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经济学功能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学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及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15年来广大自学考试工作者对其在教育学、测量学、管理学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还没有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自学考试在教育经济学方面的功能做一探讨,以此对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化考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其今后的发展、改革探索新的路子。
一、走出了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新路子
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量劳动者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无论多么丰富,其经济仍然不可能较快地发展起来。而人的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增进,主要依赖于教育。因此,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
80年代初正是我国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期。但在“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高等学校为国家少培养100万大学生,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国家少培养200万以上的中专毕业生,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然而,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薄弱,加之基础较差,人口又多,在短时间内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教育经费,不可能大量增建更多的新学校。尽管1980年以后,教育经费大幅度在增长,但我国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仍属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现有的学校既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学习要求,这一矛盾在北京表现尤其突出。连续几年剩下10万左右渴求知识而又进不了大学的人怎么办?这是很值得开发提高的人力资源。面对这种形势,需要找一种既省钱又能快出人才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就这样首先在北京、上海、辽宁应运而生了。它以国家考试为龙头,社会各界力量助学为辅助,个人自学为基础。它的诞生本身就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1981年6月北京市高教自学考试第一次开考只有一门哲学课,有2935人报名,同年12月又开设了语文、高等数学等7门公共基础课,报考总人次为8186,相当于一个综合大学的在校生数,共发放3985张单科合格证,已显示出规模效益。1983年自学考试在全国(除台湾省)全面推广,并且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国有610多万人参加考试,累计专、本科毕业生110多万,中专毕业生20多万。开考专、本科专业279个,中专专业80个。规模之大令世人瞩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也非常迅速。15年来累计有50万人参加过自学考试,相当于每2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参加自学考试。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共为国家培养、选育专科毕业生40332人,本科毕业生1431人,还发放单科合格证105.5万多张。
自学考试的受教育规模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但国家投资却很少。以北京为例,经计算,每发放一张单科合格证,国家需投资9.7元,若按12门课合格专科毕业计算,专科毕业生如果每次考试一次通过,国家需投资116.4元。北京市一般专科课程每年安排一次考试,经过统计自考生平均3-4年获得专科毕业,国家需投资395.8元。本科平均23门课,若一次通过需223.1元,考生一般6-7年可获得本科毕业,则国家需投资1338.6元-1561.7元。如以国家15年共为自学考试投资938.1万无,培养毕业生39229人计算,每培养一名毕业生国家需投资239元。和全日制高校比国家为自学考试的投资是非常少的。据《1994年北京教育》统计,北京市高校生均事业费为5664元。因为是以个人自学为主,考生一般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知识,所以自学考生的个人投入也是很少的。
自学考试的产出相比较而言也是高的。1989年自学考试有本专科毕业生2710人,是当年全市全日制院校本专科毕业生(3.6万人)的7.5%;1994年有4085名毕业生,是全市全日制院校的12%;1995年有9821名毕业生,是全市全日制院校的27.3%。全国每年约有本、专科毕业生25万人,相当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40%、成人高校毕业生的55%。
另外,自学考试以国家考试为龙头,社会各界力量助学为辅助,个人自学为基础的形式,很自然地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筹措教育经费的良性循环。
二、自学考试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教育资源是指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提高已就业劳动者和人才的智力或素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工勤人员和学生;物力资源包括用于教育的各种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如土地、建筑物、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公用设备以及水、电、气,各种办公、教学用品等。财力则是用于教育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是客观现实,然而与之并存的是长期以来效益不高,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与在职人员比率一直很低,即单位学生占用较多教师,教师工作量不足,这也是我国整个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一个表现。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90多万,专任教师为38万多人,生师比为7.6:1,而美国则高达18.6:1。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潜力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大部分教师一学期只上一门课,一周只上几个学时,有的甚至一个学期没有课。而国外高校教师一学期要上三门课,周学时至少十几个。相反,由于学校办社会的作法,使高校非教学人员大量增多,经费开支过大,且人浮于事。
我国部分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也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有高校1050所,平均规模为3622人,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到1995年,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仍有142所,300人以下的有19所。和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很大的。美国的大学一般都在万人以上,在校生最多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为56350人。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00年本科院校规模应在3500人以上,专科在2000人以上,现在全国未达标的高校占68%。
另外,由于管理制度及经济利益的驱使,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校与校之间、系与系之间人员及设备等资源不能共享也造成一定的浪费。据国家教委统计的数字,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利用率也较低。
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学考试使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学习,使这部分人力资源(考生)得到进一步开发,在这同时,自学考试以其灵活、业余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首先,自学考试有一支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
自学考试是以全日制高校为依托的。因为自学考试很灵活,各项工作的安排都可以和学校日常工作交叉或同步进行,考试和学习也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进行,对高校正常工作不会有很大影响,这就使自学考试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可能。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规定:“主考学校(普通高校)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上接受省考委领导,参与命题和评卷,负责有关实践性学习环节的考核,……及其它有关工作。”主考学校的组织结构分为三级,一是院校考试委员,一是专业考试委员,一是课程考试委员。由于自学考试开考专业及课程门数很多,所以集中了一大批全日制高校的老师在本职工作之余为自学考试命题、评卷,进行实践环节考核。目前全国有主考学校315所。以北京为例,有19所高校将近400名优秀教师为自学考试命题,掌握自学考试的标准。负责评卷的教师则更多,他们为自学考试把关。除此之外,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工作近几年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各种脱产、半脱产、长期、短期的辅导班应运而生,需要聘请大量全日制院校教师参与辅导工作,这些辅导班的管理者大多是离、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在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参加自学考试工作,使他们的渊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业余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可以说自学考试使教师和学生这个人力资源的两个主要方面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全国现有在籍自学考生610万,相当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18倍,成人高校在校生的2.6倍。提高了生师比,增强了规模效益,减少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自学考试充分利用了现有教育资源中的物力资源。
自学考试是大规模的社会化考试,需要的考场多、监考人员多,考生又多为在职人员,所以把考试安排在休息日进行,以便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校教学。北京现有自学考试考点校110个左右,1996年上半年用考场8990场次,下半年用考场9433场次。自学考试也使普通高校的物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以北京为例,30多个专业中有50多门课有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除了个别课程外,大部分由高校承担,增加了其实验室及设备的开课时数。另外,自学考试的助学单位,很多也是借用各全日制学校的场所进行的。
实质上,由国家授权的自学考试机构只是这种教育形式的管理者,并不拥有相应的教育资源,而是依照有关政策,对现有的各方教育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作法,重新优化组合,取长补短,使已经投入的教育经费发挥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自学考试可以降低X低效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投入一定资源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之下,本来会有相应的产出,但时常出现一种低效率,即一定投入的实际产出小于本来应当有的产出。这种效率的损失,并非来自资源配置的不当,而是来自集体内部的各个成员。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
据莱宾斯坦的分析,X低效率之所以存在,与下述情况有关。
一是集体目标与集体内部成员个人目标之间不一致造成的低效率。二是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即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没有做出应有的努力,所出现的低效率。三是同人们的惰性的存在有关。人在一定限度内有一个惰性区域,人们通常不愿移出这个惰性区域,也就是不愿意离开习惯的、原来的努力点去寻找新的努力点。
X低效率的存在,使一定的投入达不到预期的产出水平,这对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效益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我们应尽可能地消除或降低X低效率。自学考试在降低X低效率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自学考试根据社会需要开考专业、设置标准,使所学与所需相一致,减少目标的差异性。
减少目标的差异性就可以降低X低效率。自学考试本身是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任务就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学考试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自学考试建立十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为社会各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事实也证明了绝大部分自考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还做出了重大贡献。
开设社会所需的专业,是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的总原则。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根本方向,讲求社会效益,保证人才质量。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开考条件的实际可能设置考试专业。90年代初期,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自学考试开设了党政干部基础科专业,吸引了大批考生,仅北京就有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骨干力量,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同时也为自学考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经济方面的人才,自学考试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使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各部门委托开考的专业则更是有的放矢,收效很好。
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规格也是以社会需要为依据的。以专科为主,适当发展本科。根据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拓宽功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可以说自学考试培养人的目标,就是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目标要求。多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就是自学考试为降低教育投入与产出过程中X低效率做出的一份贡献。
第二,参加自学考试可以改变社会身份和地位,促使人们加大努力程度。
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只要各种职业在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获益水平不等,人们自然会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地位。而在现代社会中,将成就标准作为社会身份分配的依据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自学考试的毕业证是全国通用的国家承认学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考试严格,质量信誉高,在使用与待遇上与正规高等院校同等对待。其第二学历,“专接本”考试也利于社会成员的重新分配,人才的合理流动。这就为众多的人努力奋进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这种机会和动力同样也是社会发展、提高效率的机会和动力。
第三,自学考试工学矛盾小,投入少,没有入学考试,使移动成本相对减少,容易走出惰性区域。
惰性的存在,自然不会有高效率。人们又往往不愿移出惰性区域,因为寻找新的努力点要付出一定的移动成本。比如时间、精力、即得利益、新的努力点的某些不确定性等。自学考试开放、灵活,工学矛盾小、投入少、又没有入学考试,使移动成本相对减少,因此容易走出惰性区域。另外,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促使人们抛弃惰性,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以便在部分中占优势。
标签:自学考试论文;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 成人自学考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大学论文; 个人努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