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海[1]2002年在《基于ATM的ADSL局端线路接口板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纤技术的迅速普及,尤其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大力采用,我国骨干传输网的带宽瓶颈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在用户终端到电信端局的接入网络上,绝大多数接入介质还是传统的铜双绞线。受制于传统的模拟调制技术,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低于64Kb/s,这远远不能满足各种宽带数据业务(比如Internet浏览等)的要求。本文论述一种宽带接入技术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它能在传统的铜双绞线上提供上行896Kb/s,下行8.192Mb/s的数据带宽。本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数字用户线接入模块(DSLAM)开发方案中,ADSL局端接口模块的DMT编码与调制过程,讨论了其组网应用方式以及基于ATM的网络侧接口UTOPIA2技术,分析了ADSL与其它宽带接入技术的相互联系和优缺点,并介绍了方案中所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在线插拔技术、系统同步启动和故障自动重起技术以及高速数字信号完整性的保证技术等等。测试数据表明,该设计方案可以实现设计要求。
贾玉君[2]2009年在《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数字用户线(DSL)是一种在普通双绞线上实现高速数字传输的技术,主要包括高比特率DSL(HDSL)、非对称DSL(ADSL)、甚高比特率DSL(VDSL)和单线对高比特率DSL(SHDSL)等多种类型。本论文对xDSL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了两种对称方式DSL(SHDSL和对称的VDSL)技术,提出了采用两种DSL技术的组合来设计一种专用的多速率有线远传接口的设计方案,并据此方案完成了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概述了xDSL有关知识,重点介绍了SHDSL和VDSL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针对设备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描述了设备主要功能单元的方案设计和主要元器件的选型情况。接着对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工程设计与实现作了详细论述,包括主要功能单元的组成和结构,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的编制。最后,论文介绍了该设备的调试和测试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结果。
丁来伟[3]2002年在《ADSL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遍应用,使宽带化成为接入网的发展趋势。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技术以充分利用现有双绞线资源的潜力为出发点,在不影响电话业务的同时,提供高速、非对称的数据接入。作为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离散多音频(DMT)调制分别采用逆傅立叶变换矢量和傅立叶变换矢量作为调制矢量和解调矢量,从而调制和解调过程可以利用这两种变换的快速算法实现。它根据各个子信道信噪比的情况确定其传送比特数,由噪声引起的干扰功率被分散到各个子信道中,降低了其引起的干扰。RS编码和交织技术的结合,更能纠正较长的突发错误或多个突发错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论文根据理论研究给出了ADSL接入系统的局端设备——数字用户环路接入复用器(DSLAM)的设计及实现。实际系统的各项指标测试有力地证实了ADSL技术的实用性。
王丽纳[4]2006年在《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宽带接入市场的需求急剧上升。在各种宽带接入方案中,数字用户线(DSL)技术由于通过现有普通电话双绞线线路提供高速的Internet连接,投资低、技术实现简单,从而一举成为宽带网络技术的主角。单线对高速率数字用户线(SHDSL)是新一代的数字用户线宽带接入传输技术,本文主要研制了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SHDSL支持最大5.7Mbps的对称接入速率,可以解决现有DSL上下行速率不对称和传输距离近的缺点,满足双向对称的商用宽带需求。IP-DSLAM线路终端板可实现DSL用户的汇聚,完成ATM信元的终结并提供以太网上联口,实现IP骨干网的接入。本课题将这两项技术相结合,并采用ATM反向复用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新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本文首先研究了IP-DSLAM的原理与组网,并分析了设计实现所需的协议体系。其次,设计了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硬件电路,全新设计网络互联功能模块,实现ATM信元与以太网帧之间的协议转换,并设计了SHDSL接入模块和ATM反向复用模块,实现高速通信和服务质量的要求。然后,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下,进行板级支持包的设计,完成系统初始化、接口、中断处理和设备访问功能,为操作系统与目标应用硬件环境提供中间接口。最后,提出了多种测试方案,对功能模块及系统整体进行了测试,给出了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性能。结果证明本系统能完全满足对称高速率的远距离传输,为SHDSL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IP-DSLAM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林[5]2012年在《滁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组网研究与规划》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伴随叁网融合方案和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的出台,叁网融合已进入可见的实施阶段,标志着面向叁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工作也将拉开竞争的序幕。叁网融合是挑战更是机遇,为积极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电信各项业务的发展,满足叁网融合下的新业务需求,需要深入研究叁网融合对中国电信IP网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网络建设改造策略。滁州电信作为滁州本地网重要的运营商之一,面临着广电、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全业务的激烈竞争,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和宽带用户数急速的增长,IP城域网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积极应对下一阶段业务发展需求,必需从网络的现状出发,找出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利于后期的网络改造和优化。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为:1.介绍了滁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现状,包括核心层、业务汇聚层、宽带接入层的网络结构现状;分析滁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下一阶段的业务需求预测;2.提出了滁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的目标网络架构,重点阐述了骨干传输技术、接入层技术的选择,IP地址的规划和路由选择策略;介绍了骨干层核心设备的功能特性3.通过对MPLS VPN、QoS等分析研究,提出相关技术在滁州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与部署方案;4.介绍了IPTV承载网平台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组播、单播业务的相关流量计算模型,提出了IPTV业务的组播部署和平台的规划建设方案。
何炜[6]2010年在《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研究与技术实现》文中认为在叁网融合的大趋势背景下,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技术已成为光纤到户(FTTH)接入方式的首要选择。因此,研究融合多种复用技术的下一代PON网络架构,开发新型成套无源光接入系统设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基础之上,围绕构建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创新,并详细阐述了其网元节点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研究了下一代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分析比较了两种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结构形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融合TDM-PON、DWDM和AOWC叁项技术的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解决方案,对其进行了网络模拟仿真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2)基于ATCA标准设计了OLT硬件架构,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分布式处理器方案,隔离管理和数据通道,使管理平面和数据平面独立运行,减轻了主处理器工作负荷,提升了系统稳定性。(3)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构建了OLT软件架构,分离了硬件驱动、业务协议配置和管理应用叁部分功能,使系统软件可维护、可扩展和可移植,有效提升了系统可靠性。(4)在ODN设计中,基于SOA的增益饱和特性和交叉增益调制效应,创新性的提出采用双SOA结构构造全光波长转换模块,将系统下行波长信号光替代特定波长激光器用作交叉增益调制中的探测光,实现AOWC模块的“光无源”和系统上、下行信号光同波长。(5)研制出了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接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了有效的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案并进行大量测试及改进,系统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基于ATM的ADSL局端线路接口板的研制[D]. 刘光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 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贾玉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 ADSL技术研究与应用[D]. 丁来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4]. 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开发与研究[D]. 王丽纳. 东南大学. 2006
[5]. 滁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组网研究与规划[D]. 黄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6]. 混合波分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研究与技术实现[D]. 何炜. 华中科技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