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演进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学论文,二十年论文,中国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经济学自1984年10月成立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走过了20年历程,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教育经济学进行回顾和反思,以促进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本文有两个理论前设。第一,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仅以《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为杂志文章代表;以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文库,点击关键词“教育经济”检索到的论文为博士论文代表;以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库,点击关键词“教育经济”检索到的书籍为教材与学术专著代表;以《教育研究》杂志登载的文章为整个教育理论研究的背景。第二,用话语体系回避理论体系。“话语”就是言语,“话语”是比理论带有更大随意性的思想表现形式。本文将理论体系“降解”为话语体系,目的是为了超越具有绝对真理性、权威制控性、逻辑完整性和客观普适性的理论框架的限制,把更为丰富的内容纳入研究视线。
在这两个理论前设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20年来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及其发展脉络给出较为详尽的描述与解读。
一、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学术定位
教育经济学话语构筑了教育经济学学科。教育经济学学科,就其性质来讲,是一门交叉科学,有人主张将其纳入教育科学体系,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有人主张将其作为一种部门经济学纳入经济科学体系。(注: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但是,从学术团体隶属关系看,教育经济学分会是中国教育学会下设的一个分会;从国家学位管理看,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可申请的学位是教育学或管理学;从研究成果看,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更多见于教育类杂志而不是经济类杂志。为此,本文只分析教育经济学话语在教育学话语体系中的位置,而暂且回避其在经济学话语体系中的位置。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界人士公认的教育理论研究权威刊物,统计分析近二十年来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即可管窥教育经济学话语在教育学话语体系中的位置。
1985年至2003年,《教育研究》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3941篇,其中教育经济学研究论文23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6%。中国教育学会下属43个专业分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占6%,这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比例,这也说明,教育经济学话语在整个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另外,从每年教育经济学成果占《教育研究》发表的成果总量的百分比来看(如图1),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在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中的位置时高时低,但其线性却基本稳定。这说明教育经济学研究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地位。从几个波峰年份来看,1985年是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起始阶段,许多基本问题同时映入研究者的视线,使研究一开始就掀起了高潮。1988年的研究高峰,主要与“教育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关系”的专题讨论有关,21篇教育经济学成果中有11篇是该专题文章。1993年研究成果达到了最高峰,这与1992年10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杂志开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专栏讨论有关,33篇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中有23篇是该专题讨论。1995年的研究高峰源于在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人们对区域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关注。1999年的研究高峰由知识经济与教育产业的讨论而来。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有新的重大教育经济学话题介入时,则会带来教育经济学话语地位的提升。
图1 《教育研究》杂志刊登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论文占论文总数的百分比
表1 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分类表
平均
主题专著博士论文 杂志论文
比例
教育与经济关系 37%11% 30% 26%
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 11%13% 21% 15%
教育资源效率与效益 2% 13% 15% 10%
教育成本与收益 6% 21% 14% 14%
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 13%21%
7% 14%
教育经济学综合研究 21% 007%
教育供需
5% 5%
2%
4%
其他
5% 11% 9%
8%
二、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主要分支
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演进历史,但却有着丰富的话语内容。本文通过对从国家图书馆检索到的博士论文、专著以及《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
根据表1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有着不同的选题偏好:博士论文的主题大多是教育成本与收益和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学术专著的主题大多是教育经济学综合研究和教育与经济关系;杂志文章的主题大多是教育与经济关系和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
(一)教育与经济关系
教育与经济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观点分歧最大,出现最为频繁的话题。在博士论文中此类话题占11%,位居第四;在教育经济学专著中此类话题占37%,位居第一;在《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此类话题占30%,位居第一;总平均占26%,位居第一,高出第二类话题11个百分点。这一类话语包含以下内容。
1.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探索有:教育的生产性问题,认为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能促进科技生产力转化,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作用;教育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是生产生产力的智力产业,是一种生产性事业;教育发达是经济发达的前提。
2.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基本探索有:经济发展必然给教育发展提出客观要求;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改革;教育发展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探讨了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强调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论证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生产、科技进步、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关系。
4.教育与商品经济。探讨了教育劳动产品的商品性,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提出了教育要为商品经济服务,要适应商品经济新秩序。
5.教育与市场经济。基本探索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结构,构建新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作用。
6.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基本探索有:教育产业是功能还是组织;教育产业论与教育非产业论;中国教育产业系统运行模式和趋势;教育产业发展的路径;投资经营教育产业能否得到回报,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干预教育产业发展;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
7.教育与知识经济。探讨了知识经济给教育提出的挑战,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应该做出的调整。
8.教育与WTO。探讨了我国“入世”后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规则以及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二)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
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从不同视角关注教育经费的筹集与使用问题。“教育经费”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最核心的话题,在博士论文中此类话题占13%;在专著中此类话题占11%;在《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此类话题占21%;总平均占15%,位居第二。具体来讲,这一类的话语包含以下内容。
1.教育投资概述性研究。探讨了教育投资的性质和作用,教育投资管理方式,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2.教育财政制度及政策法规。探讨最多的是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
3.教育投资来源及分配。关于教育投资来源,探讨了我国教育经费筹措,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可行性,以及集资办学等问题。关于教育投资分配,探讨了投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超前投资、负债运行等问题。
4.教育投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如教育事业和教育投资总支出分析;20世纪80年代教育投资变动趋势分析等。
5.地方教育财政。探讨了省级和县级教育财政问题。
6.基础教育财政。基本探索有: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投资问题,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调整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设想、2000年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投入问题,以及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7.高等教育财政。基本探索有:“投资饥渴”问题,高等教育转移支付理论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问题,高等教育投入渠道与体制改革问题。
8周外介绍及国际比较。介绍了某些国家的教育财政状况,还进行了一些国别之间的比较。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
教育成本与收益是最有分量的教育经济学学科话语。“教育与经济关系”、“教育投资”、“教育财政”、“教育资源”等概念很容易进入别的学科领地,但“教育成本与收益”却很少被别的学科所关注。该类题目常常被博士生所关注。博士论文中此类话题占21%,位居第一;总平均占14%,位居并列第三。此类话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成本。基本探索有:教育成本的概念、意义,成本核算理论,教育成本与教育财政、教育收费以及个人教育选择的关系,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问题。
2.学费与资助。关于收费问题,首先讨论能不能收费,但最多的是对收费现状的调查分析。此外还探讨了收费模式、收费标准等,以及教育收费与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经营的关系。关于资助问题,探讨了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及意义;学生贷款中的逆向选择、市场失灵、风险等问题;介绍国外的学生贷款制度。
3.教育的个人收益。探讨了不同学历毕业生起点工资问题、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关系问题、教育直接报酬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充对收入分配公平影响问题等。
4.教育社会收益。探讨了各种类型教育经济的效益,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问题。
5.教育收益率。主要包括对部分地区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对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的分析。
(四)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
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最活跃的话语,它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交织,与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紧密相联。在博士论文中此类话题也占到了21%;在专著中此类话题占13%;在《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此类话题占7%;总平均占14%,位居并列第三。此类话语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概述性研究。基本探索有:从经济学角度论述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制度与效率的关系;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育有效供给之间的关系等。
2.具体教育制度。探讨了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教育产权制度等问题。在教育投资体制研究方面,探讨了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设想,综合定额、政府采购、教育券等具体的改革措施;教育投资体制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产权、教育投资评价以及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在办学体制研究方面探讨了办学体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教育股份制、教育集体采购与竞买制、租赁式、“国有民办”制等多种办学形式。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的两级管理体制,“高校本位制”,集约化办学等。在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研究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方式的选择,大学生分配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等问题。在教育产权制度研究方面,探讨了教育产权和学校产权,教育产权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等问题。
(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最欠缺的话语。由于这类研究难度较大,所以研究成果并不十分丰硕。在博士论文中此类话题占13%;在专著中此类话题仅占2%;在《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此类话题占15%;总平均占10%,位居第五。这类话语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投资的效率与效益。从不同角度探讨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意义和途径。
2.教育资源管理及效益。在教育资源管理方面,探讨了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包括学校财务管理的意义、管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对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探讨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内涵和影响因素、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意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3.学校规模效益。探讨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各级各类学校规模效益等问题。
三、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变迁轨迹
纵观20年来的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的每一种话语在不同的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充分展示着一个新兴学科的生命活力。(本部分描述的研究成果数量均以《教育与经济》杂志登载的论文为限)
(一)教育与经济关系
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有三种角度,即教育对经济增长或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经济增长或发展的适应,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其成果数量都呈缓慢下降趋势(如图2),其间有一些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专题研究使这一研究达到高潮。由于近20年来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而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体制变革,因此对经济的不同诠释,必然引发教育与经济关系探讨热度的上扬。从图3可以看出,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的探讨,从1987年开始,在1989年—1991年达到研究高潮。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讨,从1990年开始,在1993年—1996年达到第一个高潮,稍微冷却两年后,2000年—2002年再次掀起高潮。教育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研究在1999年—2000年达到高峰。1999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从2000年开始又有一批学者对加入WTO后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发展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另外,随着对教育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探讨的不断深入,从1990年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等问题的讨论。
图2 “教育与经济关系”传统视角研究
图3“教育与经济关系”专题研究
(二)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
这是一组反映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的数量轨迹,就其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图4)来看是此消彼长,没有稳定的规律,不同主题的研究波峰与波谷参差不齐。但就研究的总体轨迹来说(如图5),此类问题的研究始终有着较重的分量,年均8至9篇,整体趋势呈波浪上升,说明此类话题始终是研究者的兴奋点。
(三)教育成本与收益
从图6、图7来看,“教育成本”问题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研究数量,1997年达到研究高峰。“学费与资助”问题,从1992年开始研究,1996年以后的研究成果却颇为丰富,说明这一问题是近些年来的学术热点,这与教育财政制度改革以及高校扩招相关联。对“教育个人收益”的研究非常匮乏,近20年的研究历程只有5篇研究成果,其中还有一篇是编译文章。“教育社会收益”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多集中在1994年以前,近些年这个话题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1993年才出现第一篇文章,更多的研究成果产生于1996年以后,说明这一话题正在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但成果总数量较少,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图4 “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专题研究
图5 “教育投资与教育财政”研究总量
(四)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
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问题多集中在教育制度变革概述性研究和教育投资体制研究上。从图8、图9可以看出:教育制度变革概述性研究,1985年成果最为丰富,这是因为《教育与经济》杂志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相伴而生。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从1991年开始受到关注,并且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青睐,整个研究的线性呈显著上扬趋势。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4年—1996年。“招生与分配制度”的研究只有4篇文章,分散在1987年—1999年。办学体制和教育产权制度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均集中在2000年以后,这与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多元化办学形式有关,也说明这个问题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图6 “教育成本、学费与资助”研究
图7 “教育收益及收益率”研究
(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从图10可以看出,关于教育投资效率与效益问题,始终保持一定的研究量,于1992年达到研究的高峰,1997年以后研究成果较少,整个研究呈缓慢下降趋势,需要给予关注。关于教育资源管理及效益研究,在最初研究的几年当中,论文数量忽高忽低,但1996年以后,此类论文数量猛增,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该类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关于学校规模效益研究,总趋势较为平稳,1992和1998年研究论文较多。
(六)其他研究
从图11可以看出,教育经济学元研究开始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后来锐减,1991年—1996年停顿,1997年以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教育经济思想的研究始终保持一个低水平的稳定量。民办教育研究自1993年以后逐渐纳入研究者的视域,这与民办教育自1992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吻合,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互动性。
图8 “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专题研究一
图9 “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专题研究二
图10 “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研究
四、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
图11 其他专题研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显著特征。
(一)话语的专业性
教育经济学话语不是一般的政策阐释,也不是浅显的经验总结,它是以专业理论为指导,又以理论建构为预期的专业性话语。
(二)话语主题的时代性
话语主题的时代性,首先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话题相对集中。例如,对于教育收费问题的研究多见于1996年以后;对于教育产权制度的研究见于2000年以后。其次表现在每一时期反复出现的话题,其内容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变化。例如,关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999年之前侧重于论证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999年之后开始探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助力变成动力,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了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
(三)话语表述的实证性
教育经济学话语由于其具有鲜明的“量”的特征,例如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规模效益等问题均需要通过实证性语言表述出来才能具有效度与信度。因此,实证性研究及表述更为教育经济学研究所重视。尤其是一些分量较重的研究课题,无不是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研究成果以实证性语言呈现出来。
(四)话语性质的应用性
教育经济学研究大多属于应用性研究,其话语体系的边界十分模糊。属于本体研究的本学科基本理论,如教育与经济关系理论、教育投资理论、教育成本与收益理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理论,多见于教育经济学教材中,其他研究成果,无论是学术专著、学位论文、还是学术性文章,更多的是以经济理论为工具来解释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这种研究风格使得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触角广泛地延伸到实践中,一方面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例如教育财政、教育成本与收费等话语;另一方面影响教育改革实践,例如学校规模、学校管理机制、办学模式等话语。
(五)话语内容的丰富性
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分为三大区域:其一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述,尤其是能用数量化语言说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二是对教育领域内经济问题的解析,如教育投资的来源渠道、分配途径、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制度建设等;其三是用经济学原理对教育问题进行解释,如教育制度生成的经济学分析、学校管理的经济学分析等。就这三方面内容来说,每一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立体的问题域。
(六)话语观点的争鸣性
教育经济学话语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经常能看到争鸣、商榷的文章。例如有人肯定教育劳动产品的商品性,有人却否定教育商品性的说法;有人主张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也有人则反对。
五、教育经济学话语研究的理论反思
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品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状况的折射。纵观20年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可谓蒸蒸日上。首先,以教育经济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开始出现,如高等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其次,组织规模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经济学分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学术年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合并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后,本领域的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使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注:王善迈.加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J].教育与经济,2004,(3).)再次,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从教育经济学著作的出版量(如图12),即可看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态势。
1981年—2003年间,共出版教育经济学教材55部,学术专著61部,著作总量的线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学术专著的出版量,2000年以前年出版量相对稳定在2部左右,2000年以后年出版量激增到8部左右,这充分说明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日益丰富和深刻。尽管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展望未来,仍任重道远,尚有不少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图12 教育经济学著作出版量变化轨迹
(一)端正研究态度,摈弃功利浮躁
从本文收录的研究成果来看,虽不乏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但追赶时髦、故弄玄虚的作品也间或有之,可见研究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和浮躁之风。为保证本领域研究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学术研究纪律,树踏实研究之正气。为此,研究人员要对“学术”二字负责,要有积极的学术情怀,要有高尚的学术品格,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并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
(二)拓展理论基础,避免牵强附会
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靳希斌教授撰写的《教育经济学》教材中,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界定为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注: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近些年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新的分支经济学和交叉经济学层出不穷。教育经济学研究应密切关注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地将新的经济理论充实到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例如产业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均可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吸纳经济学的东西必须慎重。从具体运用某种经济学说来讲,若要把它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必须充分把握它的基本思想、方法路径和适用范围,绝不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三)坚持原创性研究,争夺世界话语权
从本文收集的研究成果来看,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不乏转述、评述,甚至拼凑性文章,原创性研究稀缺,甚至在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中也存在原创性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与研究态度的功利浮躁和研究能力的参差不齐有关,也与整个学术风气有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起创造性研究的风气,把原创性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追求。中国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的教育实践,现在又时逢社会转型,中国教育经济学学者如果能在培植创造勇气的同时,努力提高创造能力,潜心研究,完全有望提出有建树的教育经济学学说,获得世界话语权,为世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深化研究内容,强化元研究
教育经济学是一个宽泛的研究领域,除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财政”、“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效率与效益”、“教育成本与收益”等经典话题外,只要能从经济或经济学视角去思考的教育问题,均可纳入本研究领域。但从本文收录的研究成果来看,深入研究的少,浮光掠影的多,不少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并没有深层次的探讨。
另外,对教育经济学的元研究必须给与应有的重视。教育经济学元研究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教育经济问题,而是教育经济理论本身,是对教育经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可靠性、研究方法、形成发展以及对实践的价值等进行的思考。一门学科也只有对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发展机制及内部结构进行认真反思,形成明确而准确的自我意识,才能自觉寻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并增强发展的自控能力,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从图12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济学元研究的成果数量,开始较多,后来锐减。在学科建设之始,重视元研究是必需的,因为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但学科成形以后,忽视元研究却是不应该的。正是因为元研究的匮乏,才使得教育经济学学科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仅就学科边界、学科体系、主流话语、研究方法的认识就是众说纷纭,甚至连学科的基本范畴都不确定(注:王善迈.加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J].教育与经济,2004,(3).)。因此,加强元研究应是当务之急。
(五)重视时代话题,加强基础研究
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密切关注学科以外的世界。无论是社会变迁,实践变革,还是理论发展,政策改变,都会使教育经济学产生鲜活的时代话语。但教育经济学是一个新兴学科,世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不过近半个世纪,中国教育经济学只有20余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在关注教育经济学时代话题的同时,必须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六)突出学科特色,改革研究方法
从本文收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缺乏对方法论的思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第二是研究方法落后。从规范研究角度来讲,质的研究范式用得较少。从实证研究角度来讲,现代数学的成果的引进既少且浅。第三是研究方法运用不规范。常常是前设不清晰,设计不严密,步骤不明确,数据和理论关系分析不到位。第四是微观研究不足。从收集到的成果来看,多为宏观和中观研究,具体地分析某一微观教育经济过程及要素的研究比较缺乏。第五是定量研究匮乏。尽管收集到的成果中不乏定量研究,但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要求还相距甚远。数量化语言应该是教育经济学话语的基本特征,但收集到的成果中,绝大多数是定性研究,只有小部分是定量研究。因此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定量研究是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