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动手操作、亲自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本文基于教学经验,从“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新知”、“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求拓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操作 探索 拓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亲身感受、实践操作、合作交流高度的重视,想方设法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新知
以往数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时,尤其是在讲授新课时,总是习惯性地一股脑将某个数学概念、某个数学定义、某个数学公式直接告诉给学生,像语文教师一样将数学定义、概念等分为几个层次,让学生生硬地将这个定义中所包含的几个要点记住,然后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一下对某个数学概念、定义等的记忆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根本没有体验到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没有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这样的数学教学根本无法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对来说,数学知识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很受影响,且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再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至关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实物、教具、学具加以充分的利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中对自己的感性经验加以丰富,尝试抽象出、概括出数学概念、定义,帮助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中更好地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正如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新知。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都已经能够列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基于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橡皮泥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揉捏出来,然后让学生对他们揉捏出的面看一看、摸一摸,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长方体的面究竟是怎样的;之后指导学生揉出一个和前一个面相连并垂直的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到长方体的棱就是面与面相交的边;然后指导学生揉出一个和前两个面相连并垂直的面,揉捏完毕后,学生会发现三条棱,并且了解到长方体的顶点就是三条棱的交点;指导学生将其他面揉捏完毕,最终将一个长方体揉捏出来。在动手操作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到长方体面与面、棱与棱等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够基本概括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形成了。
二、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求拓展
将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延伸和合理渗透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拓展,这也是教学主体内容的辐射和延续,还是某个数学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若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延伸,则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对数学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优化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提供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过程,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探究而得出新发现、新知识。或许他们得出的结果有错有对,但是这些结果都是学生探究和努力的成果。只要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果,会在探究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提高他们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实现拓展的目标。
总之,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在操作中学新知、在探索中求拓展,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
论文作者:张丽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操作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过程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