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经济统计新思路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新思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世界又将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信息的数据化。经济活动将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并以数据化的信息描述各种事项以及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这时,企业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而且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体进入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接受与处理,通过信息的传递、识别与交流来组织营运活动,引导与推动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加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也会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以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的我国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各种内外部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经济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经济统计怎样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体现其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信息社会中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探索现代企业经济统计新思路的出发点与基本依据。
一、企业经济统计学性质的重新定义
关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它与数理统计学是一门还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的问题,我国统计界曾有过长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它是方法论还是实质性的科学,结果以“方法论”写入1983年出版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的企业统计学的性质,也以“方法论”定义之。
但是,我国多年的统计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济统计实践证明,以“方法论”定义企业经济统计是不准确的。
首先,在实务上,企业经济统计是从事信息工作。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及其他经济信息一样,其属性为人造信息。既然是人造信息,必然有一个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而且有专门的制造手段与方法。所以,统计信息和其他人造信息也是一种产品,一种特殊的产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类不同的产品生产活动均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这些分门别类的理论构成不同的学科,并各自对相应产品生产中采用的手段、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并提升为自己的方法论,但这些学科都没有因此而定性为“方法论”科学,同样是“制造”与提供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就是这样定义的:
“会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在企业或其他主体范围内的,旨在向企业或主体外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可见,会计学并不因为它有一套特有的复式记帐法而定义为“方法论”科学。同样,在实务上亦是制造经济信息的企业统计,从理论上定义为“方法论”科学(尽管它有自己的方法论),显然有悖于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理论概括与理论构建的根本原则。
其次,企业统计采用的是信息方法。依据信息论,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转换而实现其目的性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信息作为分析与处理问题的基础与手段,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实体系统的有目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企业统计方法完全符合其特点,它从总体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系统这一实体系统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统计信息的交换过程,通过统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与提供,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基础与手段。
信息方法是企业统计和其他人造信息系统共同的方法,虽然在获取、处理、转换信息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因此,这一基本方法是企业经济统计本质特征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统计在学科性质上的归属性——企业统计属于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上述两方面都说明企业统计按其性质应为一经济信息系统。依此,我们对之重新定义为:企业统计是转换与提供关于企业内部物质技术与人力系统与外部(主要是市场)的各项事物总体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数量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统计信息系统除具有一般系统共同具有的集合性、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及环境适应性之外,还具有另外两个特性:(1)数量性, 即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是由数据信息构成;(2)综合性, 即构成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特征的抽象与综合所取得的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数据信息。这两个特性使它与非数量信息系统相区别,同时又使它与其他数量系统相区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企业经济统计上述定义突破了企业统计学原有的理论定势,使它摆脱“是一门还是两门统计学”争论的漩涡,走自己的路;更为重要的是,可扭转理论脱离实际,且有愈来愈远的偏向,使之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与研究的正常轨道。依此,我们才有可能为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统计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并为其理论构架提供一坚实基础。
对于企业统计的上述定义,可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该定义会不会使企业统计混同于会计?应该说,不仅不会混同,反而为企业统计与会计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与理论依据。
企业信息系统(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是也不可能由单一要素构成,而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多个子系统构成。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经营系统的抽象,而企业经营系统是一个由各个侧面的多种要素组成的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为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需要,经营系统的各子系统分别抽象为不同的信息子系统,统计与会计均为其中之一。两者虽然都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和数量性、综合性特性,但统计信息是总体对个别的综合,而会计信息则是结果对影响因素的综合,个别会计事项的信息不仅在该系统中大量存在,且构成其主体;同时,两者抽象的是不同的实体系统不同,故信息内容亦不同。这样,两者既相互有别,又功能互补,且同在由企业经营实体系统所规定的轨道上运行,有着共同的目标——为经营决策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们既有分工而又协调一致,虽“协同”,而不会“混同”。其协同性,正是企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二、企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
企业统计研究对象范围是指被抽象为统计信息系统的实体系统的总体范围。其范围决定了企业统计的内容、任务,乃至采用的方法。只有明确企业统计的研究对象范围,才可使之与会计及其他有关联的信息系统相区别开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企业经济统计的对象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物质技术系统、人力系统(资金系统为会计的对象系统),以及以市场体系为主的企业外部环境。该对象系统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系统构成要求十分复杂,形态或性质各异;②系统总体范围广阔,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外部市场体系上;③变化大而快,可用“千变成化,瞬间即变”形容,这也主要表现在企业外部市场体系上。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统计不可能采用全面方法对其对象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各项活动都直接计量、一一记录,以获取全面原始信息;而只能对其中的部分事物采用非全面的方法,获取部分原始信息,再利用某种手段将原始信息转化为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统计信息。
企业经济统计对象系统构成中的事物虽复杂多样,但可按是否具有明确的数量特征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具有明确的数量特征的事物。这类事物的特点是:
1.该类事物的数量客观存在,可以直接计量。通过对之计量获得的原始信息转换所得的统计信息,就是该类事物客观存在的量的真实反映;因此,客观真实性便成为反映该类事物的统计信息的基本的质量要求。
2.该类事物总体边界明确。因而,该类事物就便于与他类事物分开,并可将该类事物的原始信息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直接转换为统计信息。
另一类是不具有明确的数量特征,只能定性而不能直接计量的事物。比如顾客消费心理,消费偏好,消费趋向,企业形象等,即属此类。该类事物突出的特点是:
1.该类事物不存在,或者人类至今尚不能直接感知其数量特征,因而只能获取该类事物非量化的原始信息,而不能对之计量获得所需的原始信息。
2.该类事物的总体范围难以确定。或者是由于不能直接获得定量的概念,而使其概念的外延含糊不清,致使事物总体边界模糊;或者是由于事物性质特征具有多面性,而其中某些性质特征又不清晰,从而导致事物总体范围难以确定。
上述两类事物中的第一类构成企业经济统计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直至今日企业统计实务工作就是以它为对象的。然而,上述第二类事物,企业统计尚未纳入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实,对于现代市场下的企业经济统计,将第二类事物纳入研究对象,不仅必要,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更为重要,这是由于:
第一,上述第二类事物在统计对象系统大量存在而且对企业经营过程及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仅从非量化信息感知它的存在,而不能通过量化信息较为精确地描述其对经营的影响程度,作用的大小,就不能在管理中采用正确的对策,扩大或强化其正面影响,减弱或避免其负面影响,从而有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第二,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完全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完备,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第二类事物既然大量存在于统计对象系统并对企业经营产生极大影响,缺少这类事物的统计信息,必然增加经营决策的不确定性;为降低其不确定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减少失误,需要提供这类事物的统计信息,使据以决策的信息更加完备。
第三,将研究对象范围拓展至第二类事物,是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化、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为这一统计研究新领域的开拓,提供了必备条件。
因此,上述第一类与第二类事物构成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的具体研究对象。由于这两类具体研究对象特点不同,因而获取数量信息的手段也不同。
对第一类事物,通过统计核算获取数量信息,也即采用单一或复合单位计量,获得原始信息,再采用分组、汇总及其他的统计方法,将原始信息转换为统计信息。正因为如此,统计成为企业三大核算之一。对第二类事物,则通过量化处理获取数量信息,即从该类事物取得非量化的定性的原始信息,采用某种方法赋予它们的“量”,进而将非量化的原始的信息转换为量化的统计信息。
通过统计核算与量化处理所取得的统计信息具有不同的性质。首先,通过核算取得的统计信息,是事物客观存在的量的反映,因而具有可靠性,即不同的人员,采用同一计量与转换的方法能获得相同的统计信息;而量化处理取得的统计信息,是统计人员事先设定的量,若事先设定的量和量化处理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因此具有主观性。其次,核算取得的反映事物总量的统计信息,可以用能反映事物的特点与状态的计量单位来表示,而量化处理取得的统计信息,则只能采用无量纲数值抽象表达事物“量”的概念。再次,核算取得的统计信息的主要质量——可靠性取决于计量的精确度;而量化处理取得的统计信息的质量,则取决于量化处理方法的科学性,所采用的方法愈能将事物质的差异程度区别并准确地表示出来,信息的质量就愈高。
对象系统中的两类事物,采用不同的手段获取两类不同的统计信息,是企业经济统计对象范围的拓展,也是新的统计内容的开拓。
三、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新特点
按照重新定义的企业统计性质,以及统计对象范围拓展后的新的研究内容,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在现代企业经济统计中,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统计数据之所以为信息,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事物的特征与运动状态的知识,不是空洞无物的数字;而数字能够转化为信息的关键,就是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因为统计指标的概念是标识客观事物的概念,与特定的时空相关,而且把概念转换为变量,使有关事物通过数据即可识别。也就是说,统计指标标明了研究对象的“变量”特征,每一个指标值——统计数据都是对客观事物特征或运动状态的解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外有学者将信息定义为“被解释的数据”。统计数据之所以为信息,就是因其由指标概念得到解释,符合信息的这一定义(指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指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及运动状态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没有统计指标就没有统计信息;没有统计指标体系就没有统计信息系统。
尤其是,当统计内容扩展到对非量化的信息进行量化处理的新领域之后,其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指标体系的设置。所谓量化处理,就是预先给研究对象事物设定一个量化指标或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事物性质的差异程度给定不同的量值,把标识事物性质的概念转化为用统计指标表示的变量。尽管量化处理带有主观性,但主观性并非随意性,要求设定的指标与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其科学合理,量化处理所得信息的价值就愈高;否则,就毫无价值。比如,顾客消费心理,并非随便采用什么指标都能较准确地给予定量描述的,必须首先明确顾客消费心理的性质,再分析顾客心理呈现的不同状态及其差异程度,以及消费心理结构,消费心理与消费水平及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设定符合其特征、状态、关系的相应的统计指标,再由各相互联系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没有通过严密的定性分析、实证研究与抽象、概括,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设计不出来的;而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不可能获得说明对象系统运动状态的数量信息,来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的需要。
概言之,统计指标体系是构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的第一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的结构决定了统计信息系统的结构;统计指标体系的功能(潜在功能)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功能;统计指标体系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统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按照前述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范围拓展,新的研究内容的纳入,依此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具有新的特点,主要有:
1.结构的复杂性。统计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分别描述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中供、产、销各环节的物质,人力子系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中以市场为主的各实体子系统;这些实体子系统又由众多要素构成,因而统计信息子系统又由多个指标组成,且和要素指标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这就使得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呈现一种结构上的复杂性。
2.构成要素有序性。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结构虽然复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构成要素的有序联系是系统的基本特性,故我国学者钱学森将系统简明概括为:“系统是指依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这也适合于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具有有序性,才使统计信息系统得以建立。更明确地讲,统计信息系统的有序性是由统计指标体系的有序性决定的;一旦指标体系的有序性遭受破坏,统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就不复存在,系统功能也就随之丧失。
3.系统功能的多样性。系统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它体现了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也就是说,统计信息系统功能总是在系统运行中实现的,只有在按照指标体系结构输入与输出信息时,系统功能作用才得以发挥。但由于系统功能与系统结构有着绝对的依赖性(尽管它们相对独立,相互有别),系统具有什么样的要素与结构,就具有什么样的系统功能;而统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是由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决定的,因此,统计信息系统功能也就是指标体系的潜在功能在系统运行中的实现。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同一结构系统,只要其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秩序、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功能。统计指标体系也因统计信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顺序与方式不同,而有多种(潜在)功能。主要有:
(1)决策功能。按照管理理论, 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分析与比较研究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决策有定性与定量决策之分,企业经营决策一般属于后者,其决策过程包括以数据信息为主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拟订决策方案,分析与评价及选定决策方案等三个阶段。企业经营系统是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外部环境,二者存在着信息的交换关系,在经营决策中,统计信息系统为之输出决策所需的信息,提供备选方案,即统计决策方案,这便是统计决策功能的具体表现。
(2)监控功能。在企业中,被监控的对象是生产经营系统, 施控主体是企业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反馈器”。所谓反馈,就是将受监控系统的输出,再回输到施控系统的输入端,经过与决策目标值的比较,检出偏差,再根据偏差值进行调整,成为新的输入值。故,反馈是控制的条件与基础,控制是反馈所达到的最后结果,反馈中的“检差”是对系统的监督。反馈控制利用的是负反馈,负反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检出偏差,纠正偏差,以达到目标。控制功能就是通过负反馈实现的,反馈控制就是以负反馈行为作为控制机制的一种控制。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也是按此原理,以负反馈作为控制的机制,并在系统的运行中实现其监控功能。不过,统计信息系统的这种功能是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中已经设定,即有用于“检差”、“调整”的指标子体系,只是监督控制这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潜在功能在系统的运行中才能得以实现而已。
(3)统计诊断功能。 企业统计信息因为是企业生产经营实体系统的抽象,能模拟系统的行为功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信息特征及其联系,分析实体系统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结果,指明决策目标的达成情况与问题,揭示影响决策目标实现的因素,这即为统计诊断功能。
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的有序性,为统计信息系统具有诊断功能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可能基础。其有序性表现为层次结构中的各个层次之间及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的联系,而这两个方面的联系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各个层次之间及同一层次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体现。企业经营决策的最高目标是企业价值增量最大化,经营系统运行就是为最终实现其目标。作为经营系统构成要素的物质、人力系统及外部环境中的各要素都会对其结果及决策目标的实现产生程度不同与方向不同或不尽相同的影响。由于其各要素都有相应的统计指标给予反映,整个统计指标体系就能将决策目标及经营成果与各个层次众多因素之间的因果链描述出来,从而使它具有潜在的诊断功能,并使该功能在统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得以实现。
上面,是我们在对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的探索中提供的一种新思路。按此思路来确立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相信我国企业统计定能完成其转型,从根本上改善现状。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量化管理论文; 量化分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新思路论文; 系统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