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道匹配和处理水平对DRM误码存储器的影响_视觉效应论文

通道匹配和加工水平对DRM范式错误记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通道论文,水平论文,错误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错误记忆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Bartlett的工作[1],其结果发现人类记忆具有重构的特征:人们错误地记住了事实上并未真正发生的经验,这种扭曲有可能是受到外界干扰信号的误导,也有可能是因内部的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至今,对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中,最适合实验室控制的方法,便是以Deese,Roediger和McDermott的名字命名的DRM范式[3]。该范式使用词表为实验材料,词表中的所有项目都与一个在学习阶段不会呈现的关键诱饵产生语义关联;在典型的DRM实验中,对词表项目的学习将导致相应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Roediger和McDermott相信,该方法捕捉到的错误记忆现象,也能够揭示日常生活中普遍发生的干扰过程[4]。

有关DRM错误记忆的来源,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错误记忆源于关键诱饵的心理表征受到了学习阶段词表呈现的共同激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错误记忆是源于测验阶段对熟悉性的来源检测过程的失败。而上述两种观点的差别,则在于它们分别强调了DRM任务中较前与较后的两个阶段,也即学习和测验时不同的认知机制。

对于激活模型,错误记忆的产生关键在于学习阶段对关键诱饵的激活,因此要检验这一模型,研究者必须考察某些影响学习阶段的自变量。其中最典型的即学习项目的加工水平:如果关键诱饵的语义激活确实是错误记忆的来源,那么在学习阶段对词表进行更深的加工,也就应该导致关键诱饵语义表征的更高激活水平,进而观察到更高的错误记忆。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更高的加工水平与更高的错误回忆存在联系,如Toglia,Neuschatz和Goodwin发现:语义加工相比于非语义加工,可以提高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5]。Rhodes和Anastasi发现即使在浅加工条件下也存在错误回忆,但是深加工会导致更高的错误回忆和真实回忆[6]。然而,另一些研究得到了关于加工水平效应的零结果。例如,Read在实验中对学习项目操纵了三种不同的编码条件,结果都产生了错误回忆,并未发现不同加工水平对错误回忆的影响[7]。Tussing和Greene操纵了三种加工水平:愉悦度评定、计算字母个数和判断单词是否以元音开头,结果也没有发现加工水平对错误再认的影响[8]。不过,Thapar和McDermott提出,出现上述“零结果”可能是由于实验设计方面的问题,并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又报告了错误记忆受加工水平影响的证据[9]。

对于检测模型,错误记忆产生自测验阶段能否对于熟悉感进行准确的来源鉴别,于是这一模型要求研究者考察某些和测验阶段有关的自变量。学习与测验的通道匹配即是一例:如果来源检测机制对错误记忆的产生有所贡献,那么当被试的学习与测验发生在两个不同的通道,而关键诱饵又产生了额外的熟悉感,人们就更难找到其他的归因(因为来自通道一致性的解释被排除了),从而更倾向于产生较高的错误记忆水平。

最初的DRM研究均是以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词表,此后有研究者将词表以视觉的方式呈现给被试。Smith和Hunt的研究指出,将词表的呈现通道从听觉转换为视觉时,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率大幅度地降低了[10]。Makone和Murphy则发现导致错误回忆的语义启动具有通道特异性[11]。Gallo等人应用书写回忆和视觉再认测验验证了这种通道效应,但在听觉再认测验中却没有通道效应存在[12]。但是Maylor和Mo分别考察了学习与测验阶段的四种不同通道组合形式——视觉-听觉(VA)、视觉-视觉(VV)、听觉-视觉(AV)和听觉-听觉(AA)——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又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词表视觉呈现所导致的错误再认要显著高于听觉呈现。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不一致时,错误再认要高于二者匹配时的情况。而且,学习阶段词表的听觉呈现也显著提高了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13]。

综上,对DRM范式下加工水平和通道效应的研究并不缺乏。但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并未达成普遍一致的观点;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并未将这两个重要变量放在同一个实验任务中加以考察,也就没有机会对激活和检测两种机制是否可以共存、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等问题作出回答。

本研究认为,如果我们将测验阶段的再认任务看作一个基于熟悉性进行判断的决策任务,似可作出如下假设,即: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不一致时,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高于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一致时。因为当学习和测验通道不一致时,个体就失去了依赖表面细节编码相似性做出判断的可能,必须转而依据语义编码相似判断完成再认任务,而关键诱饵又在语义上与学习列表相一致,因此学习和测验通道的不一致性,很可能会提升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还试图将加工水平效应和通道效应这两个因素统一到单个实验研究中、观察它们两者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如果DRM范式下错误记忆的成因并非来源于单一的激活或检测机制,甚或两个不同机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则只有在同一个实验中纳入加工水平和通道匹配这两个自变量,方有可能做出阐释。

2 方法

2.1 被试

在校本科生120人(其中男生90人,女生30人),随机分成8组,每组15人。年龄19-23周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本实验,且从未参加过相同和类似实验。

2.2 材料

学习阶段的词表选自Stadler,Roediger和McDermott的研究所用的词表[14],共10个小词表,每个小词表包括15个词。测验材料共90个项目,其中40个为旧项目,来自每个学习词表的第1、5、10、15号项目;50个为新项目,包括10个关键诱饵和40个无关项目。测验项目的呈现是完全随机的。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又都有文字和录音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了视觉和听觉通道。

2.3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2被试间设计。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均包含两个水平:视觉通道呈现和听觉通道呈现。学习阶段加工水平又分高、低两种情况:高水平加工是在7点量表上判断单词的主观愉悦程度,而低水平加工则是辨别单词的颜色(视觉通道学习),或辨别读单词的声音是男声或女声(听觉通道学习)。因变量为包括学过项目的击中率、关键诱饵的虚报率和无关项目的虚报率。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分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被告知要进行一个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对每一个学习项目做出反应,随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项目。该阶段结束后,被试休息两分钟,随后进入到测验阶段。由于此前的学习阶段并未提示记忆测验的存在,因此本实验中的测验是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务。视觉测验通道和听觉测验通道条件下,被试分别按相应的指导语,对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的测验项目做出“新”、“旧”判断。

3 结果

统计不同组别被试的平均再认成绩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对上述数据的t检验结果表明,全体被试对关键诱饵的虚惊率远远大于对无关项目的虚惊率,同时该数据接近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说明在各种加工水平、学习通道及测验通道的组合下,均发生了错误记忆。

3.1 学习通道、测验通道与加工水平

以学习通道、测验通道和加工水平为自变量,进行2×2×2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学习通道对三个因变量均无主效应;测验通道在学过项目击中率和关键诱饵虚报率上的主效应显著:视觉测验时以上两指标均显著高于听觉测验;加工水平在学过项目击中率和关键诱饵虚报率上的主效应显著:高加工水平下,学过项目击中率和关键诱饵虚报率有明显增高。

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在关键诱饵虚报率上出现了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听觉学习后,被试在视觉测验下的关键诱饵虚报率显著高于听觉测验(F=9.713,p<0.01)。测验通道和加工水平在学过项目击中率、关键诱饵虚报率上存在交互作用:在视觉测验条件下,高水平加工对应了更高的学过项目击中率(F=32.965,p<0.01)和更高的关键诱饵虚报率(F=16.647,p<0.01);此外,在高水平加工条件下,视觉测验具有更高的学过项目击中率(F=21.283,p<0.01)和关键诱饵虚报率(F=12.221,p<0.01)。

三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出现在学过项目击中率和无关项目虚报率上:只有在高加工水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和测验通道在学过项目击中率上才会产生交互作用。

3.2 通道组合与加工水平

本实验中,学习通道与测验通道的组合包括4种不同形式,即视觉-视觉(VV)、视觉-听觉(VA)、听觉-视觉(AV)和听觉-听觉(AA)。它们可以归纳为两种条件,即:学习-测验通道匹配条件(包括AA和VV),以及学习-测验通道不匹配条件(包括VA和AV)。以通道匹配性和加工水平为自变量,进行2×2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和此前结果相一致地,加工水平的提高同时增进了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以及关键诱饵的虚惊率。此外,新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通道匹配性在关键诱饵虚报率上的主效应显著:当学习和测验通道不匹配时,被试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要显著高于通道匹配时的情况。通道匹配性与加工水平的交互作用仅在无关项目虚报率上达到显著水平,在学过项目击中率上则接近显著水平(p=0.057)。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学习和测验通道匹配时,加工水平效应并不明显;但当学习和测验通道不匹配时,高水平的加工可以提高学过项目击中率(F=18.082,p<0.01)、关键诱饵虚报率(F=7.169,p<0.01),并降低无关项目虚报率(F=14.873,p<0.01)。

4 讨论

本实验对学习通道、测验通道和加工水平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组合,由此产生了八种不同的实验处理,结果发现:无论被试尝试哪种实验任务,均会表现出强大的错误记忆效应。具体表现为:各组被试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均远远大于对无关项目的虚报率,并且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接近对学过项目的击中率。本实验得到了与此前各种使用DRM范式的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再次证明了DRM范式在研究错误记忆方面的有效性。

在以往对加工水平效应进行的研究中,存在着“零结果”与“显著影响”的争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后者:学习阶段的加工水平确实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真实记忆(学过项目击中率)和错误记忆(关键诱饵虚惊率)。加工水平效应的验证,表明错误记忆起码部分地来源于早先学习词表对关键诱饵的激活,这也正是激活理论的主要观点。借鉴Rosch(1975)的看法,关键诱饵似可被视为整个学习词表所对应的“原型”(事实上,有关原型学习理论的实验,本身就采用了学习-再认的记忆任务,因而也可以被看作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以上结果与此前的大量DRM研究相一致,论证了本研究在方法上的信度。

4.1 通道匹配与测验阶段的熟悉感检测机制

而本实验的视角,更多地投向了考察学习-测验通道的组合对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影响。这一设计的逻辑在于:如果错误记忆的机制仅仅与学习阶段的编码、激活有关,则学习-测验通道组合的操纵应没有效应;反之,如果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与熟悉感来源检测有关,则测验通道变量,以及通道组合情况就应该影响再认测验成绩。

从本实验中,单独考察学习通道的主效应,并没有发现其对再认成绩(无论真实记忆或错误记忆)产生影响。但是测验通道,以及学习和测验的通道组合却对再认成绩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可以推论:学习通道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是潜在的,并不能在单独的信息编码阶段就体现出来,只有等到再认提取的阶段,当不同的测验通道匹配此前的学习通道时,通道效应才对错误记忆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通道匹配性可以显著地影响错误记忆。通道不匹配时,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都要高于通道匹配时的,而对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却低于通道匹配时的,这一结果与Maylor和Mo(1999)的研究发现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和先前Maylor和Mo的研究在实验材料采用不同语言,在实验设计方面又分别采用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仍然复制了此前Maylor和Mo对通道匹配效应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通道失匹配条件下的错误记忆提升,应该是一种稳定存在的普遍现象。

DRM错误记忆受到学习-测验通道匹配的影响,这似乎支持了基于检测的错误记忆理论,例如Whittlesea等(2005)所提出的差异-归因(discrepancy attribution)假设:被试在再认测验中,对于一个测验项目究竟判断为“旧”还是“新”,取决于两个因素,也即该项目的熟悉感是否较高,以及该项目的熟悉感是否被判定来自于先前的学习。

由于有先前的学习阶段,因此总体上学过项目的激活程度较高;又由于关键诱饵和学习项目存在紧密的语义关联,因而尽管未被呈现,其激活水平也远高于未呈现的无关项目。当测验任务出现在与学习阶段相同的通道时,由于测验项目都具有和学习阶段一致的表面特征(通道特性),通道匹配性“分流”了一部分本该属于语义激活的熟悉性归因,结果被试对那些“似乎有熟悉感”的项目进行“是”反应的倾向被削弱了。而当学习和测验通道不匹配时,被试无法将关键诱饵的熟悉感归因于测验和学习共同具有的通道特征上,继而导致对关键诱饵的虚惊反应,也即错误记忆上升。

4.2 通道效应受加工水平的影响

尽管从错误记忆的检测机制出发,可以解释通道失匹配导致的错误记忆提升,但实验发现这一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情景中。本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加工水平高时,才表现出通道匹配与通道不匹配时的组间差异;反之,当通道不匹配时,才表现出加工水平的高与低的组间差异。相似的,当加工水平为高时,才表现出视觉测验与听觉测验的组间差异;而当测验通道为视觉时,加工水平的高低才起作用。

总的来说,对词表的高水平加工所导致的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显著高于低水平加工组,而对无关项目的错误再认也在边缘显著水平上低于低水平加工组。由是观之,加工水平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同时产生了影响,并且是一致的。这一方面可以佐证本实验在加工水平变量操纵上的有效性,同时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并未发生实验性分离,也暗示着:DRM错误记忆现象本身的机制,应该归结于某些普遍的、适用于整个再认测验(而不管测验项目是关键诱饵或学过项目)的认知策略。

在高加工水平下,通道不匹配造成的学过项目和关键诱饵积极反应率上升,似也可在线索熟悉性归因的框架下得到解释:高水平加工带来更高的语义激活,而更多的语义激活被归因到表面特征(通道匹配)或单词的过去呈现(通道失匹配),显然会造成比低水平加工时更加明显的反应概率影响。

4.3 可供未来研究的现存问题

通道间的四种不同组合在三个因变量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有趣的是,本实验发现,当通道不匹配时,由听觉学习转到视觉测验时,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都显著高于由视觉学习转到听觉测验时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这样两个可能的原因:1)或许是在实验操作上,以录音形式呈现的听觉测验没有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视觉测验清晰,导致听觉测验的再认成绩都很低,出现了“天花板效应”。2)或许是通道组合的特异性使得听觉-视觉组显著区别于其他三组。但其背后隐藏的内在机制为何?学习通道与测验通道之间的转化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都将留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5 结论

本实验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考察了通道效应和加工水平效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不匹配时的错误记忆效应要大于二者匹配时的。实验支持再认的激活-检测理论,并提出熟悉感归因机制可以解释包括DRM错误记忆在内的记忆再认测验反应。

标签:;  

信道匹配和处理水平对DRM误码存储器的影响_视觉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