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力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_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家竞争力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_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家竞争力与90年代以来美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国家论文,美国论文,年代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活跃。最权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机构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它们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发布各年的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报告。又如美国成立了国际竞争力委员会,欧洲建立了国际竞争力咨询组织来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国际竞争力概念是在70年代以来特定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提出来的。这一形势就是:由于少数国家在国际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开始动摇,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开始兴起,甚至某些新兴的小工业国(如东亚“四小龙”)也成功地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自己的席位。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国际竞争的现实。

其实,“国际竞争力”是一个较为模糊和复杂的概念。它可以从三个层次四个方面来理解。微观层次: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观层次:行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宏观层次: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产品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含义是明确的,它们都可以用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和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来比较和衡量。但是,一国(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却不是企业、产品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简单总和。其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合组织对国家层面上的国际竞争力下的定义是:竞争力是指一国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而同时又能维持和扩大本国人民长期的实际收入水平的程度。

2.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联合发表的“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竞争力下的定义是: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关于竞争力的定义是:一国通过管理资产和经济过程、吸引力和扩张力、全球性和就近性以及通过把这些关系整合到经济和社会模型中去创造增加值和由此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并认为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八大要素:市场开放、政府预算及其管理、金融市场发展、基础设施、科技、企业管理、劳动力市场及流动性、政治法规。1997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则设置了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金融、基础设施、管理、科技、人民八个竞争力评价标准。两者大同小异。

3.美国的“关于工业竞争能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的定义是: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的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4.国内学者对一国(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看法是: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生产适应国际市场检验的、同时又能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程度。国家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是具备较高生产力,从而使国民能够得到较高实际收入的经济能力。这种竞争力是与提高生活水准、扩大就业机会和一国维持国际义务的能力相联系的(夏先良,1999)。

以上对宏观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有以下共同点:1.重视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长期盈利能力。2.竞争力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提高。显然,竞争力概念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被提出来并不断发展的,各国对国际竞争力的重视是希望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和提高本国经济福利水平当中找到一个“双赢”的均衡点,并且力图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良性互动机制。所以国际竞争力强调的是一国如何平衡和处理保护与开放、财富创造与社会内聚力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由本国的社会、经济、资源、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力来决定的。世界经济论坛用这些实力的比较来评价国际竞争力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又有许多缺陷和局限。主要表现为:①评价指标有很多主观因素;②社会经济实力只是国家竞争力的潜在能力,并不表明实际的竞争过程和结果。这就需要探索国家竞争力的内涵、研究竞争力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按其科学含义和理论发展竞争力。

首先,应从国际竞争力体系的四个方面及相互关系来理解国家竞争力。四种国际竞争力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但又互有交叉和重合,按其竞争力内涵由浅至深可大致依次排列为:产品、企业、行业和国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国家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国家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同时,构成国家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能对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次,应从系统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国家竞争力。新竞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四个基本要素是:①生产要素状况(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②需求要素,③相关和辅助性行业,④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两个辅助要素是:①机遇,②政府的作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提出了决定一国国家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并认为它们构成了互相增强的系统。但是,波特的理论只为国家竞争优势确立了一个一般性分析框架,必须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加以应用。另外,世界经济具有多样性,而波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不但如此,世界经济还是动态发展的,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系统如何构建和运作,是一个重大的新课题。而美国新经济自90年代以来的出现和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二、美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美国经济自1991年至今一直保持连续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凡是该增长的都增长了,凡是该下降的都下降了”,据世界银行1999 年9月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美国的GDP达到了77,830亿美元, 高居世界各国之首(第二位的日本GDP为48,120亿美元)。1999 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其GDP增幅按年率计算为5.5%。同时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连续几年居世界各国前列。自1994年至1997年,美国国际竞争力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1998年排名第三,1999年排名第二。世界经济论坛在1999年7月发表的“199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说, 就微观经济竞争力而言,将近4000名受访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美国列为世界第一。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的成熟度、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拥有量以及适宜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安排,使其最有资格被当作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范例来研究。

美国自90年代以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有: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美国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基础。其中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是关键技术,而信息技术则是核心技术。最近几年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占世界对同类产业投资的40%左右,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日本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日本比美国落后10年左右,西欧的差距还要大。信息革命对美国新经济的作用,首先是信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扩张对总体经济的牵引效应;其次是对其它产业的渗透、改造和推进作用。任何产业都可以应用并享受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它减少管理层次、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傅红春,1998)。9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 %,高于西欧和日本,其增长的80%靠的就是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成了美国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的高级要素。

(二)高新技术产业是美国新经济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而高度发达的信息业(第四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则是其支柱产业。一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优势,不外乎是该国经济优势在世界市场上的体现。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是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在知识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发展处于关键性的战略地位,它们是知识经济的主角。过去几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而建筑业为14%,汽车业仅为4%; 信息产业对其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3。今天,信息业和服务业已是美国最大的两个产业,其发展水平稳居世界一流水平,远高于欧盟和日本。美国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其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及电脑软件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居于首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服务出口国,1995年商业服务出口额约占世界总额的16.2%(居于第二位的法国仅占8.2%)。

(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美国新经济国家竞争优势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是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而人力资本是知识作用于经济的载体,缺乏这一中介,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才能进行研究和开发,才能进行创新和发明,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和技能的竞争,是人力资源质量的竞争。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70年代以来,以就业教育文化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美国经济中需要高学历和熟练工人的部门持续扩大,而不需要高学历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被机器所取代,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在美国新经济中,经济增长已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与此相适应的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为健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克林顿政府在继续执行布什政府时期所制订的“2000年目标计划”之外又制订了“终身学习计划”、“由学校向工作过渡计划”,半工半读的“国民服务计划”,帮助青年上大学的“贷款改革计划”以及对失业工人的“再培训计划”等,并为这些计划拨款以保证其实现。美国每年用于知识的生产及其传播的开支约占其GDP的20%,其中教育占GDP的10%,培训和在职教育开支占5%。

(四)激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环境是美国新经济国家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和维持的制度保证。在美国新经济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美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内竞争激烈;同时,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以求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地位,并形成了“在竞争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竞争”的良性互动格局。另一方面,为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需求和购买力基础。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1年的15.7%提高到1997年的近30%。自1987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33%以上来自于出口。另外,美国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引进国和对外投资国。这也表明美国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流动的程度很高。一国国际贸易的成功反映其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出口引导的竞争力经常是与国内经济的增长方向相联系。而国际投资能更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经济资源。保持一个高的生活水准要求一国与国际经济一体化。

2.政府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支持与引导。美国政府自1992年就连续提出“信息高速公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经济导向政策,并为此加大投资力度。1996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占美国GDP的2.5%,其中联邦政府拨款占33.6%。这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政府的最成功之处还在于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为放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修改了《反垄断法》、《通信法》等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低通胀、低预算赤字、低失业率)。

3.美国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典型代表有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等。

4.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和发明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创新和发明更是美国文化的特质,创新和开拓精神也已是美国精神的重要方面。新经济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和特征密切相关。

美国人活跃的创新发明是其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产物,这些制度更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相对照的是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由于岛国文化与心理所限而跟不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有学者说:“日本经济1992年以来的衰落,是一种制度型衰落。”(刘海波,1998)

三、结论

美国新经济的良好表现,虽然并不意味着信息经济将把美国永远带出经济周期的阴影,但美国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地位上的提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借鉴。一条最根本的经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优势应来自于科技进步与创新、信息业和服务业、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的综合效应,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四位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整体效应大于各因素的简单相加,任何一个要素的弱化都会影响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确立。四个要素在国家竞争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而竞争力系统各因素的不平衡发展,使每个国家在竞争水平和形式上有所差别。一国如能适时地优化此系统,就能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更新换代,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确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竞争优势,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各项竞争要素的可获得性,其次这种制度还必须保证综合优势的可实现性。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激励创新,才能造就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因此也可以说当今的国际竞争是一种制度的竞争,而我们最为落后的可能就在于此。这些制度包括产权制度、企业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等。

标签:;  ;  ;  ;  ;  ;  

国家竞争力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经验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