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市场需求不足_社会结构论文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市场需求不足_社会结构论文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市场需求不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需求论文,刊物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如何看待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但许多学术刊物的读者群相对缩小,发行量萎缩。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信息似乎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对此有许多议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刊物是高品位的精神产品,学术性愈强,社会价值愈大,读者反而愈少。因此,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不能受制于市场的供求原则,国家对无法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学术理论刊物应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刊物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意见言之有理,亦有继续讨论的余地。

目前,相对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商业因素对学术理论刊物的冲击是确实存在的。市场经济充分确立了商品的地位和价值,但若市场经济意识泛化,出版物的思想、文化价值容易被商业价值混淆,短期的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反映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需求。尽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导部分趋向为现实服务,可操作的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总的来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大多还是难以很快显示出对增加财富的直接促进作用。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其效用主要不表现为直接的社会效果,其价值的实现要经过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并难以量化和在市场流通中检验自身。当前市场直接需求的主要是咨询、对策等实务性、技术性研究成果,功利色彩较浓。非生产性、非营利和非直接应用性的纯学术研究的价值缺乏社会认同。而且,我国的改革是在理论准备不很充分的条件下起步的,缺乏现成的、新的、完整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实践超前与理论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带来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亟需解决,但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显得偏弱,对各种现实挑战的回应往往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难免与社会产生隔膜。一些理论刊物抱怨社会对其理解、重视不够,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难以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而实际工作部门又觉得致力于学术探讨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实用性不强,学者的意见与实际部门的要求距离较大。由此,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载体的学术刊物从近期看,确实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要想得到社会的持久承认,许多刊物尚需经历一个从初期的无所适从到靠创新和特色求生存的过程。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研究又面临着新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整个社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高水平的与自然科学融汇渗透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引起社会生产力和人们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并产生一系列与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内在联系有关的新问题,社会发展与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也日益显露,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的碰撞需要理性梳理,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科学的智慧。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面军的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理应投身于改革实践,更加深入地观察社会和经济发展态势,探索其变化的深层机制和运行规律,在重大理论探讨中发言。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关注、重视和参与程度应当不断提高。尤其是社会发展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危机,寻求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由此,对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存价值、意义的研究就成为迫切的问题,要求社会科学予以关注。这样使得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更加全面和综合,在理论体系、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要向更高层次拓展创新。相应的,社会对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内在的有效信息将产生多层次、高标准的需求;不仅需要切实的应用研究和可操作的对策研究,而且还要有明确的理论假设和理论论证。符合国情的并超现实局限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社会所急需的。因此,从根本上看,市场的冲击和学术研究成果社会需求不足只是学术刊物处境困难的直接症结,而应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则是学术刊物的整体状况如何进一步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需求相一致,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相一致。社会科学理论刊物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和社会变革紧密结合,如何通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来确立自身在新时期的生存价值。

社会科学理论刊物日益重要但又受冷落的现状说明,眼下的冲击波的确一部分来自外界,但也不能不看到,刊物在内涵发展方面存在的某些欠缺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为解决出版物规模、数量增长过快,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关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政策性调整,期刊数量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结构调整的成效尚不尽如人意。其重要原因是,刊物的结构调整不仅需要政策性调控,而且还需要制度性调控。目前,制度性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即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发展还缺乏刊物自我淘汰机制,特别是社会强制淘汰机制的真正介入。据统计,我国社会科学期刊约有3000多种,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数量、品种似乎并不算多,可是国外许多期刊是在竞争中、在动态中保持数量、规模的稳定增长,每年有许多刊物退出市场,也有许多新的刊物取而代之。我国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问题不是数量绝对过剩,而是期刊结构不尽合理,出版资源被重复出版恶性抢占。刊物易生难灭,只要不犯大的政治错误,即使质量再差,一般也难以淘汰。国家大量投入并未实现充分合理的利用,主管部门及期刊自身缺乏制度性结构调控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分布大多呈条块分割状态,许多理论期刊从属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学术单位,学术民主及社会化程度较弱。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使得同类的期刊在不同的部门、单位重复出现,各自在不太开放的圈子里作有限的交流。更为突出的是,原有的统包统揽体制遗留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体系的影响尚未消除,反而因新的利益动机有所强化。前段时期,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创办刊物,追求“你有我也有”。表现在刊物出版结构上,一是理论刊物重复撞车比较严重,大家都是一个“面孔”,有特色、有影响的刊物相对不足。特别是有些经济类期刊,内容及形式存在模式化倾向。二是出版的冷与热失衡,资金投入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出版经费短缺与出版资源浪费并存;刊物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与泡沫化的虚假繁荣并存。期刊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期刊平均印数却呈下降趋势。许多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经费不足,处境窘迫。一份饭分成多份,大家都吃不饱。而另一方面,出版资源的耗费又缺乏节制,一些行政部门层层办有理论刊物,并较多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订阅,公费出书摊销也很盛行。三是社会科学理论刊物规模的外延扩大与内涵质量的提高没有同步。目前,高校社会科学类学报已有了可观的数量,很多理工科大学也在办社科类学报,但有的学报的“内向性”甚至“封闭式”的办刊模式,使得一些刊物变成了为少数人自我消费服务的小圈子,或变成为校内教师评职称服务的“自留地”。这无疑会使学报的社会功能和学术质量大打折扣。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相对照,社会科学研究的某些方面亦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影响着社会科学整体效能的发挥。近几年理论研究中务实求真、严谨朴实的学风有所淡化,仍有少数理论工作者程度不同地置身于改革实践之外,缺乏感触社会变革的理论热情。反映在理论刊物上,有的文章动辄万言,但课题偏狭,重复真理的多,发展、丰富真理的较少。同时,理论研究的功利倾向也值得注意。有的理论工作者为获取名誉地位如为评职称而编书写文章,或者出于某种功利要求,一味地投上级所好选择研究题目、确立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以领导人的意图和评价作为理论成果价值的裁判。突出的表现是治学态度浮躁,不经过缜密的论证,就急于对各种热门问题表态,赶浪头式的不断给改革提出新思路,开出新药方。理论工作者和理论刊物的科学良知及社会责任,首先表现在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如果只为迎合领导人或社会风向去编就应时章,显然会导致理论上反反复复的随意性,并相应影响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质量。另外,社会科学研究自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检验、证明手段限制了一些学科的进展;缺乏严格的学科规范和科研立项论证程序易使社会科学流于平庸;大多数研究处于分散、个体的研究状态,缺乏学科间综合性研究的有效机制;在处理政治与学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等关系方面,尚有许多课题需要继续探索。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及其载体理论刊物要适应形势的要求,肩负起为改革服务的责任,其自身也存在一个改革、调整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应以新的观念和行为转变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社会大变革中寻求健康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计划经济的解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出版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这个大环境,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广义范围的进入市场,正视市场的存在和市场的需求,以不同方式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使社会科学研究与服务对象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变革中感触理论生长点,获得理论创新;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实践中检验自身、发展自身、繁荣自身。但是,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又不能狭义的“下海”式的进入市场。学术刊物的先天特征和对读者的特殊要求限制了其发行范围,大多难以在市场上靠发行维持生存,一般不能将发行量、经济效益作为社会评价的衡量标准,科学的覆盖率及学术地位的确立才是至为重要的。实际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不一定要求在同一微观过程或同一微观环节内实现。由此,强调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从市场外渠道获得经费补偿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助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下来是不一样的。社会或政府所要扶持的,不是那种缺乏活力的、大量重复浪费的刊物,而是经过内涵改造的充满朝气的学术刊物。显然,改善外部条件与加强学术理论刊物的内涵改造,是推进学术理论刊物健康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学术理论刊物发展和繁荣,一是靠国家的政策倾斜和宏观调控,营造合适的学术生态环境;二是需要刊物自身的内涵改造,不断增强自身活力。理论刊物的生存窘状固然与社会科学研究环境的变化以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有关,不过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冷静地审视自己,反思自身的某些不足,正视刊物内在的深层次矛盾,切实转换思想观念和运行模式,克服学术上的平庸习气。

从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由此而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学术理论刊物自身特点调整原有较为单一的体制和格局,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历史的进步。社科理论刊物要走出封闭的小圈子。但是究竟怎样转换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情况甚为复杂,理论和实践都不宜简单从事,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积极而谨慎的探索。在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改革和调整中应避免以下二种情况:其一,对市场经济的大变革和市场需求视而不见,忽视刊物内在的深层次矛盾,一味地以曲高和寡自诩,以不变应万变,指望国家继续统包统揽,让刊物循着熟稔的老路走下去;其二,不顾学术理论刊物的社会功能和特点,没有节制地让市场竞争尤其是当前不成熟的、初级水平的竞争进入学术理论刊物出版领域,听任学术理论刊物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这样,就对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制度性结构调整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制度性结构调整与政策性调整的根本区别在于淘汰机制的引进介入。其中,社会的强制性淘汰对期刊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存在的期刊发展规模和结构失调、学术理论刊物经济困难等问题,不是靠微观环节所能自行解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有可能通过宏观调控,通过法律、税收、国家拨款、社会团体资助、组建期刊发展基金等手段,对各类刊物按其性质、质量、主要功能、发行范围等有所侧重地区别对待,以社会方式来实现期刊规模与结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期刊结构调控最本质的含义是优化,社会科学理论刊物要壮不要胖。学术理论期刊也需要遏制数量冲动,提倡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其关键是加大制度性结构调整力度,建立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强制性淘汰机制,实现出版资源的战略性重组。当前的着力点似应放在探索制度性结构调控的有效手段和机制上,建立社会科学理论刊物质量评估体系和行业进入标准,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的严格规范和开放,严密的专业评审制度,对现有主要按行政系统出版的大量重复浪费的刊物进行清理。对不符合社会科学理论刊物行业进入标准的刊物实行关停并转,强制淘汰。同时,对优秀学术刊物实行特别的保护政策,以研究力量雄厚的专业研究单位和有水准的专业化学术期刊为核心,有选择的注入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学术竞争力的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在相对宽松的条件进一步上档次、出精品、创名牌,改变优秀学术理论刊物发展缺乏基本的资金积累的状况。为克服传统体制派生出来的刊物易生难灭的弊端,拓宽优秀刊物的发展空间,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组合,应创造条件,将已讨论多年的组建期刊出版基金问题由“务虚”转为“务实”,逐步把现行按行政系统拨款办刊改为主要由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出版基金资助出刊。以科学、规范的基金资助定期评审制度,对学术期刊进行质量监督,保证真正有水平的名牌刊物优先获得资助,促使其增强活力和造血功能,从而促进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健康有序地发展。

标签:;  ;  ;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市场需求不足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