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速度论文,正确处理论文,效益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速度与效益是制约经济生活的一对很重要关系。它的状况如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国民经济总量影响很大。因此,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生活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及其影响
速度与效益是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质量的两个方面。速度一般指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等。速度可分为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微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微观形态的速度特征是个体的、局部性的。宏观速度形态的特征是总体的、综合的和全局性的。总体的总量或总体的综合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或者说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发展动态。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是各个个体的增长速度的总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与微观经济增长速度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各个企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又稳定的持续增长,那么社会总产值也会有较快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收益,是产出与投入的比较。在产出量与投入量的各种比较之中,作为基础的,是产出量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投入量即“投耗量”的比较。产出量与投耗量的差额是效益额,这是效益的绝对量;产出量与投耗量的比率,是效益率,是效益的相对量。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要考察效益的绝对量——效益额的大小、收入的多少。根本的则在于考察效益的相对量——效益率的高低,即能否以尽量少而省的投耗量和投入量获取尽量多而好的产出量和收入量,扩大产出与投耗的间距。经济增长中谋求经济效益的完整要求,应该是主要通过效益相对量的提高而增大效益绝对量,通过效益率的提高而增大效益额。同时,经济效益也有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之分。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也同时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来说,速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主导方面。但是如果效益问题严重影响到速度时,效益就要从次要地位或从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会使一方适应另一方的要求,达到相互的统一。
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根本区别,在于速度能否带来宏观经济的较高效益。一种情况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合理的,因而基本建设的规模比较合理,积累基金的安排也比较适当,人民消费也得到保证,这样就会有比较大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就较快。另一种情况是,速度是片面的高速度,高积累低消费,经济效益低下,反复循环的结果会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生活中,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关系贯串始终,有时谋求着相对统一,有时甚至严重对立。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生产和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个长时期内,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错误,结果片面地、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甚至根本不计经济效益,再加上传统体制的一些缺陷,结果造成了经济效益的低下。同时,由于搞政治运动,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贻误了时机,国民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考虑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工作中,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忽视经济效益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总的来看,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近十多年来,急于求成的倾向,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改革方面。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高速增长,但长期存在的效益低下的问题,却未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改善。相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还有所扩大。这种速度与效益的对立现象,必须注意克服。
由于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关系的对立,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出现了鲜明的周期,即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与下降出现反复的交替。建国以来到1991年的43年中,除去最初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完整的经济周期已经出现了8个。基本情况是:
周期年份持续年数 高峰增长率(%) 低谷增长率(%) 高峰与低谷间距(%)
1: 1953-1957, 5年,
18.7 6.112.6
2: 1958-1962, 5年,
32.6-33.566.1
3: 1963-1968, 6年,
19.0 -9.928.9
4: 1969-1972, 4年,
25.3 4.520.8
5: 1973-1976, 4年,
11.5 1.410.1
6: 1977-1981, 5年,
13.0 4.4 8.6
7: 1982-1986, 5年,
17.1 9.5 7.6
8: 1987-1990, 4年,
15.8 5.410.4
分析以上周期可以看出,高速度与低效益的矛盾关系的对立使经济生活具有明显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很不稳定,大约五年就有一个周期。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使经济忽儿“过热”,忽儿“过冷”,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实现。
二是迫使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波动,效益低下,被迫调整。为了寻求调整以后的新的增长,只有靠更高速度的投资增长。这条高积累、低消费、高投资、低效益的路子,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困难。
三是经济周期在缩短,波动幅度有减缓的趋势。从增长率的高峰与低谷的间距来看,第2-4个周期都在20%以上,其中第2个周期高达66.1%,到5-8个周期一般在10%或者以下。这说明周期交替有加速的趋势。
二、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对策选择
从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经济工作中学会辩证思维。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时,人们认为速度与效益是相互排斥的,“速度决定一切”,“高速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经济效益应当受它的制约。对高速度和高效益来说,只有根据高速度的要求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有时,人们往往把事物看成“非白即黑”,认为“加快发展速度会导致效益低下”,“强调提高经济效益会影响发展速度”。这种思维实际上是把复杂的矛盾现象看得过于简单化,走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困扰着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就难以走出“非白即黑”的怪圈,也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因此,应当下决心解决好人们的辩证思维问题。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提高认识和驾驭能力,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地看问题。其次,要大力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二)经济工作中要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应当建立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既要重视速度,也要重视效益,力求达到实实在在的速度。
1.要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增长。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民经济实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优越性,人民能否得到更多的实惠,最终是以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状况表现出来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是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在南巡谈话中当机立断地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即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来的,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
2.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重要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进程还表明:提高经济效益又是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支撑点。提高经济效益还具有政治方面的极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后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最主要条件。所以,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关系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制度巩固的一个极重要的全局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从整个社会来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国民经济重大决策水平和综合平衡,调整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企业技术改革;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等。从企业来说,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为国家提供更多税利。我们不仅要提高当前经济效益,而且要在人口再生产、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的利用、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技术政策的选择、交通运输的建设等方面,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关系的关键。在经济工作中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效益,又有高速度的路子,必须解决好以下关键问题:
1.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过去经济高速或超高速增长,没有建立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坚实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并最终迫使国家超量发行货币来维护这种低效率和低效益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长。因此,坚定地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坚决改变那种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和加大消耗为其发展的基本途径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投入、低消耗为其发展的基本途径,来实现高产出、高效益,这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速度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的根本转变,使国民经济转移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2.调节速度与效益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度经济增长率。谋求经济按比例、稳定协调、持续和高效益的高速发展,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一个目标。一般来说,制约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很多,有人口增长、劳动力就业、国际国内环境、积累规模和积累效益等等,但从其自身来说,积累规模和效益是关键因素,速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积累率和投资收益率的变化。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现实经济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找到一个实现“高效益、高速度”双重目标的比较理想的结合点。
三、经济生活中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发展趋势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已定的情况下,它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人们主观行为的影响。
从决定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来看,有国际环境,国内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同时国际国内环境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决定发展趋势的主观条件来看,人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社会完全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宏观管理和调节来缓解、利用和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通过改革开放,国家作为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节经济活动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变化,必然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粗放经营的潜力得到极大发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大量消耗资源与数量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在低层次上以粗放增长方式发展了十多年。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经济效益低下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既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潜力已耗尽,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难以为继的。唯有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型转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型,才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从可能性和必要性方面分析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看,诸侯经济、地方主义以及经济工作中只考核速度不考核效益等弊端的存在,导致效益的下降。当前,“速度攀比症”和“投资饥饿症”仍是经济发展的潜在“病灶”。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互相攀比速度和投资失控的问题,纠正搞形式、浮夸风等不良倾向。同时,必须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调节。
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使之向着协调的方向发展,代价与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们也应当有充分的认识。经济增长超高速或明显下降是经济发展不稳定的表现。经济效益下降是投入产出关系恶化的表现。要纠正背离经济发展方向和人们主观愿望的失衡状态,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只要我们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有科学的态度,有切实有效的手段,并谨慎行事,我们就一定会正确地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使其向着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