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图”体系初探--关于“民俗图”和“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三篇论文_民俗论文

“文化传承图”体系初探--关于“民俗图”和“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三篇论文_民俗论文

“文化传承图”体系初探——“民俗地图”与“文化传承图”体系系列论文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文化论文,之三论文,民俗论文,地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568(2010)03-0036-06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地图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分布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中国各地,有为数极多的文化工作者及研究者们参与各种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并且已经收集到许多珍贵资料。虽然已经有大批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资料、记录资料相继问世,然而在文化工作者们的手头和案头上,还有更多的初始形态的珍贵资料等待着人们对其进行整理和保存。以第一形态问世的各种文化遗产资料,也需要人们对其加以科学研究,分析、提炼其精髓,以期深度理解和解释本国、本民族、本地区传统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并期待着人们运用深层理解的结果来推动活态继承各种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的结构形成越来越快的整体运转节奏,人们的生活结构和内容也为适应这种快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活而不断作出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这种调整,使长久以来存留在民众生活中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传承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许多传承在现代社会环境里逐渐被遗忘、被放弃或被改变了。于是,及时、准确地记录并研究现时民众生活中传统部分、着手保护和研究各种文化遗产,成为日益紧迫的工作。如何科学地记录、保存第一手文化遗产资料,是关系到日后相关的保护和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拥有经过科学化处理的系列性基础资料,才能拥有深化研究文化遗产的基本环境。

如前所述,在欧洲以及日本学界,几十年的学术实践证实,周密的田野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民俗地图标示”(以上简称“民俗地图”)和“民俗地图研究法”(以下简称“民俗地图法”),作为一种保存和研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日本民俗学不同于欧美民俗学科,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十分广泛。柳田对日本民俗学研究对象的分类涉及村落、家族、农耕仪式、人生仪礼、年节习俗、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等多方面。仔细数来,30多个研究对象的子项里竟有二十项以上可以归属于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日本民俗学科60多年来为研究日本传统文化、认识日本社会积累下庞大的历史民俗资料数据,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民俗地图以及运用民俗地图法得出的理论阐述。本文在记述完日本民俗学科从欧洲引入民俗分布地图并充实、发展了这一方法,不但成功记录下本国文化发展变化时期的重要数据,甚至将该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这一事例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他山之石用于琢磨我们自己宝库之玉的问题。

中国民俗学研究范围与日本民俗学相近,研究对象范围极广。民俗学与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承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关系密切。正因为研究对象设定的范围广阔,民俗学田野调查时的视野关注范围大,从广角视野出发得到的资料涵盖面亦十分广阔。这些资料成为编撰各地民俗志和勾画民俗地图的基本数据和基础。因此,在保护和阐发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研究文化遗产方面,民俗学科具有客观的优越条件和学术上的相近性,她应当也有能力承担这个时代的重任,同时也是民俗学科对社会、对保护传统所应当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录现存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如何形成文化遗产调查、整理和研究的系列性方法,完善对初始资料的记述、诠释的方法,以科学手段记录、整理和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料,进而展开科学的、周密的学术研究,是时代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者们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迅敏的行动回答时代的要求,尽快设计、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保存、研究各类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这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者们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任。

中国国土面积大于日本25倍之多,中国的民族构成也远远多于日本。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这多层的因素使中国的民俗研究拥有丰富的宝藏,同时也形成了东西南北各不雷同的区域性特征。各民族语言、信仰、生活文化的不同,要求中国民俗研究者们具有更鲜明的地域意识,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在社会经济形态激烈变动的21世纪,民俗传统文化的变异和消失正在加速。这意味着民俗学科以及民俗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越加重大。“工欲速则厉其器”,如果民俗研究拥有更科学、更周密、更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方法,我们的民俗保存记录和民俗研究则会事半功倍。

笔者认为,以其他国家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经验教训为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保护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方式方法,是一条可行之路。

面对表象繁多、形式多样的生活习俗以及分散在民间各个角落的各种类型的民间演唱、绘画、歌舞、乐曲、口头讲述、手工操作技艺等等,如何科学地、完整地采录它们,如何将它们采录之后分类处理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数据或文字或图表式的信息,形成文化遗产调查、整理和研究的系统性方法,完善对初始资料的记述、诠释,归纳整理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资料,成为当前直接面对的课题。时代要求相关学科及时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调查、整理、保存和研究文化遗产的方法。而民俗学科拥有的种种条件,使它有可能承担此项重任,同时,也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历史赋予这个学科的重大责任。

参与收集、研究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对调查和研究的对象抱有热忱,同时还需要拥有科学性的手段,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保证及时地记录、保护各种文化遗产的信息和各种数据。用系统化的规范性方法去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研究者,同时为奔赴田野紧急采集收录各种文化遗产的人们提供采集收录的参考标准,以资获得更具有持久科学性的精密的第一手资料。在此,笔者提出设想:参照海外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日本民俗学科的成功运用“民俗地图”的经验,借鉴“民俗地图法”的技术操作方法和民俗地图分类,开拓中国式的“文化传承图”体系的制作和运用方法的新领域,设置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绘制、记录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状念、基本类型、分布范围、传承形态的“文化传承图”体系。

前几年,众多国人曾经为一个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年节同名的项目被他国申请为该民族的文化遗产而激愤。如今不是危言耸听,中餐里的传统食物如饺子、面条等等,已经在他者的国度里大有发展,甚至形成该国某地区知名度极高的代表性食品。如果又出现将这些食物申请为该国、该民族的文化遗产的举动,我们又要去再激愤一番吗?激愤并不能转变事态,笔者认为,应当把这种激昂的情绪转化为全力投入制作文化传承分布图工程去的行为动力。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拥有覆盖面极广的文化传承图体系资料,随时可以信手拈来有关某种习俗或传统食物的起源、分布、种类、传说、相关信仰和制作程序等等翔实的资料,再加上厚厚的一册分布图和具体数据以及详细的文字解说,那么无论是在论述继承发扬传统还是在对外宣扬、介绍民族文化,或者是力辩申请作为人类文化优秀遗产时,想必情况都会有很大不同。再进一步,今后中华食品或其他民俗事项如果要申请“世遗”,自然也需要这些硬性数据以及图示资料。从这个角度看,构建文化传承图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之务。

文化传承分布图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为日后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学术资料,也可以为一般欲了解中国各族文化概观或中华文化某个构成部分之习俗,提供概观性、科学性的标示图和资料数据。毫无疑问,“文化传承图体系”的建立,对于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有效且很具科学性的工具和方法。

二、“文化传承图”体系构想

(一)“文化传承图”的制作目的

“文化传承图”体系可以充当科学地记录和直观性再现各种文化传承形态的角色,简明、形象地表现民俗实态,并且将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甚至不同时间的民俗传承的特征和差异反映在同一个平面上。文化传承图还能够将无形的民俗(指非物体性的、人们的民俗行为,如祭祀仪式及其他各种仪式或心理性民俗行为禁忌、民俗信仰以及民间戏剧、民间音乐等音声行为民俗)有形化,形象而又简洁地展示出各种时空范围的文化现象。这是文化传承图独到的特色,它对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比较的视角,对深化地域民俗研究、从事文化的比较研究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传承图既是展示调查结果、介绍文化存在状态的方式,又是进行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这就是文化传承图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所在。

首先,绘制文化传承图可以适用于以下几类基本需要或目的:

1.确定文化事项之传承、传播范围

2.文化事项之横向比较即空间性、共时性比较研究

3.文化事项之纵向比较即时间性、历时性比较研究

4.把握地域文化特性

5.探索文化事项传播、变迁规律

具体的绘制操作可参照《日本民俗地图》的做法。以下首先探讨制作大型、广域的、适应于中国文化国情的复合型“民俗文化传承图”的基本理论设想及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二)“文化传承图”体系结构

根据中国国情,可考虑制作下列两大类12种系列的民俗地图:

第一类:单项民俗事项分布图系列,分类代号为1

1-1单一地域(某村、某镇)单项民俗分布图

1-2初级广域(如市、镇)单项民俗分布图

1-3中级广域(如地区市、县)单项民俗分布图

1-4高级广域(如省、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单项民俗分布图

1-5全国范围单项民俗分布图

1-6单一民族单项民俗分布图

第二类:复数项民俗事项分布图系列,分类代号为2

2-1单一地域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2-2初级广域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2-3中级广域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2-4高级广域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2-5全国范围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2-6单一民族复数民俗事项分布图

每个类型的民俗分布图,依照民俗研究的各种分类,还可繁衍出各自的系列分布图,如年节习俗、人生仪礼、农耕仪礼、信仰、衣食住、故事传说、民间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手工艺等等。各种项目的之下再分支出多种小类,构成一树多枝叶型体系分布图。

根据需要,今后还可在上述两大类12种系列之上,再逐渐伸展出新的系列项目或根据实践所需,增加类型或重新调整类型划分等。

我们已介绍了10卷本的《日本民俗地图》概况,中国文化传承分布图可以将其作为对比参照值,结合中国的文化内涵之具体特性,对他者的范例有所借用、有所修改、有所发挥。例如,日本民俗地图第1卷(年节)的30幅民俗地图,明显侧重关注农事节庆。而我们不必完全模仿,可以将其分为农事节庆、国民假日、传统节日等。第5卷(分娩与育儿)收录的10幅有关妊娠、分娩和婴儿诞生祝贺等的民俗地图,显然与我国汉族及各个少数民族的习俗不同。仅我国不同民族的坐月子习俗,包括现今的“月嫂”表象与传统变容的记录,就足以绘制多幅民俗图。如果绘制其他民族的有关民俗地图,也会出现习俗异同不等或关注点、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在制作这类题目的传承图时,应当注意选取突出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特点的相关项目。

《日本民俗地图》除了第1卷第2卷年节部分分别制作了30幅民俗地图之外,其他各卷基本只制作十几幅甚至不到10幅。虽然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是作为全面记述国度民俗的地图集,实在有些单薄感。我们的文化传承图体系则可以大大超出这个数字,把民俗事项标示得更详细、精确。例如,有关中国饮食的项目图,就可以考虑把世界闻名的中餐分为风味体系、区域体系(四大菜系、八大菜系、民族风味、素菜)、日常食物与节庆食物、主食类与副食类、菜肴类、羹汤类、冷菜类、小吃点心类、面食类与米食类、药膳类等等细目,由此归类资料,再根据各个细项的资料分别绘制各自有几十幅民俗地图的、数册一套的多个小系列民俗地图集。

其次,日本民俗地图调查地点以及调查事项的选定,明显侧重乡村和乡村民俗。而今日中国要绘制的是反映21世纪今日民俗现状的民俗地图,无疑应该同时设定都市民俗调查地点和调查项目。这样全面兼顾地投人民俗地图编制,相信可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

三、建构“文化传承图”体系的主要步骤

(一)两个作业阶段

按照一定规范,施行周密的田野调查,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文化传承现状资料,是制作“文化传承图”体系的必要前提,这里将其设为构建“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基本内容是制定周密的调查项目,然后走进田野。田野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精密、细致。这一阶段包括前述①个人制作民俗地图的1至3:

1)民俗调查

2)调查资料整理

3)标示用资料分类

及大型系列图制作程序的1至5:

1)确定民俗项目

2)制定民俗调查项目

3)实施民俗调查

4)整理调查资料

5)资料卡片分类

第二阶段基本内容是把获得的大量数据信息经过分类、选定标记等处理后标绘于图。这是制作“文化传承图”体系的主要工作阶段,本文将其设为创建“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二阶段。它包括在前面叙述过②的个人制作民俗地图的3以后的程序:

4)选定标示符号或标示用图表

5)选定空白地图

6)标示作业

7)制作对应文字解说

8)附录相应的调查数据

以及大型系列图制作程序的6至最后的程序:

6)选定标示符号或标示用图表

7)资料再处理

8)空白地图

9)培训绘制人员

10)标示作业

11)检测标示内容

12)配置对应文字资料

文化传承图制作的第一阶段的实践篇,要求参与人员具备一定田野经验和有关文化传承的知识。为保证获得的田野资料具有高水准的均一性,可以由民俗专业人员与文化工作者混合编组,进入田野共同作业。建议在第一阶段进入实践之前,通过开展集体培训、书面指导、提供范本等方式,首先从整体范围着眼,规范对文化传承项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记录方式、方法。

(二)深入掌握“他者”

日本民俗学科于1927年绘制第一幅民俗地图,而对民俗地图本身的关注则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逐步增多。日本民俗学会的会刊也曾经开辟民俗地图讨论专集。2007年2月,日本民俗界出现了第一个“民俗地图研究会”,该研究会每年举行3或4次研究例会,在这个基础上于2009年3月发行了第1期《民俗地图研究》。在第一篇论述里,日本国学院大学仓石忠彦教授指出,民俗地图的功用不仅仅是标示民间传承之所在地点或表象,还应该显示出民俗应有的状态和民间传承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历史、民俗文化的性质等。民俗地图不仅仅是民俗分布的标示,它还应该成为分析民俗资料的方法③。这个针对所有民俗地图提出的要求,表明日本民俗学界对民俗地图的研究及认识,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动向提醒我们在努力制作标示民俗所在和民俗表象的民俗地图的同时,还要关注这些民俗地图今后如何成为分析民俗资料的工具。

要达到这一点,无疑需要民俗专业人员率先学习和研究民俗地图法的全貌。具体地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坐下来学习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民俗地图的学术依据、标示和研究运用的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制作技术。我们要首先走进他者,掌握他者,然后将他者经验为我所用,发展他者经验最后超越他者。为此,我们的民俗学者和工作者,需要首先学习和理解这个产生于他者之处的方法,用他者的工具为我服务。要达到这个目的,举办不同层次的学习会、研讨会和分期分批的培训班都是有效的具体形式。

(三)调查项目设定

民俗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活生生的第一手民俗资料,以保证民俗研究的确实性。进行民俗调查获得民俗资料,然后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民俗资料,去认识某个村庄、某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调查的问项设定,直接关系到民俗调查资料的质量。而民俗资料的质量又会左右民俗地图的生命力。可以说,民俗调查的具体项目是民俗地图成败的关键性技术要素。

要获得具有科学性的民俗资料,就需要在民俗调查或文献调查之前做好周密的调查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详细的调查访谈(或文献查找)事项的一览表。依照周密的调查事项做访谈或观察式、参与式调查或文献查找后整理出的笔录,就会包含诸多详细的信息。

如何才能制定出详细的调查访谈(或文献查找)事项一览表呢?应当根据自己的调查主题,在列入时间、地点、调查地概况之后,要考虑如何才能立体地把握调查主题。这里“立体地把握”是关键词。如果想要“立体地把握”民俗调查的对象,就需要考虑不满足于正面,还要尝试从侧面甚至背面去认识它。带着这个意识去面对一个民俗调查题目时,就会有深入追问下去的冲动。有了想多侧面了解一个题目的意识,才会有发自多种角度的提问。这些追问和提问,就构成对一个具体题目或事项做“立体调查”的调查事项。

周密的民俗调查,需要事先对所要调查的对象做细致的了解并详细思考设定调查全过程。此外,还应当事先多阅读、参照他人的民俗专项调查报告或论文。从民俗专项调查报告或论文的记述章节,可以看到该文章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时运用“镜子”的多寡以及“镜子”的角度,提示你自己忽略的侧面或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如果多做一些这样的训练,就会培养出周密观察事物的能力,一种观看、思索、追究民俗文化事项深层的眼力。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各自的周密观察事物的能力即做周密的民俗调查的能力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民俗学的初学者,从课本上、从他人制作的调查事项中学习基本的观察访问技巧。

文化传承图的制作,主要在第二阶段实施。它制作成功与否,首先依赖于第一阶段田野工作记录下的那些处于时代转折期的、稍纵即逝的民俗文化以及民众生活各方面的珍贵数据。

本文前述他者的民俗地图成功经验之一,是民俗学专业人员大力参与第二阶段的绘制民俗分布图、编写民俗分布图解说资料。鉴于我国民俗学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这一条的实施已不存在人手不足的困难,建议分布图体系的绘制、解说,也应以民俗学专业人员与各地方文化工作者混合编组、共同作业方式为佳。

依靠我国需要保存和研究的文化类型繁多、实践领域广阔、参与人员众多的优势,相信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总结归纳出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以迅速摸索开拓更多的理论型、研究型图表的制作和运用方法。

四、结语

文化传承图体系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记录、表现时代的民俗类型信息,将会为人们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一种工具。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对“文化传承图”进行理论设想、方法论定位、规范田野作业标准、制作图表的操作规范等具体技术问题也尚需深入细致的探讨。中国民俗学科起步甚晚,其发展因历史原因多有曲折,至今未有系统的本学科独立理论。若要提高民俗学科在保护、研究文化遗产工程里的作用,那么,走入国外相同学科,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他者的基础上超越他者,一面在保存和研究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时代课题里发挥民俗学科的独特作用,一面在解决课题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民俗学科本土化建设,形成民俗学科独自的理论系统,这也许是一条一举多得的捷径。

笔者提倡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部门借鉴海外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日本民俗学科成功制作民俗地图、保存记录下珍贵的文化变迁实态的事例,目的在于参照他者民俗地图的技术制作和资料处理方法以及分门别类制作的民俗地图的方法,制作出适于记录中国文化传承实态的“文化传承图”的方法和规范,以构建记录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状态、分布范围、传承形态的中国独特的“文化传承图”体系。

衷心期待国内外学者携手协力,为创建中国式“文化传承图”体系,为记录保存和分析、研究中国民俗文化、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必要的手段。中国需要保存和研究的文化类型繁多、实践领域广阔、参与人员众多,相信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总结归纳出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以迅速摸索开拓更多的理论型、研究型图表的制作和运用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传承图”体系,为后人保存下重要的文化资料和数据信息。

注释:

①②参照本系列论文之二。

③仓石忠彦《民俗地图的前提与概念》《民俗地图研究》第一号第5页,民俗地图研究会发行2009.3。

标签:;  ;  ;  ;  ;  

“文化传承图”体系初探--关于“民俗图”和“文化传承图”体系的第三篇论文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