。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与基本制度虽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但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有的关系是基本的、决定性的,有的关系则是表层的、被决定的。基本制度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属于前者,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过程和分配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运行机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则属于后者,因为它只是具体的组织生产、交换过程中的诸如资源配置方式这样一类的组织经济关系。其次,它们之间还可以相分离,在肯定社会基本制度及其他一些政治因素决定经济体制的同时,还应该肯定,依附于一定基本制度的经济体制一旦产生、成熟,它还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可以根据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在同一社会基本制度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以上因素的变化,可能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基本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在经济体制上相互吸取对方的长处。因此,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离的。

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又是相互统一的。市场经济作为体制性范畴,它反映商品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一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即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性、一般性和普遍性。因而对它的认识、考察和选择,在这个层次和范围内可以不依存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然而,市场经济在体制的范围内显示其共性、一般性、普遍性的过程中,还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规定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一旦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它既会影响该社会基本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也会更多地受该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使市场经济具有该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个性、特殊性。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既可以分离,也可以在重新选择中达到统一。现实存在的市场经济,当它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时,便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时,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在市场与计划、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创新中,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相分离,形成一般意义即共性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范畴,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经济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形成特殊意义即个性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其理论创新的必然结论。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邓小平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首先,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阐明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不仅不矛盾,而且能够使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存在并得到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2〕(P148 )这是邓小平考察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出发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邓小平更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P149)其次, 邓小平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提及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2〕(P149 )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一直认为,我们现时采取的包括利用市场、市场机制和发展市场经济在内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认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P111)同时, 他也认为:“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2〕(P1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全民所有制之间,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1〕(P2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不同”。我们的市场手段,要适合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要求,即受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计划指导的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保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不仅有量的优势,而且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的市场经济。

三、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统一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首先,计划与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运行机制的一对矛盾范畴。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经济活动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存在着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形态的运作方式与调节手段。人们从主观上任意否认其中一方或者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忽视其中一方,都将支付昂贵学费并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受到惩罚。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曾单方面地看重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眼前效益,忽视甚至否认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果造成供需之间的激烈矛盾,爆发诸如1825年及其以后的几次周期性的损失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生作用的必然性,其结果是社会生产不足,人民生活得不到迅速改善,国家负担过重。因此,社会实践证明,任何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都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察觉到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最终由邓小平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有用的两种调节手段。我们党最终选择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列宁领导制定的把市场与计划联系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晚年不得不放弃某些陈见并承认市场的某种作用,再到毛泽东觉察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后由邓小平提出计划与市场不具有制度属性,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层次上的调节手段,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生产关系认识上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其次,计划与市场的对立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3〕(P23)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地规定了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统一性。它们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相互贯通,又相互补充,共处于同一矛盾体内。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市场与计划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作用可以互相弥补。在市场作用失灵时政府计划调控却起作用;在政府干预失效时,市场的作用却有效果。总之,它们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手段与方法。而且正是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到最佳状况,以引导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最终是由人的活动来完成,由人与人的关系来体现。市场主体依据价值规律在市场中自主自愿地从事经济活动,而市场主体对各种经济信息的把握不可能是完全的,由此引起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缺陷。要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到最佳状况,还必然求助于国家和政府从宏观上计划调控管理,调节总量平衡和调整重大产业结构,保护生态平衡,矫正经济运行中的弊端,保护公平竞争和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平,最终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地探求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基本制度辩证统一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完善的内在要求是市场与计划的辩证统一。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观的哲学内涵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