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九月计划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美国图书馆九月计划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美国图书馆的“九月计划”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启示论文,图书馆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9月11日,美国图书馆界组织了首届“九月计划”活动。该活动遍及美国50个州,有474个图书馆参加。此外,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瑞士、荷兰和委内瑞拉等7个国家的13个图书馆也加入了这一活动(注:来源于“九月计划”网站主页。)。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产生的背景又是什么?对我国图书馆界有什么借鉴价值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美国图书馆界的“九月计划”

“九月计划”是由美国图书馆界发起并主持的,由多个组织、团体和大众共同参与的年度性、国际性的聚会活动。该计划号召民众在每年的9月11日这一天,聚集在当地的图书馆或其他自由、安全的公共场所,通过多种方式探讨和思考有关民主、公民权力和爱国主义等重要话题,共享思想和建议。

1.1 “九月计划”的产生

该计划的提出者是华盛顿大学通信专业助理教授戴维·西尔弗。当他在欧洲时,他发现欧洲人常聚集在公共场所讨论问题和一些大事。这引起了他的深思:如果美国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些重要问题会怎样呢?这样的聚会能否在同一天内在全美国开展呢?当他路过即将完工的西雅图公共中心图书馆时,他意识到图书馆是他实现这一想法的理想场所,因为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储藏地,而且它还对公众免费开放,是一个社区信息交流的理想空间。2003年12月,戴维·西尔弗开始与华盛顿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和圣克鲁兹公共图书馆联系,希望依托它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令他欣喜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非常欣赏“九月计划”的想法,因为该计划能很好地印证图书馆员的主张——免费获取信息,自由、公开交流思想。该计划的委员会很快成立了。Sarah Washburn被指派与戴维·西尔弗合作,共同指导“九月计划”的实施。Sarah Washburn曾是比尔·盖茨&梅林达基金会美国图书馆计划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组织经验。她对戴维·西尔弗计划中的活动组织方式进行了修改。戴维·西尔弗原本主张以西雅图为基础组织全国性的讨论,但Sarah Washburn认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区,讨论不同的主题对他们的社区建设更有意义,采用分散模式操作起来不仅容易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于是,“九月计划”正式诞生。计划组织者的唯一要求是讨论必须对所有人免费、公开。同时他们建议2004年度的讨论主题可围绕公民权力、民主和爱国主义来进行,不过他们声明:“这仅仅是建议”。

1.2 “九月计划”的发展目标

“九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资金来源于华盛顿大学Walter Chopin Simpson人类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人文及科学院院长办公室、华盛顿人文科学基金会,以及华盛顿医学图书馆协会。“九月计划”的组织者建起了专门网站——What' s you library doing on September 11? (http://www.theseptemberproject.org/),宣传“九月计划”,号召人们积极参与。在该网站上,他们建立起网络地图,展示不断增加的图书馆成员及所在位置。同时,在网站还明确地提出了“九月计划”的三个目标。①在每年的9月11日,所有图书馆(无论规模大小,位居城市或乡村)共同合作,主持这一免费的、公众性活动。②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共同支持公众的交流。③在全世界人民中形成一个年度性传统纪念日,以认识“9·11事件”并赋予其深刻含义。总之,“九月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创立一个公民约会日、一个社区日和一个民主日。组织者强调该计划不属于任何党派,与任何政治团体无任何联系。该计划的目的是倾听民众不同的意见,形成一个集体共享的、相互补充的思想。例如,他们在2004年提出的口号是:人们聚集起来(assemble)+表达思想(express)+参与选举(register to vote)。(注:同来源于“九月计划”网站主页,访问日期:2004/12/23,但现在该主页部分内容已修改。) 2005年新展现在网站主页上的宣传口号进一步去掉了政治因素,变为:倾听(listen)+了解(learn)+联系(connect)。

1.3 首届“九月计划”的实施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工作,从2004年9月11日开始,首届“九月计划”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令组织者异常欣慰的是,有487个国内外图书馆参与并主持了这一活动,许多团体积极支持,如美国公民权利联合会、红十字会、妇女选举者同盟、宗教组织、图书馆支持团体等,市民也反响热烈,参与者甚众。这次规模浩大的活动基本上实现了组织者的目标——免费、公开,形式多样、大众参与。主要的活动方式包括:阅读有关自由和民主书籍(2004年的首荐书籍是《人权法案》),自由交谈,儿童节目表演,圆桌会议,开放式论坛,诗歌朗诵,电影讨论,政府文献展示和各种相关艺术展等。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是最早支持该计划的机构之一,他们组织的首届活动非常有代表性,我们以此来“见微知著”。

华盛顿大学的三个校区都积极投入这一活动。博塞尔校区的卡斯卡迪亚学院自9月11日开始,举行了系列演讲。演讲者包括本校教授、当地市民和非赢利团体成员。演讲主题包括:“恐怖时代的人权”、“谁害怕人权?”等。塔克马校区制作了系列海报,向人们展示了引人注目的话题:“登记簿杀手:恐怖主义和图书馆的毁灭”;“9·11:街头视角”——用图片展示并引用了人们每天谈论有关“9·11”的言语;“潮平时分,只有地牢”——向人们展现了塔克马市为非法移民新建立的西北拘留中心。西雅图校区的“九月计划”主要集中在Suzzllo&Allen图书馆和Odegaard大学生图书馆。Odegaard大学生图书馆每天都会循环放映从媒体收集来的相关主题的电影;在图书馆的入口处,举办了《美国人权宣言》、《美国人权法案》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权声明展览,参观者被邀请回答“民主对你意味着?”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Suzzllo&Allen图书馆的海报展办在了颇受欢迎的Suzzllo Espresso咖啡店和学习区,海报的主题有:“美国:宗教自由之地?”、“公民自由和战争:日籍美国人的经历”等。

首届“九月计划”的实施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美国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西雅图著名的图书馆员、NPP撰稿人和评论员Nency Pearl说:“图书馆是民主的基石,他们是我国民主机构的最后阵地。正因为如此,他们为鼓励人们针对世界和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付出的努力是伟大的。”(注:Peter Kelley的文章“2004年9月11日‘九月计划’纪念民主。”) 参议员惠普尔说:“‘九月计划’是对‘9·11’受害者的生动纪念。”(注:参议员惠普尔的里士满报告。)“‘九月计划’有助于开始一个新的美国传统,这或许是‘9·11事件’真正的遗产。”(注:参议员惠普尔的里士满报告。)

2、“九月计划”的背景分析

“九月计划”并非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2.1 “九月计划”反映了美国民众的一种心理需求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民众遭受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成为当今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美国民众对恐怖威胁的共同担忧使得保卫国家安全的呼声压倒了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布什政府充分利用并进一步煽动美公众的震惊、恐惧、报复心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国内反对政府政策的种种意见和行动,甚至给这些加上“背叛”罪名。公众、媒体都自觉地与政府保持一致,以避免被指责为威胁国家团结。国会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对行政当局的配合,而失去了制衡作用。例如,未经听证和辩论,国会匆忙召开会议,压倒性地批准了包含限制和侵犯公民权利内容的《通过提供为阻止恐怖主义所需的必要手段巩固和加强美国法》(简称《爱国者法令》)。各州议会也迅速制订了类似的反恐立法,通过这些措施,反恐战争扩大到国内战线。

“9·11”的阴影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死气沉沉和孤独,这种沉静和孤独又被《爱国者法令》等因素进一步加深了。正如戴维·西尔弗所说:“我们生活在寂静的氛围中,没有人鼓励我们谈论这些话题:《爱国者法令》、美国在世界中的角色、‘9·11事件’和恐怖战争等。”(注:Peter Kelley的文章“2004年9月11日‘九月计划’纪念民主。”) 他认为国家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状况,他相信“九月计划”可能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我们试图鼓励人们参与政治进程和民主进程。我们认为人们对‘9·11事件’不应该只是恐惧和沉默。”(注:Peter Kelley的文章“2004年9月11日‘九月计划’纪念民主。”)

正是这种压抑、恐惧、孤独及诸多的迷茫,使得美国民众非常渴望与他人交谈,以了解未来会怎样。这种心理需求为“九月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2.2 后“9·11”时代美国信息政策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冲击

“9·11”后,布什政府利用盲目高涨的“爱国主义”为其强权开了绿灯,许多侵犯公民自由和人权的法律未经正常渠道就匆匆通过。最典型的就是《爱国者法令》。该法令规定,执法当局在没有罪犯传票、搜查许可证或可疑证据的情况下,有权获取并接触公民个人的任何“有形记录”,包括就医记录、买书记录、图书馆借书记录、投资公司记录、信用卡支付记录等。2003年4月8日,美国国防部提出备忘录,要求递交申请的国民必须证实自己与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无牵连,政府出版物使用的目的必须与暴力无关。这些新出台的信息政策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图书馆界职业准则,因而遭到美国图书馆界的激烈抗议。图书馆员们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支配下,不顾背上“背叛国家”罪名,群起抵制这些侵犯公民自由的法律,并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民众认清这些法律的性质。在《爱国者法令》通过前,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和研究图书馆协会的代表发表了致国会的公开信,呼吁法律制定者们应谨慎通过回应“9·11事件”的反恐怖法。在法令通过后,许多图书馆在网站上都制作了专栏,宣告这些法律的危害以及指导图书馆员如何应对不合理的要求;一些参政的图书馆员们还制作了一个专门的主页“图书馆员反对布针”,来号召民众反对布针政府的部分信息政策。但是图书馆界的这些活动遭到了政府当局的极力打压。2003年9月美司法部长发表声明,指责图书馆员们对于《爱国者法令》是“毫无根据地歇斯底里。”(注:http://www.librariansapainstbush.org/mission.html(访问日期:2005-3-12)。)

后9·11时代美国信息政策的变化对图书馆造成的巨大冲击,促使美国图书馆界需要多种渠道来宣传和维护他们的职业准则,向社会展示图书馆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图书馆可为人们提供相聚、讨论的场所,无论你属于何种团体,你都可以来图书馆获取信息。“九月计划”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2.3 图书馆是“九月计划”实施的理想空间

正如戴维·西尔弗所发现的,美国图书馆是实施“九月计划”的理想空间。首先,美国图书馆是向公民免费开放并主张信息获取自由,它是美国公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象征,这使得人们在这样的空间得以自由、平等地交流思想。其次,美国现有16000多个图书馆,其中不包括大学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和教会图书馆。在美国,每一个社区都至少有一个图书馆,而且96%的公共图书馆都有计算机系统,它们可为全国性的活动提供服务,因此,美国图书馆已经构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全国性的、分布式的媒体基础设施。通过此设施,“九月计划”得以实现为人们提供全国性交流的目标。

美国民众和图书馆自身的需求因素,加之理想的实施空间,为“九月计划”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3、“九月计划”引发的思考

笔者通过网络及报刊调查发现,轰轰烈烈的“九月计划”并未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九月计划”虽说是反恐时代人们追求民主、纪念受难者的一种表达形式,但美国图书馆界的行为和首届“九月计划”的成功举行对我国图书馆界也是不乏启迪的。

3.1 图书馆员应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图书馆界开展“九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向民众宣传知识自由、信息获取自由、隐私权保护等主题,让美国民众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认清“9·11事件”后制定的部分信息政策对公民权利的损害。美国图书馆员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背负“背叛国家”的罪名,支撑他们的动力就是要维护他们的职业准则——图书馆是为所有人服务,获取信息是自由的。可见,美国图书馆员们不仅将职业准则作为指导工作和实践的准绳,而且还将它视为图书馆事业的立身之本,视为图书馆工作社会价值的体现。他们反抗《爱国者法令》,也是因为它严重侵害了图书馆用户的隐私权和阅读自由权,违背了美国图书馆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我国于2002年11月5日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6届第4次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中国图书馆员有了自己的职业准则和行业规范。在过去“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勤奋好学,文明礼貌”十六字准则基础上,又赋予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例如:“维护读者权益 保守读者秘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中的平等原则、保密原则和公德原则,也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图书馆界服务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我们该如何重视和深刻领会职业道德准则的价值,自觉维护和严格遵守行业规范,“九月计划”活动和美国同行们对待职业准则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3.2 图书馆应成为人们思想的集结地

美国图书馆主持的“九月计划”,其核心是集体、自由、平等、公开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它展示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收藏和传播中心,还是社区思想交流的理想空间。

我国也非常重视图书馆对社会群体思想的引领作用,认为图书馆是中国文化的窗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而图书馆界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倡导优秀的文化传统,引领文明潮流,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思想工作还存在着不足。首先,它是以教育职能来定位的。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图书馆和用户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交流机制,用户只是被动地接受,却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反过来又使图书馆很难掌握用户的思想状态,开展的许多活动都脱离了用户的需求,难以引起用户的兴趣,使活动流于形式。因此,中国图书馆应汲取美国“九月计划”的经验,为用户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创造条件,如在网上开办“读者说句心里话”、“读者思想论坛”等栏目,及时了解和掌握用户的思想反应,使图书馆成为人们思想的集结地,从而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作用。其次,我国图书馆界未能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媒体基础设施的传播功能。据统计,至2002年,我国仅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就达2697个,遍布城乡,许多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都与局域网或因特网相联,具有很强的信息和思想传播功能。图书馆界应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密切结合社会思潮,开展具有轰动效益的社会活动,使之不仅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能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3.3 图书馆应贴近人们的生活

图书馆扮演着与社会需求相关的社会角色。如何来分析自己的角色,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成功的关键。能够满足美国民众渴望交流的心理需求是“九月计划”成功的根本点,而Sarah Washburn对戴维·西尔弗计划的修改,即以社区为中心组织与社区密切相关的主题的讨论,使“九月计划”更加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图书馆活动的积极性。

图书馆是社会的信息服务机构,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应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社会的信息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等国家发展战略,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与蓬勃发展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相反,中国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却越来越低。据调查统计,在中国100种职业中,图书馆员从1997~1998年的第58位滑落至2000年的第78位;而人民网在盘点21世纪最热闹抢眼的职业时,图书馆被列为最冷门的专业之一。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美国人心目中,图书馆员是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和值得信赖的人,是令人尊重的专家、导师和信息导航员呢?为什么美国图书馆会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固然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但更多的是由于美国图书馆为社会做出的良好服务和奉献。美国图书馆历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程度为唯一标准。他们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分析用户需求,贴近用户需求,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而我国图书馆虽然也讲读者第一,也喊服务至上的口号,但“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仍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时不时地以各种方式顽固地表现出来;图书馆员的冷漠和懈怠也常常可见;图书馆组织的许多活动是为了上级的表扬和年底的总结,而不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失落的中国读者心目中,图书馆是常常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机构。这不仅令我们想起美国著名学者谢拉的警告:如果图书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社会总有一天要将它抛弃。可见,中国图书馆目前的发展重点,不能仅是技术设施的改进,而是要更多地思考图书馆服务如何贴近人们的生活、赋予用户更多的人文关怀。

标签:;  ;  

美国图书馆九月计划及其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