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小学校 遂宁 629000)
【摘 要】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让他们通过课堂感受思想的真实,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课堂,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关键字】 回归 生活化 细节 寓教于乐
一、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功。有时候注重细节,会让你看到孩子很多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引导孩子,给予他们最恰到好处的点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有很多老师都会认为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最值得我们教师关注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好了就证明了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各方面的细节,学习、生活、习惯、爱好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心得颇多。小学生的思维是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生活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每天会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倾听孩子们的心事,还会邀请一两个一起倾听,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分享自己思想,也能互相感受快乐。
二、唤醒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感受越真切、体验越深入、越充分,感悟就会越深刻、越细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唤醒经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在家为家人做事情,为父母分担一些做家务,帮长辈洗洗脚,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且力所能及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玩游戏、过新年、课外活动等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鼓励每一个儿童都能参与讲述,尤其是那些不爱说话、比较内向的儿童,教师可以在听其他儿童讲述的时候,与他们坐在一起,悄悄问问他们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还有没有更有趣的事,鼓励他们去讲一讲,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孩子们通过回忆交流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注重特色
1、教学设计:具体、简洁、实际
把教材内容由大化小,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就需要补充本地、本班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让学习的榜样具体而且实际,让抽象的教学事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生活,让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2、注重情境训练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进行行为训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行为养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和谐、平等、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如教学二年级的《红绿灯 在站岗》。首先让学生认识红绿灯、汽车信号灯,“除了红绿灯在无声地为我们交通安全站岗外,还有谁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呢?”进一步认识交通标志和交警手势,激发孩子们想当一名小交警的愿望。然后再创设情景,巩固交通标志、信号灯等,明理导行。让孩子们根据“看一看,评一评”、“支一招,明白了”的课本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明白怎样的交通行为才是安全的。最后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大马路,宽又平,汽车电车跑不停。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交通规则记得清,叔叔夸我有本领。”用琅琅上口的儿歌,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这样,孩子们才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照顾自己,才能做个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好孩子,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这不就是我们教学所要的结果吗?
情景教学是孩子比较喜欢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在活动中把学习到的知识化为自身的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小学阶段是孩子树立品德,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品德课走向真实化、生活化,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讲授,寓教于乐,孩子更愿意接受。
论文作者:蒋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6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儿童论文; 自己的论文; 道德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孩子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