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重工社区门诊呼吸大内科;云南昆明650203)
【摘要】目的研究呼衰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呼吸衰竭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同时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无创压正通气治疗。判定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显效与有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96.77%>67.74%),并且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患者出现的呼吸急促与困难症状具有改善意义,值得应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224-01
前言
呼吸衰竭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状态[1],或是因肺部疾病而诱发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呼吸衰竭,患者可出现神经紊乱与严重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若是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对患者生存构成威胁,使患者濒临死亡边缘。因此,及时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诊治,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2]。目前,无创正压通气是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进一步研究在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的具体疗效,本文选出62例呼吸衰竭患者,主要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呼吸衰竭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此次纳入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呼吸衰竭,同时已排除先天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对照组由18例男性与13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范围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50.14±0.52)岁,其中,急性重症哮喘12例,急性呼吸窘迫窘迫症11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8例。观察组由20例男性与11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范围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50.32±0.29)岁,其中,急性重症哮喘11例,急性呼吸窘迫窘迫症1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1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由医护人员诊断患者肺功能,并进行动脉血气检测与胸部X线检查,根据X线诊断影响判断患者肺间质病症情况与实际病情。
1.3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即根据患者诊断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缓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同时,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吸氧支持,以此改善患者已出现的低氧血症状。此外,待患者病情想对稳定后,予以抗感染治疗,避免并发症。
观察组则在以上基础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具体内容:协助患者呈仰卧位后带上输氧面罩,同时设置呼吸机模式为双水平通气模式,确保氧流量为3~9L/min。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设备参数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治疗期间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一般情况下,Ⅰ型呼衰患者氧流量控制在3~5L/min,而Ⅱ型患者可调整为5~9L/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4天。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后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3个标准:(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中;(2)有效:患者呼吸伴有急促感,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命体征有波动;(3)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显效与有效相加之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为P<0.05,表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两组治疗后,观察显效与有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96.77%>67.74%),并且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数据。
3.讨论
现阶段,呼吸衰竭发生几率的日趋上升,对患者身心与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也引起了临床的高度关注[4]。一般情况下,肺组织与呼吸道等疾病突然发病均是诱发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一旦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不仅会出现呼吸急促与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而且还会引起精神错乱与抽搐等并发症,因此在患者突发呼吸衰竭后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以往在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临床一般应用常规基础治疗,但据临床观察发现,常规基础治疗在彻底改善患者病情方面难以取得佳效,若想提高疗效与患者生存率,应用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迫在眉睫。近些年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与完善,无创正压通气已逐渐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即通过鼻面罩使患者与呼吸机有效连接,由呼吸机向患者提供正压,以此完成辅助通气的一种人工通气方式[5]。同时,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通过予以患者高吸气压,降低气道高阻力,进而促进患者肺泡通气量的增加,以此减少耗氧量与,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氧气。此外,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治疗参数进行合理调节,以此快速缓解患者呼吸急促与困难等临床症状,也可促进其舒适度的提高,有利于患者治疗后快速恢复清醒状态。最后,笔者认为传统基础治疗虽然可改善患者病情,但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理想疗效,在这个过程中易加重患者病情,同时若想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状态具有一定难度,因此传统基础治疗不适用于治疗病情危急的呼吸衰竭患者。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观察显效与有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96.77%>67.74%),并且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在为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首先需要通过有效的影像学检查诊断患者病情,同时根据实际检查结果予以患者科学合理的治疗,从而为患者的生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杨, 薛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4):44-45.
[2]吕立文, 唐宇涛, 裴明毓,等.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断中床旁超声的运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19):56-58.
[3]郭玉梅, 李政霖, 祁恒旭,等. 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31):8-10.
[4]韦杰, 尹迎秋. 无创通气治疗对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 38(8):914-915.
[5]陈裕民. 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7):1303-1304.
论文作者:马映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正压论文; 病情论文; 两组论文; 症状论文; 体征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