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前后台湾与香港的贸易关系_台海时事论文

一九九七年前后台湾与香港的贸易关系_台海时事论文

“九七”前后台湾与香港贸易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香港论文,关系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10多年中,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海峡两岸经贸交往中扮演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两岸经贸关系为契机,香港不但成为台湾拓展对大陆贸易和投资的“桥头堡”,而且成为台湾拓展东南亚国家投资,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九七”后香港主权回归大陆,香港和大陆实现一体化,面临香港主权“九七”回归大陆的紧迫形势,台湾当局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策略措施,加快拓展香港市场的步伐。

70年代末期以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两岸政治关系也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台湾贸易以此为契机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大陆实行开放政策后的第一年即1980年台湾比1979年增长36%,其中针织品、编织品及纺织材料制成品出口额由1979年的347万美元增加到890万美元,增长率达156%。在从1980年至1989年这10年间,台港双边贸易年增长率为21.2%,其中台湾对香港出口年均增长26.8%,台湾从香港进口年均增长19.9%,双边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4.3亿美元增至1990年的100.3亿美元,增长近7倍。台湾产品经港转口输往大陆的金额,从1979年的2147万美元剧增至1990年的32.78亿美元,增加了151亿美元,增加了12倍多①。至1990年香港已成为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对象。台港贸易及两岸经港转口贸易发展有如下表:

1979—1994年台湾与香港贸易及转口陆贸易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年台湾对香港出口 台湾从香港进口 台港贸易总计

金 转出口大陆金自大陆进口金两岸经港贸易

额 金额

比重额

金额

比重额 金额

比重

1979 1140 21.47

1.9205 56.3

27.51346

1980 1551 234.97 15.1

250 76.2

30.51800

1981 1897 384.15 20.3

390 75.2

24.32205

1982 1565 194.45 12.4

370 84.0

27.41873

1983 1644 157.84 9.6299 89.9

30.11943

247.7 12.75

1984 2087 427.45 20.4

370 127.8 34.52458

553.2 22.51

1985 2540 986.93 38.9

320 115.9 36.22859

1103

38.57

1986 2921 811.33 27.8

379 144.2 38.13300

955.6 28.96

1987 4118 122629.8

754 288.9 38.34877

1516

31.07

1988 5580 224240.2

1992 478.7 24.97509

2721

36.23

1989 7030 286941.2

2205 586.9 26.69249

34837.67

1990 8556 327838.3

1445 765.4 52.910002 4044

40.42

1991 12430 466737.5

1944 1126

57.914375 5793

40.30

1992 15416 627840.8

1781 1119

62.817196 7406

43.07

1993 18455 758541.1

1728 1103

63.420173 8688

43.1

1994 22274 851738.2

2070 1293

62.524274 9800

40.4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香港政府海关统计资料》、台湾《贸易快讯》1995年3月16日报道

进入90年代,随着第二波台商投资大陆热的涌现,台港贸易在新起点上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并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1、台港贸易持续、稳定、快速发展。1990年台港双边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0.3亿美元,1993年台港双边贸易额达201.73亿美元,其中台湾对香港出口为184.55亿美元,台湾从香港进口17.28亿美元,1990年—1993年台湾对香港出口占出口总值21.7%,台湾对港出口等于同期从港进口的10.6倍,出超高达167亿美元,香港从1992年起已跃升为台湾第三大出口市场。1994年台港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42.74亿美元,其中,台湾对香港出口222.74亿美元,台湾从香港进口20.70亿美元。1994年台湾经港对大陆出口85。17亿美元(不包括转口大陆部分),较1993年同期增长28.5%,同期港产品出口台湾为2.1亿美元,比1994年同期的1.7亿美元增长23.5%;1995年1月至3月台湾产品经港转口输往大陆为22.32亿美元,较1994年同期增长27.76%,1995年1至3月大陆经香港转口输往台湾为3.49亿美元,较1994年同期增长31.69%②。据台湾有关专家估计,以目前台港贸易的增长水平,香港将于1998年前后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2、台港双边贸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台湾输港产品结构在80年代以前以纺织品、针织品、编织品及服饰品大宗,约占台湾输港商品总额50%,在80年代中期仍占35%,而同期机器、电气机械器材则仅占台湾输港商品总额的不到10%。但到90年代初,由于台商赴大陆投资带动生产用中间原物料、零组件与机器设备转口输出,在1992年纺织及其制品占输港比重降为29.09%,机器和电器制品比重提高为29.4%③。因受从1992年始涌现的第二波大陆投资势带动,台湾的机器设备和电机与电子零组件经港转口输出成长更是大大高于纺织与塑胶原料,至1994年台湾经香港输往大陆的人造纤维纱布、机器设备、电机与电子零件及塑胶原料占输出总比重近70%。台湾从香港进口货品原来以农产品(中药材)为主,80年代以后,台湾电子及纺织工业迅速发展,促成零件、原料、半成品输入扩大。特别是自1988年7月台湾开放转口输入,1990年8月开放间接投资及半成品输入后,纺织、机器和电器制品占香港输台商品比重由1989年的25.31%提高到1992年的54.44%,已经取代黄金成为香港输台最主要商品。

3、以两岸投资快速增长为动力带动双边贸易增长。由于台湾厂商在海外投资所需原、辅材料和零组件大部分购自岛内,海外投资制造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返销岛内市场,台湾对外投资直接催生了贸易增长,带动相关产业需求。自80年代末以后台湾对大陆投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两岸转口贸易的增长,两岸转口贸易由1979年的0.77亿美元,增至1989年达34.8亿美元,1992年高达73亿美元,目前台湾经港对大陆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约有65%左右是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从岛内进口的工业原料或机器设备。

4、台湾对港贸易的营运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在大陆门户开放之初,由于两岸互相隔绝了三四十年,政治上敌意未消,意识形态歧见仍存,台湾要撇开政治上的敌对意识发展与大陆的经贸关系,必须借助于中介管道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转口贸易枢纽地位的香港,以其经济环境、人文地理与历史背景等因素作用下,自然成为台湾对大陆贸易、投资和旅游的最佳中介与跳板,两岸往来也多是透过香港商人居中安排,许多从事两岸经贸交往的台湾商人赴港设立公司,也以此带动台港经贸关系发展。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两岸经贸交往的日趋繁密,台商对大陆社情的熟悉和了解,两岸的经贸交流虽然仍以香港为转口港,不必再依赖港商的中介角色,而以两岸双方都移师香港,从事名为间接,实为直接的商贸活动。因为台商在香港营运,在不抵触台湾当局的间接原则,以香港子公司作为中介人实际操作与从事两岸商贸往来,不但免去原来支付港商中介人的费用,充分享受香港的低税制(1980年香港有限公司盈利税率为16.5%,台湾为25%)与香港国际金融、旅游中心以及人才汇集的优势条件,同时还可以香港子公司名义,在台湾有关部门尚未核准大陆投资案以前,以第三者身份间接而便捷地赴大陆投资设厂。实际上台湾除了利用香港联系两岸经贸往来便利条件外,也充分利用香港在国际上拥有的高效率、专业化软硬基础设施,使台商投资大陆后所获利润汇港比率超过汇回台湾比率,据统计,1991年利润全部汇香港的台商占34.5%,全部汇回台湾的占20.7%,全部留在大陆的占12.4%④,而且台商对香港市场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对大陆市场。

5、香港逐渐成为台湾产品国际化的重要管道。进入80年代末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作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加强,香港在两岸间接贸易、投资中介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使香港不但成为台湾对大陆经贸交流的中介地区,而且成为台湾产品国际化的重要通道,香港同时扮演了台湾产业“大陆化”与“国际化”的双重中介角色。据统计,在目前台货输港100港元中,如果区分为台货转输大陆、留港自用和经港转输世界各地三部分,如果扣除商品入港加工费增值部分(转口货物入港后,再加工或存放包装才再转出,会出现加工费等附加价值,这一增额约为12%左右),大约为45.74元为香港本地吸收,50.30元经港输入往大陆,3.96元输往世界各地⑤。在每100元货品由香港本地吸收的45.74元之中,因香港本身是一个拥有600万人口,消费力很强的商业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台湾入口货品被香港人直接消费。香港还是一个国际航线非常广泛,班次也非常频密的城市,不少台湾没有航线抵达的国家,运往该地货品都就近经香港转口。香港还是一个加工制造中心,部分输港原料和半成品被香港本身留作加工后,以香港产品名义输往第三地。实际上两岸经港贸易还存在“黑洞”,这就是许多输往香港的台湾原料或半成品,只是名义上输港,实际上是货单在香港做,但船一出台湾的基隆港或高雄港,便直接转往中国大陆的港口卸货,实质上完全没有经过香港,从而出现台湾与香港双方公布的数字出现明显差距。如1994年1至10月台湾经港输往大陆货品,据港府统计署公布的数字才540.49亿港元,约合69.3亿美元,而据台湾和大陆方面公布的数字则超过120亿美元⑥。

6、台港贸易发展不平衡,台湾长期处于巨额顺差地位。过去,台湾对进口限制较多,手续繁杂,香港产品很难打入台湾市场,而香港由于是自由贸易港,市场开放,税赋极轻,限制很少,特别是香港经济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且具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定的重化工业与科技产业实力,相关产品可以出口香港,使台湾产品大量涌入香港市场,从而造成台港贸易的不平衡状况。而且,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两岸经港贸易的迅速发展,台湾方面对港贸易出超金额越来越大,1990年为71.1亿美元,1991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04.86亿美元,1993年更高达167.27亿美元⑦,预计1994年将达到180亿美元左右。香港成为台湾外贸中的最大出超地区,如果扣除台港贸易的出超部分,近来年的台湾对外贸易将出现赤字。

1997年中国大陆正式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与大陆实现一体化,这对以大陆为转、出口市场的台港两地贸易和香港为中介的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一情况,台湾当局从本身经济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持和拓展香港贸易市场的策略措施。

1、加强和充实驻港商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在面临香港主权即将回归大陆的情况下,适应台湾要与港澳保持和拓展经贸交流的需要,台湾当局极为重视加强、充实驻港商务组织的机构与功能。台湾制定“强化驻港单位组织及功能”方案,将“经济部”原派驻香港的协调性服务机构“香港投资服务处”提升为民间性质的公司团体“远东贸易中心”。台湾1992年11月在港成立香港台湾工商协会。目前台湾在港的经贸组织主要有台北贸易中心、香港台工商协会、远东贸易中心、议会、台湾贸易协进会等。台湾还不断充实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将驻港商务机构服务台商的效能和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如台北贸易中心能为台商提供有关商务、法律、财务、会计、储运及报关等全方位服务,可协助台商办理公司登记,答复贸易咨询,推介贸易机会,提供贸易资料等,台北贸易中心里面的“海棠资讯银行”(资料库)则以完善的电子资讯系统,为来访的厂商提供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各类工商资讯,内容包括工商企业名录、投资法规、行政机构、关税、展销活动设施、市场价格行情、产品供求信息等。作为台湾“行政院”另一半官方驻港机构的“远东贸易服务中心”,是一个专为香港台高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以提供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各种经贸资讯为主,同时也为厂商提供和香港有关的经贸资讯。台商(香港)服务中心除了提供有关的商贸资讯外,还为有需求的台商包 些比较繁杂事务性商贸工作,如办理公司注册登记,提价办公场所及注册地址,提供秘书服务及会计报帐工作,代办转口、报关等业务,进口开立信用状、出口押汇业务等。

2、尽早就台港关系展开两岸会谈,续订台港航权条约,香港作为两岸经贸交往的中介地,台海两岸均在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九七”期限临近,两岸涉及香港的事务大量增加且具有紧迫性。而在在《基本法》中很多规定比较含糊和笼统,在解释上也有很大弹性,特别是《基本法》未对占有较大份量和比重的台港经贸和航运关系作出明确、具体的界定,这给人们留下相当灵活的回旋弹性。台湾官方高层认为,大陆于“九七”收回香港主权后,台港间将有许多涉及对港管辖权范畴的事,事先须透过两岸协商解决,这义题主要有,台港航权问题;两岸人民出入境问题;台湾驻港机构的存在形式与活动;台商在港投资保障等问题。台湾当局为了维护自身在香港的重大经济利益,要求尽早就台港关系展开两岸会谈,以规范九七以后的台港经贸关系发展。一向被世人认为是“黄金航线”的台港航线,是台港经贸交往的主要渠道。目前该航线的航权协定是由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和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签订的。由于它至1995年5月将届满而成为台湾当局密切关注的焦点。因为如果台方不能如期签约,不但使台港经贸交往极为不便,而且对台港和大陆两岸三地经贸关系也将造成严重冲击。出于切身经济利益考虑,出由于续签台港航权的复杂背景和敏感性质,台湾也通过多种途径与香港和大陆方面联系,希望尽早续签台港航权条约。台湾希望在未来的台港航权谈判时,能改变目前一对一的格局,即由现行的华航对国泰指定飞行,调整为多家航空公司参与经营,台湾还希望未来能由台北市航空公司代替华航来跟香港方面签约。台港间货物运输大多通过海运,而台港海运关系由于不涉及航权问题,事情比较单纯。但是,目前台港间相互承认在对方注册船只,准许彼此的船只停靠港口,“九七”后因船舶业脱离英国海运体系存在归属问题,届时台港双方注册的船只是否仍为对方承认,也有待台港和两岸间取得共识。

3、深入市场调查,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台湾官方和民间都在香港设立了不少商务信息机构,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及时搜集商情,为在港或在岛内的厂商服务,香港市场何种商品短缺,商人接获信息后立即退过长途电话或电传等订货空运来港。台湾还注意加强驻香港商务权构的力量,协调与省内经济各界的联系,并经常派经济官员和各工贸团体代表往港了解情况,利用香港经济贸易情报灵敏的优势,大量搜集世界各地的市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通过香港转口其商品到其他国家。

4、认真研究香港市场的需求特征,不断提高对香港出口商品的品质及包装装璜水平。香港市场需求弹性大、变化快。近年来台货在香港市场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交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台湾商人比较重视研究香港市场的需求特征,重视商品品质和包装装璜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台湾蔬果输港以西瓜、荔枝、柑、西红柿、生姜等为大宗,发展较快,商场比重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台货品质较高,台湾还在香港设立了小型冷藏仓库,以保证能及时地发出新鲜的农副产品。台湾输港的日用工业品也讲究品质样式和包装,如台湾运动鞋款式新颖,变化快,包装美观,价格较便宜,深受香港消费者喜好。香港成衣、玩具等出口量大,花色品种变化快,其生产厂商进口半成品加工的附加价值最低限额为25%,台湾的部分厂商经过调研核算,根据香港市场的这一特点,专门为香港厂商提供某些出口商品的半成品和原料,或争取港商将原料运到台湾加工后再外销。

5、以香港为中介拓展俄国和印支等国市场。在最近于香港举行的台湾关系研讨会上,不少台湾专家认为,香港可作为台湾参与俄国、东欧、北韩和越南以及印巴次大陆贸易的桥梁。俄国、越南和北韩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与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而且迫于大陆压力,台湾不易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的高层关系。台湾如透过香港与这些国家打交道,则可避开许多“邦交”上的难堪局面,既大力拓展与这些国家的经贸交往,又不致招惹中国指责“制造两个中国”之嫌。专家的意见得到与会台湾高层官员首肯,并认为以香港为中介拓展印支和俄国市场,实为一不可多得的方便管道。依据这种情况,台湾关“九七”以后为减少对大陆经济的依赖程度,借供鉴专家意见,以香港为中介加快拓展周边国家市场。

注释:

①吴美莲:“台湾与香港的未来经贸关系”《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1年第12期。

②台湾《贸易快讯》1995年7月10月报道。

③蔡宏明:“台港贸易与投资关系之展望”《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3年第11期。

④⑤林昱君:“台湾对香港经贸问题的两点迷思”《台北银行月刊》1993年第10期。

⑥《中国时报》1995年1月4日报道。

⑦黄康显:“台湾新模式的港澳基本法”,香港《信报财经月刊》1994年第5期。

标签:;  ;  ;  ;  

一九九七年前后台湾与香港的贸易关系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