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慧[1]2000年在《新型天然纤维材料离子交换树脂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棉花、木材和树皮为原料,合成一系列新型天然纤维材料类离子交换树脂:多乙烯多胺基棉纤维(CFDETA,CFTETA,CFTEPA),长链季铵基棉纤维(LCQACF),羧基木粉(CWP),氨基木粉(EDAW,HDAW,TETAW)以及改性树皮(FMB,EMB,AMB)。讨论了上述五类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化学性能、对重金属离子和阳离子型染料的吸附特性,以及LCQACF的杀菌能力。这五类离子交换树脂均为创新合成,未见文献报导。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对相关产品进行了鉴定。 合成多乙烯多胺基棉纤维:CFDETA,CFTETA,CFTEPA,系统研究了它们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吸附铜离子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征,并详细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在棉纤维经碱化、环氧化、烯胺化成多乙烯多胺基棉纤维过程中,环氧化是关键反应。棉纤维环氧值的大小受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环氧化温度20℃,环氧化反应时间10小时,环氧氯丙烷:棉纤维=3:1(W/W);烯胺化温度50℃,催化剂碳酸钠1克。铜离子与多乙烯多胺基在棉纤维上形成四齿配体螫合物,为平面正方形结构。CFDTA、CFTETA、CFTEPA吸附铜离子的热效应△H分别为-26.79KJ·mol-1,-41.55KJ·mol-1,-47.07KJ·mol-1;铜离子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为单分子层吸附。三种改性棉纤维具有吸附容量大、再生性能好的特点。 合成具有杀菌、吸附双功能长链季铵基棉纤维──LCQACF,其中间体环氧基季铵盐(EDMDC)为创新化合物。讨论了EDMDC的反应条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环氧基长链季铵盐接枝到棉纤维上之后,仍具有强效的杀菌力,可快速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同时,LCQACF还可吸附水溶液中的铜离子,其离子交换容量可达 47mg·g-1(以 Cu2+计)。经过再生之后,LCQACF可反复吸附,多次杀菌。 通过接枝共聚、环氧化、氨化等方法对木粉进行化学改性,合成新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CWP和新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EDAW,HDAW,TETAW。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采用适宜的引发剂及单体的用量,可得到高接枝率,低均聚率的接枝共聚物(PANW,PAAW)。二者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所得CWP,酸值低,收率高;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所得CWP,酸值高,收率低。本试验所合成的CWn对Cu‘”的吸附容量可达soing·g-‘,对碱性桃红的吸附容量可达500mg·g-‘。同时还表明:EDAW、HDAW和TETAW在pH=5~6范围内对Cu汁吸附容量最大,分别为33ms·s叫S7ms·s一*3ms·s*。上述两类离子交换树脂均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合成了三种树皮类离子交换树脂:EMB、FMB、AMB。研究表明:通过化学改性,既保持了树皮中的有效成份,又改善了树皮的化学稳定性。EMB、FMB和AMB对Cu汁的吸附容量分别为71mg·g*J8mg·g*和91mg·g1,对碱性桃红的吸附容量分别为95mg·g叫E4mg·g叫和110mg·g叫。它们属于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在 90 C以上温度下长时间受热,吸附容量有所降低。
郑保山, 龚小芬[2]1997年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范娟[3]2005年在《多功能球形木质素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木质素是唯一能从可再生资源中取得的芳香族化合物,并且无毒价廉,其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工业木质素的主要来源是造纸工业,现代造纸企业采用先进的废水回用技术与设施,以充分利用制浆造纸废水中的有用物质及水资源等,但其中大量的木质素通常作为燃料使用,有的甚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利用工业木质素,对于综合治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综合利用造纸工业废弃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木质素磺酸盐与甲醛的反相悬浮缩聚反应,以及木质素基球形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进行了原料木质素磺酸钙(CLS)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反应性研究,表明它是由一系列非晶态的、明显具有取代酚结构特征的大分子和小分子所组成的混合物;存在大量酚型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和少量对羟苯基结构单元,且结构单元之间多以醚键连接;含有较多量羟基、磺酸基、甲氧基和少量的羰基等活性基团;质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05,多分散性指数为1.55。 详细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钙与甲醛的反相悬浮缩聚反应,以无毒价廉的液体石蜡作为分散相,合成了粒径可控的球形木质素磺酸盐树脂RLS;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聚合反应条件,不仅大大缩短了聚合成球时间,而且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强度和交换容量。实验室优化条件为:相比3:1,搅拌速度200rpm,木质素磺酸钙浓度50%,体系酸度3mol/L(HCl),甲醛用量7%,聚合温度95℃。优化条件下得到的RLS球形规整,粒度均匀,含水量61.20%,转型膨胀率12.5%,全交换容量3.46mmol/g(干)。 RLS的外观呈黑色不透明圆球状,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RLS的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RLS的外表为凹凸不平状,内部结构不均匀,分为凝胶和孔隙两部分,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征。压汞测孔和BET分析结果显示干态样品的孔径分布在100nm以下,平均孔径为10.46nm,比表面积大于10m~2/g;湿树脂的孔隙率为43.27%,孔容为1.578mL/g。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RLS为非晶态结构;CLS、RLS和吸附Cr~(3+)后的RLS在综合热分析的程序升温过程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失重规律和热效应。 木质素磺酸钙及RLS的胺化改性研究表明,用季铵基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对球形木素树脂RLS进行直接醚化改性,可以使木素树脂中引入一定量的季铵基团,从而得到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基团的球形木素基吸附剂ARLS。实验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改性产物的阴离子全交换容量可达0.67mmol/g,
李凤刚[4]2010年在《有机/无机复合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β—萘磺酸是重要的染料中间体。伴随着p—萘磺酸的生产,产生了大量含磺酸基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的废水。离子交换与吸附作为一种有效的化学分离方法,具有优越的分离选择性和很高的浓缩倍数,操作方便,效果突出。采用化学沉淀法对大孔弱碱性阴离子树脂D301R进行水合氧化铁复合反应,并对水合氧化铁负载的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HFO-D301R进行表征。采用水合氧化铁复合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β—萘磺酸混合废水,并对该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水合氧化铁复合树脂HFO-D301R对β—萘磺酸废水交换吸附进行热力学实验研究,分别考察了时间、温度、pH值、盐含量等对该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离子交换树脂对β—萘磺酸废水的吸附平衡时间为5h;该交换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温度越高树脂吸附交换量越低,低温有利于树脂吸附交换反应的进行;pH=4有利于交换吸附的进行;含盐量对该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废水中大量的Cl-、SO42-和SO32-离子的竞争交换作用。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溶液的β—萘磺酸的浓度升高,表明pH值过高不利于交换吸附反应。除了上述静态因素,考察了动态因素对交换吸附的影响。流速低时,处理效果较好,随着流速的增加,穿透时间提前,并且穿透曲线的形状趋于平坦,完全穿透时间延长。当含浓度加倍时,穿透时间大大提前。并且在流速以2BV/h时作了β-萘磺酸混合酸废水穿透曲线。以β—萘磺酸为代表物研究其在HFO-D301R树脂上的吸附交换过程。分别应用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等温平衡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Freundlich模型能更准确反映该交换吸附过程。以Van't Hoff方程、Gibbs方程和Gibbs-Helmholtz方程描述该交换吸附过程,获得了不同温度时HFO-D301R吸附交换β—萘磺酸的标准自由能变以及不同交换吸附量下的交换吸附焓变,从理论上证明了该交换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β—萘磺酸在HFO-D301R树脂上的静态交换吸附显示了良好的动力学特征。对动态交换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进一步研究测定交换率(F)与时间(t)的关系,发现实验数据按“[1-3(1-F)2/3+2(1-F)]-t”标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4769,说明该过程为颗粒扩散控制。
吕向华[5]2011年在《含季铵基离子交换纤维的合成、表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季铵基离子交换纤维由于其多样化的应用形式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元素的分离富集、资源回收与再生、环境保护、医药等方面。本研究采用商用的聚丙烯腈(PAN)为基体纤维,先与三乙烯四胺反应合成多胺基离子交换纤维(APAN),再与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钱(GTA)发生接枝反应合成季钱基离子交换纤维(QAPAN)。通过正交试验系统地讨论了GTA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组成对季铵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利用酸碱滴定、拉断力测试、光学显微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合成的QAPAN纤维进行表征;同时初步研究了APAN和QAPAN纤维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性能。接枝反应的优化反应条件为:GTA的用量为5mL、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60℃和DI/DMSO=0.5:0.5。在优化条件下放大5倍合成的QAPAN纤维的总交换容量和强碱性交换容量分别为6.34 mmol/g和1.34 mmol/g。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季铵基被成功地接枝到了聚丙烯腈纤维上;表面微观结构观察和机械性能测定结果证明,制备的含季铵基离子交换纤维具有良好的性能,该纤维能满足进一步的加工和应用的要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APAN和QAPAN纤维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结果表明,QAPAN纤维在碱性条件下对Cr(Ⅵ)的吸附容量优于APAN纤维;APAN和QAPAN纤维对Cr(Ⅵ)的吸附速率很快,在5min内可达平衡,这两种纤维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24mg/g和248mg/g,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的吻合性较好;SO42-显著的降低了APAN和QAPAN纤维对Cr(Ⅵ)的吸附容量。动态吸附结果表明,APAN和QAPAN纤维可循环利用处理Cr(Ⅵ)废水。本研究合成的APAN和QAPAN纤维水处理工业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西同[6]2015年在《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大量剧毒、致癌的含Cr(Ⅵ)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吸附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含Cr(Ⅵ)废水处理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金属离子可以回收、吸附剂可以循环使用等优点。但传统的吸附工艺不易进行连续化操作,且容易产生沟流等问题,限制了生产效率。磁性分离技术由于具有分离简单快速、易于连续化和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可有效解决传统工艺存在的不足。磁性分离技术的基础是制备磁性分离材料。已报道的Cr(Ⅵ)磁性吸附剂主要为适用于较低pH的弱碱性材料,且普遍存在吸附量低、吸附速率慢、磁性能与吸附性能不对称、磁核耐酸性差、机理研究不深入以及实际体系未见报道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探索、高吸附性能常规吸附剂的开发、强碱与弱碱性阴离子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研究、合成及天然高分子基强碱性与弱碱性磁性吸附剂的开发、模拟与实际体系的Cr(Ⅵ)吸附性能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磁性吸附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先制备了两种在粒径、孔隙率、比表面积、氨基含量等性质上具有明显差异的乙二胺(EDA)功能化微米级和毫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微球(PGMA-EDA)。通过对比两者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发现微米级微球均明显优于毫米级微球。说明减小材料的粒径与减少孔隙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内扩散作用,提高吸附速率。而提高吸附剂有效基团的含量对提高吸附量更有利。此外,伯、仲胺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叔胺说,明伯、仲胺含量丰富的多胺类试剂是理想的修饰试剂。进一步在微米级PGMA-EDA的基础上,以氨基含量丰富的大分子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修饰试剂,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PGMA-PEI微球。该微球氨基含量可达6.5 mmol/g,吸附量高达505.1 mg/g,且4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针对150和50 mg/L的铬液,一次吸附脱除率为97%,两次吸附处理后,Cr(Ⅵ)的浓度可降至0.06 mg/L,三次吸附后可降至0.05 mg/L以下。进一步以PGMA-PEI微球和甲基咪唑氯修饰的聚苯乙烯微球(Pst-MIMCl)作为多胺型弱碱性和强碱性阴离子吸附剂的模型,通过对比吸附解吸特性并结合Zeta电位、FT-IR、XPS等表征手段深入研究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弱碱性PGMA-PEI微球的吸附机理为静电吸引-氢键作用机理,吸附pH依赖性强,最适pH为2.0。强碱性Pst-MMC1微球的吸附机理为静电引力辅助的离子交换作用机理,吸附pH依赖性弱,在pH 1.0-6.0均表现出较高的吸附量。为了实现连续化磁性吸附处理Cr(Ⅵ)废水的目标,以PEI和甲基咪唑作为功能化试剂,以成本较低的聚乙烯醇(PVA)、聚苯乙烯(Pst)和性能较好的PGMA为磁性载体,利用改进悬浮聚合法和渗透沉积法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磁性弱碱性(PGMA-PEI、 PVA-PEI)和强碱性(Pst-MIMCl)阴离子吸附剂。三种微球均表现出超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8.6、36.7和12.5 emu/g,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92.6、88.4和104.0mg/g,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0、8和30 mmin。与文献对比发现,所制备的三种微球兼具有强的磁响应性、高的吸附容量和快的吸附速率等优点,尤以磁性PGMA-PEI微球的吸附量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值。吸附Cr(Ⅵ)的磁性PGMA-PEI和PVA-PEI微球可被0.1 mol/LNaOH溶液有效洗脱,吸附Cr(Ⅵ)的Pst-MIMCl微球可被0.3 mol/LNaOH+0.3 mol/L NaCl溶液有效洗脱。同时,三种微球均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为了提高磁性材料的磁核(Fe3O4)在弱酸性条件下的耐酸性,对其包覆Si02保护层。首先通过改进方法制备了单颗粒包覆的磁性SiO2纳米颗粒,发现其在弱酸条件下(pH:2.0)的耐酸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对磁性SiO2纳米颗粒进行硅烷化修饰和引发接枝聚合修饰后,发现均未取得理想结果,主要是由于硅烷化过程中有机基团的接枝量低造成的。因此,首次以磁性SiO2纳米颗粒为核,以纤维素、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为壳,利用溶胶凝胶法和乳液交联法制备了核-壳-壳形式的磁性天然高分子材料(Fe3O4@SiO2@CE、Fe3O4@SiO2@CTS)。进一步以EDA、PEI和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MAC)作为功能化试剂,制备出弱碱性(Fe3O4@SiO2@CE-EDA、 Fe3O4@SiO2@CTS-PEI)和强碱性(Fe3O4@SiO2@CTS-GTMAC)阴离子吸附剂。其对Cr(Ⅵ)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1.5、236.4和233.1 mg/g,其中Fe3O4@SiO2@CTS-PEI的吸附量是目前文献报道的磁性壳聚糖材料中的最高值。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0、60-120和40-120 min。此外,三种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最后,将所制备的磁性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实际电镀铬废水的处理,筛选出脱除率及金属离子选择性最优的吸附剂。Pst-MIMCl具有最佳的处理性能和良好的选择性。当用量为7 g/L时,经过一次吸附后,Cr(Ⅵ)脱除率高达99.7%,此时Cr(Ⅵ)浓度降至0.26 mg/L,低于国家排放标准(0.5 mg/L)。且吸附过程中仅有少量Fe3+发生了明显吸附。同时,通过将母液pH调至7.0可以有效解除其他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干扰。
王岩[7]2009年在《糠醛系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新材料层出不穷。用天然化工产品替代人工合成化学品已成为当今化工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以糠醛为原料合成的水处理高分子材料进行研究,通过与三乙醇胺和多乙烯多胺的混合物缩聚,制备出新型环保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系统探讨了胺基化合物与糠醛的合成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多乙烯多胺:三乙醇胺:糠醛的质量比为0.8:2:2.5,温度110℃,反应时间0.5h。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对醋酸溶液的吸附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3,吸附时间3h,醋酸初始浓度1%,吸附温度25℃,最大吸附量达到235.77mg/g。吸附后的离子交换树脂用0.1mol/lNaOH溶液进行脱附再生。用0.6%醋酸溶液以1BV的流速进行动态吸附,可保持17BV不发生泄露。用含有0.5%醋酸的糠醛废水,以1BV的流速进行动态吸附,可保持在16BV内不发生泄露,工作吸附量为80mg/ml。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DTG)、热力学、动力学等方法对离子交换树脂结构与吸附机理的研究,通过吸附等温线的拟合,表明对醋酸的吸附符合Freudlich吸附等温线,属于化学吸附范畴,自发进行,为放热过程;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化学反应联合控速。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甘草酸的最佳条件为:35℃,pH值5,时间20h,初始浓度455mg/l,最大吸附量为128.4mg/g,吸附符合Freudlich吸附等温线,属于化学吸附范畴。
车荣睿[8]1993年在《中国反应性高分子科技文摘(1992年)》文中指出本文报道了以聚醚为主链的低交联梳型多烯多胺螯合铜树脂,在四氯化碳存在下对MMA等单体具有良好的引发聚合活性,论证了其自由基聚合反应历程,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的变化对聚合反应速率、转
丁胜华[9]2010年在《利用蔗渣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探讨了采用NaOH溶液碱解蔗渣提取木聚糖,稀酸和酶法水解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并对其进行精制的工艺,主要结果如下:1.木聚糖的提取和酶解用4.0%NaOH溶液从蔗渣中提取木聚糖。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15(w/v),30.0℃下搅拌(160r/min)提取24.0h,过滤,滤液采用分子截留量为3000Da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超滤浓缩,浓缩液加入清水反复超滤除去残余碱,获得浓度为60.17g/L的木聚糖用于酶解。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添加量5.0g/L,在pH=6.0、40.0℃下酶解4.0h后,可获得产量31.13g/L、平均聚合度为2.64的低聚木糖。小试实验结果表明,6kg蔗渣经上述条件酶解可得到浓度为29.62g/L的低聚木糖液9.942L,酶解率为4.91%。2.低聚木糖的精制研究了4种活性炭和7种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对低聚木糖超滤液的静态脱色效果,并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和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750的混合柱床对低聚木糖液进行动态脱色研究。静态脱色结果表明:糖用HC-303型活性炭和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750对低聚木糖溶液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HC-303型活性炭添加量为3.0g/L时,在80.0℃、pH=3.0、搅拌(160r/min)脱色60min后,脱色率达到95.4%,还原糖损失率为4.8%。添加4.50%(w/w,对固形物)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750,在60℃搅拌(160r/min)脱色3.0h,脱色率达96.5%,糖分损失率为6.0%。阳离子树脂732和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750的混合柱床动态脱色的最佳工艺为:V732树脂:VD750=1:2、上柱pH=7.0、流速4.0BV/h、上柱量8.0BV,脱色率达到90%。3.稀硫酸水解木聚糖采用0.05mol/L稀硫酸于100℃水解木聚糖15min,低聚木糖得率为18.46%,平均聚合度为2.19。采用0.05mol/L稀硫酸80℃预水解木聚糖90min后,木聚糖酶水解木聚糖效果显著提高。实验还初步探索了Viscozyme L、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其复合酶对蔗渣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酶复合水解的效果优于2种复合酶水解效果和单独酶水解时的效果。当Viscozyme L、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添加比例为2%:4%:6%时,可溶性糖得率为4.15%。采用离子色谱对低聚木糖酸解液的糖类组分的检测,鉴定其中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
徐超武[10]2007年在《磺化超细聚苯乙烯颗粒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苯乙烯(St)微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合成了超细聚苯乙烯(SfPS)稳定分散体系。采用独创的稀H2SO4和有机溶剂混合破乳技术,成功获得了SfPS颗粒。通过固相磺化反应,得到了超细聚苯乙烯型阳离子交换树脂(SSPS)。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方法,研究了SSPS对铜离子和阳离子红染料吸附性能,同时,制成交联的SSPS-PVA离子交换膜,探讨了离子交换膜的吸附性能。通过LS-8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了SfPS粒子和SSPS离子交换树脂粒子的粒径分布,借助H-600型透射电镜研究了粒子的微观形貌特征,用NICOLET 5700型红外光谱仪表征了SSPS离子交换树脂的磺化程度。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乳化剂OP-10、助乳化剂DBS、交联剂DVB等对聚苯乙烯(SfPS)粒径分布的影响,成功找到了苯乙烯微乳液聚合的最佳实验配方。2、探讨了聚苯乙烯微乳液的各种破乳方法,并通过抽滤、特殊干燥工艺等方法解决了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3、研究了浓H2SO4对SfPS粒子的磺化工艺,探讨了影响SfPS磺化的主要因素。4、研究了超细SSPS离子交换树脂与离子交换膜对铜离子和阳离子红染料的吸附性能。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本实验苯乙烯微乳液聚合体系中苯乙烯的含量可达44%左右,接近单体的最大增溶量,对于实际工业化生产很有指导意义。2、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分析和验证,苯乙烯微乳液聚合的最佳方案考虑如下:采用乳化剂OP-10为34 ml,助乳化剂DBS为4.85 ml,交联剂DVB为4.85 ml,引发剂K2S2O8为25ml,单体St为114 ml的配方。3、采用稀H2SO4和有机溶剂混合破乳的方法,破乳效果十分明显。4、为了获得最好的SSPS离子交换性能,SfPS磺化工艺应采用H2SO4浓度为95%,温度为85℃,反应时间3h的方案。5、SSPS离子交换树脂研制的工艺过程可归纳为:苯乙烯微乳液聚合→破乳→洗涤、沉降→抽滤、干燥→磺化→洗涤、沉降→抽滤、干燥。6、用红外光谱仪分析得到,SSPS树脂中约83%的苯环接上了磺酸基。7、从激光粒度测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看,SSPS离子交换树脂颗粒直径较小,大小比较均匀,其中存在一部分纳米粒子,没有出现团聚现象,最大的SSPS树脂粒径处在2μm以内。8、SSPS离子交换树脂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速度很快,吸附率较高。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独创了采用稀H2SO4和有机溶剂对聚苯乙烯微乳液混合破乳的方法;2、基于红外光谱测量,定量计算出聚苯乙烯磺化度;3、在国内外较早地开展了超细聚苯乙烯型离子交换树脂及其离子交换膜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型天然纤维材料离子交换树脂合成与应用研究[D]. 王格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
[2].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 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
[3]. 多功能球形木质素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范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05
[4]. 有机/无机复合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合成及应用研究[D]. 李凤刚. 长春工业大学. 2010
[5]. 含季铵基离子交换纤维的合成、表征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D]. 吕向华. 郑州大学. 2011
[6]. 磁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D]. 孙西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5
[7]. 糠醛系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中国反应性高分子科技文摘(1992年)[J]. 车荣睿. 离子交换与吸附. 1993
[9]. 利用蔗渣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D]. 丁胜华. 暨南大学. 2010
[10]. 磺化超细聚苯乙烯颗粒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D]. 徐超武. 苏州大学. 2007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离子交换树脂论文; 活性炭吸附法论文; 交换容量论文; 新型材料论文; 吸附等温线论文; 低聚木糖论文; 活性碳论文; 木质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