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宝钢集团引发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启示论文,宝钢集团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宝钢集团发展模式取向的实证分析
从宝钢投产和宝钢集团组建以来的实践看,它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既能发挥自己优势,又力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围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实行经营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的发展模式。
(一)始终坚持核心企业的集约化经营。
宝钢(集团)公司作为建国以来国家投资最多的现代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优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骨干作用。实践证明,要在高起点上发挥潜在优势和谋求发展,只能依靠集约化经营。
宝钢的集约化经营主要表现为:①早就确立了不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争创世界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构成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基本动力。②以已完成的一、二期工程建设和正在自筹资金进行的三期工程建设为标志,在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连续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进入了高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规模经济运行轨道。③依靠“高起点引进——消化——跟踪与开发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使投产10年以来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并在生产技术上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带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④持续减员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使劳动生产率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充分发挥了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一主要优势。⑤按市场营销计划配置生产资源,坚持逐年增加市场急需的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实现了以销定产和特大型企业规模经济的结合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⑥不断坚持管理改革,以现代化管理的创新推动企业效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并向集团紧密层企业大力推广宝钢现代化管理。
宝钢的实践证明,坚持集约化经营具有最一般的微观经济意义和更深远的宏观经济意义。因为在工业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发展的主体将进入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群内,与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加工工业的80年代相比,具有更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这就必须通过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集约化经营加以实现。并且,只有抓住国有大企业及以其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的集约化经营,才能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根本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充分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二)初步形成集团系列化经营的格局。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企业的钢铁主业优势,形成结构优化的规模经济集团,带动集团成员企业共享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布局效益,共同发展,宝钢集团开展了系列化经营。所谓集团的系列化经营是指:在集团内部形成以具有优势主业的核心企业为中心,相关的大、中、小企业群体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分工协作的优化格局。
目前,宝钢集团已形成钢铁生产、设计施工、冶金设备设计制造、钢铁工艺及装备研究、供销贸易、钢铁生产的生产辅助和生活辅助六大产业系列。参与其中分工协作的企业,既包括紧密层大中型企业,又包括数百家分布于半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大中小企业。
宝钢集团的系列化经营起到了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①集团内其他钢铁厂和下游企业利用宝钢的优质钢坯和稳定的供料渠道,生产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与宝钢直属生产厂形成各具优势的合理分工。同时也使宝钢的一些产品得到延伸和扩展,一些生产废料得到合理利用,进一步实现了核心企业规模生产与多层次的市场需要的有机结合。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宝钢利用规模优势、信誉优势吸引众多企业参与社会化专业协作,并在竞争择优基础上形成若干稳定的供贷保障体系,即“市场——社会协作”模式;参与协作的供货单位不仅得到宝钢这个稳定的市场,而且产品质量上了台阶。原先需进口的成套设备、备件、消耗材料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并且反过来为这些进口替代产品的出口奠定了技术基础。③参与系列化经营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某些原亏损的企业也因此而扭亏为盈。
(三)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已经起步。
宝钢集团在坚持钢铁主业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其意义在于:为投资回报率低的钢铁主业发展积累资金;在市场竞争中分散风险,促进稳定发展;有利于消化集团成员企业富余劳动力,既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形成新的生产力与调整集团产业结构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宝钢集团依托既有的六大产业系列,开始发展多元化经营,目前已涉及与钢铁主业无直接关联的混合经营层面,如从计算机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到大量的第三产业所属行业。根据宝钢集团初步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10年宝钢将实现销售收入150亿美元, 其中钢铁产业和非钢铁产业各占50%,并已明确在非钢铁产业中重点发展冶金设备制造、金融、综合贸易、远洋运输等产业。
(四)最终走向跨国化经营。
宝钢集团已初步确定的至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它要成为跨国、跨行业、一业为主、多元并举,产业、金融、贸易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跨国化经营已经提到宝钢集团发展的议事日程上。通过跨国化经营,宝钢应成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的跨国公司。其意义在于:①保证钢铁生产所需的大量进口原材料供给。②避开关税壁垒,扩大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③在资产经营中取得更好效益,积累更多的外汇。④为宝钢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的经营开辟广阔的前景。
二、从企业集团生产力研究的层次上认识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
笔者以为,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并非仅仅是个别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取向,而是以核心企业主业优势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一般取向。这需要从企业集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上来认识。
(一)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是企业集团生产力在空间上优化组合的基本形态。
集约化经营是投入产出过程中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最基本的形态。经济效益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等集约化经营的功能正是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的结果。由集约化经营所体现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在企业集团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渗透于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的经营之中,后三者则是前者在不同侧面的展开。系列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内部具有互补关系的相关产业大中小企业生产力优化组合的形态。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克服了单一经营与系列化经营难以适应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局限性,放大了集团产业群体的优势,因而是企业集团产业生产力优化组合的形态。跨国化经营则是在生产力布局上相对于单纯国内布局的区域生产力优化组合的形态。由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四位一体构成了企业集团生产力整体优化的空间结构。
因此,从我国目前有不少大企业是国家重要产业的排头兵这一现实出发,以其为核心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为发展取向,将构成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微观基础。
(二)时间序列上“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是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生产力逐步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尚未实现,即使是已走上集约化经营轨道的宝钢也仍有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②包括宝钢集团在内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主体产业过于偏重,因此,从总体上看,系列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刚起步不久。③跨国化经营基本上未及开展。因此,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只能逐步实现。
依据经营的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核心企业的集约化是发展的起点和基础,通常标志着主业的经营优势,否则将难以组织集团的系列化经营。企业之间优势互补的系列化经营通常是组建企业集团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将核心企业的主业优势向集团内相关产业的大中小企业群体扩展,是集约化经营的直接延伸。因此在发展逻辑上,系列化经营一般早于多元化经营和跨国化经营。另一方面,开展系列化经营的同时已经孕育着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当主业生产力发展受到市场限制时,多元化经营就是一条重要的出路,但是处于混合经营层面的多元化经营在克服单一经营与系列化经营局限性的同时,在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脱离了核心企业的主业优势,其发展有待积累经验。因此,实现完全的多元化经营一般应后于系列化经营。跨国化经营反映了集团生产力由国内向国际扩张,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集团企业群体与产业群体的优势。但是,对于现阶段总体上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我国企业集团来说,它的发展相对于多元化经营受到更多的制约,探索的难度更大,一般宜建立在集约化经营、系列化经营、多元化经营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因此,“集约化——系列化——多元化——跨国化”的时间序列,符合我国企业集团生产力逐步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为宝钢集团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笔者认为当前包括宝钢集团在内的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应着重抓好集约化经营和系列化经营,据此还可以较快地收到通过少数先进大企业带动一大批企业共同发展的实效。只有在集约化经营和系列化经营达到相当水平后,才宜大力推行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与跨国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