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讨如何利用景观的方法对城市火山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佛山王借岗公园火山遗址区景观设计为例,在充分分析火山遗址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设计策略。在以“保护为主”的设计原则上,提出将遗址保护与山体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对火山周围景观进行改造、火山科普教育、立体的交通游体验和多样的景观空间等方面进行火山遗址景观的建设,以期促进火山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保护;利用;火山遗址;景观设计
火山地质遗址是指地质历史长期演化过程中保存遗留下来的特殊地理风貌,与地球历史演化具有密切关系。火山遗址是人类了解地质变化、推测火山岩地质环境的重要参考,是现代人们对地球过去的演化过程研究的重要证据。因此,火山地质遗址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1]-[2]。最早关于火山地质遗址的研究多集中在地理科学和考古为主的科学领域,主要关注的是火山质地的形成、发育演变。随着国家重视和人们文化意识的提高,火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建立起了一些国家地质遗址公园,来达到对火山遗址的保护和科普教育[3]-[4]。而在火山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使得遗址能够给现代人带来更多的景观效益和科普知识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本文以佛山王借岗公园火山遗址区为例,探讨以景观的策略进行遗址公园的开发和利用。期望为火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大富村张槎西路与东平路交接处,西临东平河、北靠汾江中游,在两江交汇之处,交通优势明显。距离佛山市政府及市中心9km,距离佛山沙堤机场6km。公园规划面积为70公顷,场地内高差起伏变化突出,有农田和鱼塘肌理,从北部延伸到南部,有工业厂房和仓库位于东面和东南角。场地北侧有较多高压线路,高压塔占据较大地块,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佛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季长,霜期短,气候条件良好。
2 规划设计原则
打造以佛山文化为基底,以火山遗址为特色主题,以佛山“创森林城市”建设为指导的王借岗森林公园。引领禅城产业转型的创新引擎和智慧新城,以生态与历史景观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旅游区。将王借岗公园打造成综合性森林公园,周边规划为集中商住开发片区,创造为市民休闲娱乐空间,也能为周围智慧新城核心区的产业园人群提供自然的生态环境。
坚持以“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适当改造,合理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服务于市民为规划设计宗旨,因地制宜的布置游览路线和活动场地。遵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需求。
3 火山遗址保护区景观设计
3.1设计理念
场地内山体有典型玄武岩体柱状肌理,是距今5200年火山喷发留下的珍贵历史遗迹。作为该区域核心景观,建立火山地质遗迹景观,给市民提供观赏自然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和了解火山地质地貌知识的载体。因此,王借岗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把突出火山地质景观作为重点,强化火山遗址景观,凸显场地特色。火山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应以保护为主,协调好人为开发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同时火山地质景观建设还应与周围环境融合,现将状山体的生态环境设计与遗址保护有机结合,以火山遗迹为特色,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火山遗址公园。
3.2空间布局
根据火山遗址生态公园的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价值,注重景观设计整体性。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借助火山遗址为视角点,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一心一带三片区”的景观布局,打造成以火山遗址景观、滨河湿地景观、综合公园空间、商业综合景观于一体的特色公园空间。“一带”:以空中栈道作为各景观空间的纽带,“一心”:以火山遗址景观区作为景观中心,营造独特的视觉焦点。“三片区”:为火山地质景观区、综合公园景观区和滨河湿地景观区。
3.3设计策略
将火山遗址保护与观光旅游、生态修复相结合。在保护原有的岩体肌理和地貌的基础下打造具有记忆符号的景观。通过激活周边用地的功能价值,对脆弱的生态版块进行修复。结合原有湖水、火山及滩涂资源,设计流畅的体验游览路线。结合佛山城市绿道系统创建生态健康的慢行系统,生态保护系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3.3.1立体交通系统和慢性系统建立
建立一个慢行系统--步行、慢跑、自行车流线。绿道是贯穿全园的主要干道能够快速达到各个区域,同时又是最主要的自行车骑行路线,能够提供较为平缓、舒适、便捷的体验。其贯穿了园内重要的观景点一级健身运动节点。山体中的步行道将三个山峰联系起来,并组成登高路网,可创造“三峰叠翠”的游览体验。登山路径能够提供登高健身运动、远眺、自然探索、合浦教育等功能。二级、三级不到是沿山麓、湖岸、平缓山谷等分布的步行系统,有慢速交通、空间变化丰富、使用人数多等特征,适合沿路布置休闲娱乐、交流聚会、健身康养、凝神静思等。
立体的交通系统中还包括空中栈桥的设置,被风化的火山岩柱状节理部分掩埋在土壤之下,不能让游人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对火山遗址保护的前提下,设置空间立体交通,给人提供全方位多面的观赏火山地质遗址景观。空中栈桥高低错落,形成连接不同景观空间的纽带,整体宽度为4米,局部放大设置观景平台。通过栈桥的高低错落,形成丰富多变的视觉感受。景观廊桥横跨于市政道路上,不仅串联起南北地块,更是联通了被打破的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同时,创意的景观廊桥又成为了遗址公园的标记物。由于火山湖面较大,在驳岸与山岩壁之间隔着较宽的一段距离。因此将栈道设计延伸到湖中间,设置观景平台,使游人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欣赏火山岩壁景观。
图3 古城墙带状公园交通流线划分
3.3.2岭南风格元素的融入
火山地质遗址公园入口景观设计,为了凸显佛山地域文化特色。入口门楼采用岭南传统建筑中的特色元素,并在公园内广场出设置传统园林中的照壁,结合现代材料。形成具有岭南传统院落格局空间的布局,运用现代手法营造出现代岭南风格景观。彰显遗址公园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景观形象。在照壁后便是开阔的植物景观空间,选择色彩缤纷的植物品种,以自然的形式片植,营造出缤纷绚烂的气氛,吸引人流进入公园。
火山质地山体较高,依地势设置休憩空间、观景平台,能够达到较好的观景视线。根据遗址公园所在区域的高程分析,山体的山顶为佛山市最高点,可俯瞰全城。因此,在山顶至高点设置岭南风格的塔楼。塔楼的设计融入岭南独有的特色建筑元素,以红瓦为顶,白墙为饰面,为绿意盎然的火山地质风貌增添另一道风景。既能自成一景,也是登高远眺、纵观整个地质公园的最佳观景点,从另一个角度的观赏火山地质的游览体验。
3.3.3 火山主题建筑和雕塑设计
火山遗址博物馆设置于遗址区的入口附近,馆体造型提取了由火山六方石元素演变而来。运用现代耐候钢板进行建设,展现火山岩体的肌理。博物馆外综合文化空间延续博物馆火山的主题,在场地平面构图上从火山的形态中提取线条元素,一雕塑、组合座椅等多种形式表达火山地貌的形象特征和科普功能。模拟多种地质场景,布置活动设施,让青少年在玩乐中了解地质科普知识。
3.3.4植物景观设计
在对原有珍惜植物、古树名木,根据各自特点,分类分级制定保护措施。以现有的生态植被为基础,按景观改造的需求,结合林相景观进行改造,尽量保持森林植被的原生性。对火山遗址附近的植物表面进行清理,将杂乱的植物进行梳理后,以大叶紫薇、黄槐、原生树为基调树种,点缀火焰木、凤凰木和勒杜鹃,增强火山口周围的景观效果。以星光榕、紫绵木、毛杜鹃为配景植物,丰富植物景观变化的多样性。同时,将植物景观的林相打造纳入植物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中,确保从火山口正面观山体的景色丰富。利用常绿乔木和特殊的观花乔木点植,增加景观的动感和层次。植物多样性的丰富不仅呼应森林公园的主题,也是对火山遗址的保护和点缀。
4 结语
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和地球的演变有着紧密联系,地质遗址是地理风貌中的一种特殊景观,保护历史遗迹是对地球地理风貌环境多样性的保护。而对于地质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建立遗址公园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 ][ ]。佛山王借岗公园拥有独特的火山遗址,但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其社会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被掩盖。本文针对王借岗公园珍贵地质条件的历史解读,为游客创造科普火山地质风貌相关知识科普的载体,让游客感受到特色的城市文化与独特的地质风貌结合的魅力。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开发,将现有火山遗址壁、背景山林,与植物景观设计结合营造静态的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军庄,张兵.苍山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保护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19(01):197-198.
[2] 陈金林,黄鸿.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4):42-45.
[3] 张焕新.乐昌金鸡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18,38(03):523-528.
[4] 李兴玲. 昌乐郝家沟火山地质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性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5] 陈晓雯,魏海泉.中国火山地质公园概况[J].城市与减灾,2018(05):65-71.
[6] 叶朝坤.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论文作者:兰肖,陈思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火山论文; 遗址论文; 景观论文; 地质论文; 公园论文; 佛山论文; 植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