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峰[1]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内外学者做过许多研究,有些研究认为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有些则认为是负相关关系,还有一部分认为不存在相关性,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现状,中国证监会要求在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旨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为了验证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理论方面分析,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理论,接着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因素。在分析影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因素时,分别从影响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实证方面分析来说,本文以180指数为例,采用2003年度、2004年度和2005年度叁年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假设。接着,根据假设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作出进一步分析,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检验了上市公司遵循独立董事比例“1/3目标政策”的自愿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于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选聘机制、职权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和制度的运行环境等方面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探讨。
黄伟[2]201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制度设计,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中都受到很大的关注。在股权结构分散的西方国家,股东跟经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在我国,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通常拥有公司的控制权,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但是大股东作为内部人却可能利用自身优势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我国强制性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对其职能和权责进行分析,发挥其有效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独立董事制度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研究。要研究一种制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其履行的职能入手,进而赋予相应的权责。根据其权责来分析如何评价其有效性,在我国主要从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情况以及外界环境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根据有效性的评价内容来分析影响有效性发挥的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选取我国2011年到2012年期间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物中有效性的发挥。根据结果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最后为我国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王金全[3]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现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中,笔者首先对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所应包含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界定,从公司治理结构、独立性保证、制度建设、外部环境等四个角度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笔者从投资者利益保护、与管理层关系、经营业绩、外部环境等四大方面,全面实证分析独立董事与股东财富变化、信息披露、分红派息、关联交易、公司违规、管理层变更、管理者薪酬、股权结构、企业领导结构、经营业绩、企业性质、地区等因素的关系,比较全面地认识了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总体认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相当的作用空间可以挖掘。 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规定的国际比较后发现,一项制度的适时改良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加大力度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本土化改良是我们的现实选择。 从理论逻辑分析可知,一元制和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冲突、一股独大和国有产权代表缺位的畸形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定位变异、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不足、独立董事独立性难有保证、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都可能削弱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甚至可能使其处于失效的状态。评价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应主要包括投资者利益保护情况、与经营管理层的相互制衡作用、提升经营业绩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内容。 在独立董事制度与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实证结果表明:在2002和2003年度,市场对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事件的反应并不强烈,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对提升股东财富、降低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资金被占用和对外担保的概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类专门委员会在实施监督、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独立董事规模和独立董事薪酬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总体上独立董事在防范公司违规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独立董事制度与经营管理层方面,实证结果表明:独立董事薪酬、独立董
姜喜臣[4]2007年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一项制度创新,上个世纪末被移植到了中国,并且从一开始就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从国内外独立董事的发展来看,政府、监管部门甚至上市公司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来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规范性、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初衷和愿望不容怀疑。但是,关于独立董事的作用问题,特别是究竟是否有助于改善公司业绩问题仍然有待讨论。不过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毕竟已成为客观现实,因此现在最应该关心的是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细微关系以及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和治理绩效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显然有助于相关部门在推行或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过程中有所侧重。本文通过选择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与公司业绩相关关系作为研究内容,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最新的数据信息,全面系统地了解、评价和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特征情况,分析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其治理绩效的影响,从而摸清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改进性对策和建议。为了实现论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选择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从理论上对与独立董事制度相关的现代企业治理理论、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动机、我国独立董事的职能与角色定位、独立董事制度影响公司业绩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治理绩效的若干特殊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从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必要的理论分析和铺垫。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公司业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通过两分法的方式检验了不同股权结构下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以及独立董事制度不同设立方式对独立董事治理绩效的影响。在论文的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现实情况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分析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限制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发挥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文学[5]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作为核心,上承投资人,由股东选出并对股东负责;下接经理层,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并承担公司的战略管理职能。借助董事会传统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这一重要地位,引入独立董事,确保其外部独立的身份,通过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进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根本属性,是独立董事最基本的、核心的品格,是其任职和行权的基础,失去了独立性,独立董事即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其效能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被认为有助于企业经营的监督、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独立董事与公司股东及公司经理人之间并无实质的利害关系,在董事业务的执行上被认为较能公正、客观地行使其职权。同时,独立董事的存在要能够真正地在公司的运营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必须赋予独立董事参与企业经营的实质权利,必须对于独立董事的选任加以严格要求,并予以充分的授权。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因此,在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障问题就更加突出。本文以独立董事独立性为研究对象,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提出在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进行界定,进而利用案例分析说明加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重要性,最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为完善公司治理中所采用的这项制度贡献笔者的主张。全文共分六章,约5万余字。该项研究的基本结构: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以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内容和框架、特色与创新等;第二章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主要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起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等;第叁章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界定,主要从经济学以及法学角度对独立性进行界定,并对独立董事独立性进行简要分析;第四章案例分析,主要通过对美国安然公司以及我国科龙公司事件的分析,阐述加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必要性;第五章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从任职资格、激励约束、以及责任保险等方面进行独立董事独立性分析;第六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建议,主要针对上一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独立建议;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厘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入手,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监管模式。就独立董事资格任选制度来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存在一个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其实际控制着董事会和经理层,这种情况使得独立董事的资格、提名选举、整体独立性以及更换等都有可能受制于内部人,使当选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应当强化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规范独立董事的提名与选举、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限制独立董事的任期。就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来看,目前独立董事的薪酬主要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并由任职公司决定薪酬数额,这一方面不利于激励独立董事更加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又可能会使独立董事因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而不能独立,因此,应当规范薪酬的支付方式,采用物质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并建立独立董事工作效率评价体系,由第叁方机构根据独立董事的工作绩效决定其薪酬。另外,目前独立董事权力与责任不对等造成了独立董事有权无责,缺乏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因此在有关法律中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建立独立董事协会进行管理,更有利于保证独立董事发挥其独立性。就责任保险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涉及独立董事责任保险的问题,使得独立董事不能依靠其独立性完全正常履行其职责,因此我国应当逐步推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以分散其风险,使其在行权中更能保持其独立性,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创建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各方良好的沟通和有效地配合,而建立富有效率、充满生机的独立董事制度也必将有力的促进参与各方同舟共济、共享繁荣。
杜婷婷[6]2005年在《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克服》文中认为公司治理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因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表现出迥然有异的治理模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治理模式先后起到不同的主导作用。目前,独立董事作为设立在公司内部的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对平衡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监督和制约“内部人控制”,以及完善公司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的功能定位、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之的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共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从独立董事制度的缘起和发展入手,扼要阐述了独立董事的价值所在“独立性”的含义,并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总结出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应具有的功能并针对此提出设计该制度应达到的目标;第二大部分为第二、叁、四、五章,主要内容是对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环境,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具体的选聘机制、薪酬激励机制、责权机制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起到显着效果,为此,针对目前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中国在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应如何嫁接如何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优越性,实现预期的目标,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路运锋[7]2005年在《独立董事与投资银行治理结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从独立董事与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关系的全新视角,探讨别人很少涉及的投行独立董事制度建设问题,以期发挥独立董事对投行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准投资银行”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基金)管理公司等,其业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及国际上一般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即使作为我国投行主体的证券公司,如果按照国际上对现代投资银行的定义严格要求,也有很多不够格。问题的关键是,作为这样一个幼稚性行业,所表现出的问题却让人触目惊心。伴随着证券市场近年来的连续下跌,中国的投资银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行业性危机,先后有20多家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或托管。这是什么概念?20多家占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130家证券公司比例的15%以上?!那么,导致中国投行接连不断出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真的是证券市场的不景气、真的是历史遗留的制度问题,仰或是政策环境不好造成的吗?我认为不是,是投资银行自身的制度性障碍,尤其是治理结构缺陷导致了制约和监管机制缺失、管理无序,从而使内部人控制为所欲为,既损害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导致了公司被撤销、关闭或托管的命运。市场的阴跌只是其走向毁灭的导火索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投资银行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监控制约作用,推动投行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行业繁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个最需要、也最有能力贯彻执行好独立董事制度的投资银行业,却没有自身的独立董事制度规章作指导,而这个行业的资本密集与高风险等特征却说明了它是最需要独立董事作为一种独立的外部监控力量,同时也应是比其他一般公司治理要求贯彻更为严格的治理机构。所以,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为背景,运用经济学、法学、哲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历史、辩证地对投行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独立董事与利益相关者、独立董事与董事会、独立董事与经理层、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相互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力图探寻投行治理结构的规律,寻找投行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最佳方案,制订发挥独立董事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大股东控制是投行治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下的隧道行为问题,并通过大股东与独立董事的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如果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科学,那么,独立董事和大股东遵守制度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制度设计的目的就容易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达到独立董事和大股东相互制衡的目的,即良好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可以阻断大股东的隧道行为的。在独立董事与中小股东、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分析中,本文探索了投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定位,明确了投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主要是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监督内部人的行为。在独立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分析中,重点探讨了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职权范围问题,目的是希望通过完善董事会结构、正确处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相互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独立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关系是投行治理结构的核心,因此,本文运用委托-代理和组织行为理论,通过对独立董事与经理层的监督约束与激励、独立董事与CEO的关系研究,并结合博弈理论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只有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才有可能使独立董事真正成为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解决委托人不到位所带来的监督失控和失真问题;二是要有足够的激励来促使独立董事实施监督行为。最后,本文在独立董事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入手设计了一套中国投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框架,并提出了发挥独立董事对投行治理结构作用的具体建议,以供决策层、投资银行同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参考。
贺海强[8]2007年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董事是董事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董事而具有一般董事所不具备的品格、特征和属性:即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的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制度是20世纪初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过渡到“董事会中心主义”以后,在股东大会逐步形式化、董事会运转失灵以及“内部人控制”不断失控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作用在于强化董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维护股东及公司的整体利益。独立董事制度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功能定位不同。中国引进和移植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借鉴英美国家公司治理上的先进经验。但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处理好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要协调好和监事会之间的关系,最终才能实现我国引进该项制度的初衷: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中小股东合法利益。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从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过程简单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在英美国家的演进过程,并介绍了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第四部分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在引入我国时的背景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践。根据江苏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调查资料了解独立董事制度在江苏实施后的基本情况,进而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生存现状。第五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移植独立董事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第六部分是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独立董事制度在移植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效率。
刘春燕[9]2010年在《独立董事制度施行困境与重构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制度,其主要目标是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局面,监督制衡控股股东和内部控制人,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在现行实践中,独立董事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005年修订的新《公司法》正式确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研究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结合立法实践,对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总体概述,包括独立董事的涵义、功能、制度起源和发展,以及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现行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建设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先从制度本身入手,探究了独立董事内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独立董事的选任以及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第叁部分着眼于独立董事制度施行的外部环境问题,主要探讨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并存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一部分针对前文提出的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大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
唐新瑶[10]2015年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执行效果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于2001年正式引入了发源于美、英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并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迅速推广。独立董事的存在价值在于监督管理层的经济决策和经营行为,保障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由于众多的中小股东依靠公司管理层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是独立董事保障股东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独立董事的主要职权。本文对中外学者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与“二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均与美、英等国家存在差异,因此,如何促进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职权以及如何改进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需要我们的实践与思考。接下来本文对我国独立董事的制度发展现状和缺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我国“独立董事主动行权第—案”——乐山电力独立董事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作用,也印证了当前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这些缺削弱了独立董事的履职效果,也阻碍了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监督。最后本文针对所发现的缺陷,对我国未来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D]. 闫新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D]. 黄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3].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D]. 王金全. 暨南大学. 2006
[4].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及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实证研究[D]. 姜喜臣. 重庆工学院. 2007
[5].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研究[D]. 文学. 西南大学. 2008
[6]. 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克服[D]. 杜婷婷. 华东政法学院. 2005
[7]. 独立董事与投资银行治理结构[D]. 路运锋. 西安交通大学. 2005
[8].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D]. 贺海强.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 独立董事制度施行困境与重构再研究[D]. 刘春燕. 兰州大学. 2010
[10].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执行效果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影响[D]. 唐新瑶. 云南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