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与金融业治理结构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与金融业治理结构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与金融业治理结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治理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谢多

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一度出现回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反弹,2002年下半年又出现了消费特别是投资的增加。从基本的走势来看,2002年开始由比较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转为上升的态势。 2003年我国投资速度已经达到了28%。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在2003年一季度提出了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到二季度,特别是“非典”之后,中央又根据当时的形势对宏观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投资、土地、信贷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从2003年年中增速开始下滑,但今年年初又呈现了快速反弹迹象,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2003年的投资推迟到了今年,同时又有一部分投资想赶到今年,所以造成了今年上半年的投资达到40%。面对这种局面,4月9号中央在国务院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政策实施后,5、6月份投资明显下降,目前稳定在30%。从价格的基本走势来看,CPI指数仍然呈现逐渐走高的态势,目前在5.3%的水平上,这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这一轮物价上涨中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要快于CPI上涨幅度。从 CPI的指标来看,已经走出负的增长。CPI的趋势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其他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升。对于当前物价的形势,既不用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从投资、消费、物价以及其他指数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如果放松警惕,仍然可能会出现反弹,宏观调控就会前功尽弃。

二、当前金融形势以及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今年年初,人民银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2003年宏观经济以及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制定了今年的目标。全年的货币增长目标为17%,新增贷款2600亿元。今年存款是下降的,下降的原因:一是贷款下降使企业存款下降;二是今年基金和债券销售比较多,出现了储蓄下降的现象。另外,在贷款结构上, 7月份,基建贷款和与固定资产相关的贷款首次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基建贷款的增幅还是比较高的。今年随着贷款的高速扩张,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冲操作的力度,主要是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到了5月份,为了体现中央有保有压,实现金融的软着陆,对冲力度有所放缓。从现在来看,今年完成或者接近完成全年的货币信贷指标是基本上有保证的。

三、2003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措施以及下一步考虑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

今年上半年人民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推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差别的主要依据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和不良贷款的指标。这一政策出台后对金融机构振动很大,从执行效果来看是比较好的。二是实行贷款利率浮息制度,使得商业银行在价格政策上有一个更大的自主权。商业银行有权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贷款对象、不同风险进行区别定价。三是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浮息制度。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浮息制度的出台,意味着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利率三个重要的基本利率都已市场化了。今年人民银行在窗口指导上仍然采取随时进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分析,随时把国家的意图向各金融机构传导的机制。

人民银行下一步的货币政策:一是继续运用数量型的工具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稳定。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更大程度地推动利率在进行市场资源配制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四是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今年首次发行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券,使商业银行在补充资金方面又多了一个渠道。五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六是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金融业改革发展与治理结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谢平

一、国有商业银行亟待改革

目前改革的紧迫性:一是WTO的承诺,还有十几个月,所有限制就要取消了。不能再拖了,越拖代价越大。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实力、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冲击。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其行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微观行为,他们在中国整个的资源配置当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中国的资源配置主要就是贷款,而60%的贷款都来自工、农、中、建。货币政策松与紧、贷款多与少、市场利率高与低,都取决工、农、中、建。四是维护社会和金融稳定的需要。工、农、中、建份额大,份量也大,所以任何一个行为都可能产生不稳定性。五是监管的需要。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是公司治理,首先要确定所有者是谁;二是不良资产比例高;三是盈利能力差;四是发案率高;五是发展潜力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六是资产损失严重;七是机构臃肿,人员过多。

三、采取的改革措施

1993年确定了工、农、中、建要进行改革,当时以为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就改好了,所以确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1998年注入资金2700亿元,1999年剥离1.4万亿 NPL,2001年实行贷款5级分类。2000年后政府干预贷款明显减少。1998年以后国家做了重大的决策,工、农、中、建大幅度买国债,国债注入资本金,贷款项目也好转了。2002年中银香港上市。国务院派出监事会,加强财务监督和业务评估。1996-2002年在对6000多户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兼并过程中,允许四家银行直接冲销呆坏账3115亿元。1999年后下降营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增加呆账核销。党的领导和干部管理垂直。200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明确了一行一策,各行不一样,但总体目标是明确的。而且明确了通过实行股份制、上市,实现公众持股。

四、国有商业银行总体目标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总体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财务重组、推进内部改革和严格外部监督,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试点

中、建两行股改试点主要内容:一是财政重组,遵循“一行一策”原则,采取核销、剥离、注资、上市四个步骤;二是内部改革,通过内部改革,中行、建行要达到经营战略明确、运行机制健全、经营风险可控、盈利能力明显提升的目标;三是配套政策措施。

六、中行、建行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当中,信息披露的标准全部按照国际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而且中国银行每年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是境外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要审计,每年要披露。分红是硬指标,而且是真分红,因为你假分红股价就跌,股价一跌中小投资者就不同意了。所以最后形成了多方约束的利益结构,最终矛盾都会集中在管理层,因此.只有一条路就是好好管理。

七、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治理结构

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当中的亮点,一是票据。国家同意中央银行拿出1600亿元的票据作为改革的好处,当资本充足率达到标准之后,票据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再付现金,等于是反向票据。采用这一办法的理论基础是墨顿的期权理论,能刺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体现的是正向激励机制。2003年,重庆、贵州、陕西、吉林、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八个省市成为改革试点,今年除了海南以外的其他省市均已提出申报。二是把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管理权归地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反映还是好的,也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发展好了,对本省的农村经济促进作用非常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治理结构问题受限于整个中国农村大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应该允许多样化。

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 朱民

从一个企业,从一个银行来说,公司治理机制不是单纯的一个所谓行长和董事独立的问题,公司治理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从国际的案例来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公司治理机制有几点非常重要:一是一定要有一个利益的对立和制约架构。二是一定要创造一个机制的平台,如果利益冲突的双方没有沟通和交流的话,那么最终将贻误企业的发展。三是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必须能实行有效的控制,治理机制的第一个核心就是控制,而最终的控制是要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发展。四是企业的利益和效益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利益和效益的发展必须和企业所在当地的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六个利益主体:第一,所有者;第二,监管者;第三,管理者;第四,员工;第五,其他利益体(包括存款人、贷款人、银行如果倒闭社会上其他可能受到影响的人);第六,国家一般。银行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一个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起整个国家金融系统的崩溃,以及引发金融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没有六大利益主体互相制约、平衡、依赖的框架,就没有良好公司治理的前提。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机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六大利益主体是一个,所以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就是要把六大利益主体分开,让它变成各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六大利益主体开始对立了,这种均衡的关系才可能得以发展。改革就是要把六大利益主体分开,通过六个结构,即:股权结构、法律结构、管理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市场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和安排,通过一系列的利益基本的给定使得利益主体能够互相对立、对抗起来。与此同时,在股权结构下面通过法律结构,在管理架构上通过整个管理层的对抗和制约,再通过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形式加以明确,需要强调法律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组织架构体现的是管理的结构,法律结构体现是所有制的结构。最后是市场结构,是通过投资人的市场、存贷款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等,把这个机制再完善起来。

中国银行于8月23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董事会,第一,设立独立董事,组成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各个委员会向独立董事汇报。董事会设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明确的董事会的职责和议事制度。从内部来看,整个公司治理机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董事会本身的架构做好,六大利益主体最终的平衡平台是董事会,所以董事会必须代表六大利益主体,而且董事会必须明确自己的议事制度,建立规章和制度,只有规章化和制度化以后,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第二,董事会本身如果没有明确的议事制度,没有沟通机制和决策机制,所有的公司治理机制也做不下去,包括科学的决策系统,包括透明度。

关于透明度的问题:一是披露透明度。第一难点就是能否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披露。信息披露透明度如果能够跟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会对整个管理要求和经营的要求提高很多很多。二是内部信息沟通是否透明。三是决策过程是否透明。最难的就是信息流动的透明和决策的透明。这给管理者相当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通过国际会计准则这样一个框架来规范企业行为。约束我们讲得很多了,但如果只有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没有问责的话,有效的治理机制没有意义。银行现在碰到很多的问题,是问责不够。如果没有问责的话,银行是没有办法运作的。现在强调激励机制比较多,但问责和考核比较少。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公司治理机制应具有六个特点:一是制衡;二是透明度;三是控制;四是考核;五是激励;六是文化。

治理机制归根到底就是管理银行的一套方法。对于一个经营管理者来说,需要特别强调控制和管制。如果没有控制就没有公司治理机制。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学文

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出

怎么看市场经济国家,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国家资源是通过计划配置还是市场配置。另外一种概念是反倾销当中的概念,按照美国商务部的概念就是指不按照市场成本和价格来运作的国家。成本和价格是扭曲的,是国家干预的。所以在2001年入世协议书中,就明确写出中国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要在2017年开始才会被正式称为市场经济国家。

二、市场经济地位研究的重要意义

确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好处有:一是中国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符合国际上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惯例。二是消除非市场经济造成的歧视性影响。我国的出口受到两种制约,一种是正常制约,一种是非市场经济的特殊制约。这里有两个指标,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反倾销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为3-4%。而中国反倾销案件败诉率是14%,给我们国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利大于弊。利就是反补贴。在WTO补贴有三类,一类是红区补贴。就是不允许的。第二类是黄区补贴,是有争议的。第三类是绿色补贴,是允许的。比如政府对粮食的补贴是不允许的,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是允许的。我国补贴水平从改革开放以来是直线下降的,到目前为止,补贴的比例占GDP的比例仅为0.2%左右,从全球的平均水平来看,也是比较低的水平。四是更加客观、更加公正地反映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首先要分析欧美对市场经济国家制定的标准是怎样的。比如欧盟,欧盟承认一个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有五个要件,第一,政府不能干预制约生产;第二,企业主体要是市场化的,不是国家管的;第三,公司法要健全,特别是会计法;第四,财产管理破产法,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第五,金融部门是市场化的部门。可以看到,这五条标准门槛非常高,有很多发达国家都不可能达到。其次就是整体把握。说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要从整体上判断。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是纯粹市场化的,西方讲的市场经济也是存在政府干预的,包括它的纳税、养老金等等方面都是存在干预的。政府不是不能够介入,关键是政府的介入、干预有没有破坏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就是从国际可比角度把握。我国申请市场经济地位要找一个相对的标准,比如1993年欧盟承认波兰为市场经济国家,2002年又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可以拿波兰和俄罗斯作为参照,如果我们超过了波兰和依罗斯,我们理所当然要进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政府从干预转为管理,表现在:一是所有生产要素中只有水泥、石油、木材、环境、天然气是管制的。二是只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和服务是管制的,其余90%多是放开的。国家在经济活动当中行政审批大幅度减少,2002年到2003年取消1200多个审批项目。非国有经济快速的发展,到2003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GDP70%左右。国有企业集团当中,进行公司制改造已经达到80%。大力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三个方面。土地是非常特殊的生产要素,目前土地也是越来越多的通过市场,比如拍卖、转让进行交易。进一步改善贸易环境。从2001年到2003年,国家已经修改、制定法律20多万件,这是非常大的一项改革,与WTO的规则相符合。关税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也在逐步的减少,关税降到了11%,与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三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就是允许设立特许的经营服务中外合资公司。四是中介组织发挥很大的作用。五是金融市场化。六是利率的市场化。七是逐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机制。

三、中国市场化程度

从国内市场化程度来看,1995年达到了 65%,2001年达到了69%,通过比较数据来看,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应该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有两个含义:一是我国的制度是不太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转变;二是从发展经济学来讲,中国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四、市场经济地位的金融标准

定位市场经济有五个标准:一是金融制度;二是金融比较;三是对外资银行或者私有银行的设立是否限制;四是利率是否市场化。欧盟认为中国银行业是缺乏竞争的,非国有银行在资本金和其他方面受到限制,外资银行的份额只有2%左右,银行公司的治理结构质量低下,不良贷款20%左右。外资银行准入受到限制,外资银行在设立机构、上市等方面存在歧视性的障碍。中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存在歧视性的障碍,中国非国有经济目前占到GDP 70%,但获得贷款只有30%,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利率不是市场化运作。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曹凤岐

一、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相对于货币市场而言的,是一个长期投资市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证券市场,而且包括企业的产权市场,就是非证券比,产权的交易。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还包括长期债券市场。应当说这里面还包括银行的中长期信贷和债券。当然这个债券在国际上来说主要是指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市场。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而且包括期货市场。资本市场应当包括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投资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就资本市场整个的内涵,还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体系,不仅包括证券交易,还应该包括非证券交易的交易市场。所以中国资本市场无论从整个内涵还是交易体系来讲都是多层次的,这是我们需要发展的市场。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一是要发展直接的融资体系。到目前为止,从整个的融资来看,银行融资占了整个中国融资的 90%,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占了70%左右。这种间接的融资体系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表现一个计划运作、行政运作,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运作。间接融资使银行的压力很大,实际上也造成很大的风险。二是通过市场调配资源。三是促进中国企业公司化的改革。

二、继续发展和规范中国股票市场

到目前为止中国股票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市场。如何看待中国的股票市场呢?从总体上股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1400多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 49000亿元,流通市值也达到15000亿元。通过市场调配资源、进行企业公司化的改造,这些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中国股市规模和容量还不够大。从市场功能上来看,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国的股票融资功能受到损害。二是投资功能受到损失。由于股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投资者不买股票了,包括投资基金。三是股票资源调配受到损失。股市最重要的功能不是筹资,而是资源调配。通过市场化调配企业资源,包括通过市场来进行公司化的改造,都是对企业资源的调配。四是股市的财富效应减弱。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了一些新的行业,过去机构就是银行,现在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有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的中介机构。中国股市功能的受损对中国市场化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的影响。

(一)股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是上市公司普遍质量不高。2002年,上市公司亏损的占12%,2003年大约9%左右。因为我们的股市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并不是最好的公司就可以上市。二是股权分置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极高度的关注,中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且60%为非流通股。而60%非流通股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股和国家法人股。因为中国的企业相当一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股权分置造成了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法人制度。没有真正的激励机制。三是操纵市场行为严重。四是诚信危机。就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仅不详细,而且虚假披露,给投资者造成的心理损害是非常大的。五是政策性风险很大。中国的市场的政策性波动非常大,一个政策出来对市场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管理这个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这个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如果说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个市场就没有办法发展。股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振兴中国股市对策是什么?一是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要让他们看到前途和希望,这个市场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给投资者回报,如果不给投资者回报,谁也不会去投资了。二是要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三是从融资主导型股市向资源配置型股市转变。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上市公司?首先,通过这个市场进行公司化改革。其次,通过这个市场来调配中国的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四是由“政府强制型”向“市场诱致型”转变。此外,还要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目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价,造成流通股股民的损失,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要完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主要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所以董事会决策实际上就是几个国有股的股东作决策,中国董事会的行政化、计划化和所谓的单一股东的利益是非常突出的。要改变董事会的结构,国家不一定都要控股,股权应该分散,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要像国外一样,要设置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来优化董事会的结构。还要设置专家董事,这样董事会才能真正发挥管理、决策的作用。三是完善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要完善就要进行改革,谁来聘任?能不能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像裁判员一样公正地行使权力。独立董事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也应该有免责条款。四是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跟公司挂钩,可以搞效益公薪制、年薪制等。五是要建立一个公司的信用体系,要有一个诚信的原则,要加强信息披露。

三、全方面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要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交易体系,不仅仅有交易所市场,而且有场外交易市场,并且是现代场外交易市场。比如区域化联盟,一些小公司可以在区域里面上市。第二,开设中小企业板,现在已经开了,但中小企业板创新不够,交易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为什么中小企业板不能够全流通?第三,注意债券市场。企业债是广义的债,一部分是银行债,一部分是真正的企业债。中国实际上都是银行债。但这个银行债实际上够不成一个市场,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市场化。中国很多的企业都欠银行的债,负债率70%,还不了款就造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有的企业并不是没钱,有钱也不想还。所以必须建立真正的债券市场,必须有诚信,信用体系建设非常的重要,尤其是信用评级,3A级的企业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发债,C级的企业就要用比较高的成本发债。第四,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作为投资者投资基金是很好的投资工具。也要发展创业投资市场。第五,发展衍生工具市场,就是期权、期货市场。第六,发展和规范企业产权市场。要发展直接的产权市场,通过直接的产权市场,使企业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

中国要拓宽投资渠道、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必须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该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来解决中国的经济市场化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宏观调控与金融业治理结构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