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丽 (福建省南安市西华小学 福建 泉州 3623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5-031-01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用好教材",并非"教好教材"。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本地的的教学资源,教好语文这一门实践性强而又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闯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课堂改革之路。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亲近自然,感知生态,体验乐趣。
农村小学设备差,教室里大多没有多媒体设备。孩子们不能像城里的那样,在课堂上常常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丰富多彩的外面世界。但农村有青山、绿水、红花、鸟鸣等等一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课程资源。千万别小看这些,这些对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要知道,一个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他的阅历是非常丰富的。李白游过千山万水,写出了许多千古名句,成了千古传颂的大诗人。少年时代的鲁迅所伺服的少年闰土,不就是因为闰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吗?正因为如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很重视开发农村这一自然资源,每个月都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观察春夏秋冬的景色,观察雨时、雾中、台风来时的不同景象,让学生从感性上积累材料。如:春天里,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野山岗,看嫩绿的树叶、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田野、黑斑点点的蛙卵……听叮咚折泉水、叽叽喳喳的鸟鸣、呱呱的蛙叫……摘一朵野花、一片树叶,捧一捧泉水……学生们欢呼雀跃,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他们的恩赐。他们也和快乐的小鸟一样,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回到教室,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滔滔不绝,兴致很浓。这是情感和知识的融合,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是孩子与自然的对话,这无需太多的讲解,只要点拨引导,指明道路。
二、参与劳动,实践体验,陶冶性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粒种子》的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在自家种一种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可以是蔬菜,也可以是花,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在学校里,我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的两块空地和几个空花盆,种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菜籽和花籽。平时安排值日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班同学轮流给它们浇水、松土、捉虫、施肥。孩子们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都争着去干。同时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植物的新变化就告诉老师和同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安排三个同学专门负责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我用旧日历的反面做成的,平时放在教室里,人人都可以看到。同学们可高兴了,一发现什么就跑来对老师和同学说:"今天,我看到种子发芽了。""我们种的南瓜又长出了两片大叶子了。""我们种的白菜生虫子了,我还把它捉来了呢,是一只大青虫。""南瓜开花了,是黄色的,还有点像喇叭。""牵牛花的藤已经很长了。""九点花在早上八九点最鲜艳。""种在地里的白菜比种在花盆里的白菜更大了。"下课时,每当我站在二楼的阳台上,看到孩子们这里一群,那里一组,观察着,议论着,连高年级的同学都被吸引过来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一个个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很平常的发现,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新奇啊!它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鼓励学生到家中多帮家里干活,多观察自家的庄稼的变化,那里会有更多的新奇的事。
三、相信学生,生生互动,共同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来自学生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丰富、更形象、更生动、更真实。农村的孩子有点"野",因为他们的父母忙,管他们的时间少,大多数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很放心了,不会增加他们的课外作业,因此他们有许多空闲时间去玩,那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的机会就多了,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我们不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熊猫》一课的词语的学习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小勇提出:"老师,'毛茸茸'是什么意思?"
我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
小辉说:"毛茸茸是毛很细很细,摸上去软软的,有点痒痒的感觉,很爽。"
一大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就像我家的猫的毛一样。""像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小鸡的毛。我小时候很喜欢摸小鸭子的毛,有一次我不小心还捏死了一只。""像小松鼠的毛。"……
小勇说:"噢,我明白了也像狗尾巴草的尾巴。"说得多好啊!这样比老师用规范性的语言给他们解释更妙。学生与学生是心心相通的。他们更易接受同学的语言。因为儿童的语言更真、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是大人的语言无法代替的。下课后,有许多同学采来了狗尾巴草,还边玩边说:"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地。"
在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四周就有很多蒲公英、苍耳。"我说:"是吗,那你放学后找一找,看一看,好吗?"他们哪等得到放学,一下课就摘来一些,要老师给他们证实一下。当我给他们作出肯定的答案后,他们齐声喊道:"耶!"看,他们还用苍耳打战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根据农村自身的特点,用心挖掘现有资源,一定能弥补我们设备落后的缺陷,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论文作者:黄幼丽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他们的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苍耳论文; 教材论文; 老师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