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许李中心学校 256506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 质疑 想象 耐心与自信 实践
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
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让其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蓝天中,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维品质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不是听别人说的,从书本看的,向别人学的,照别人做的;而是他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常常是这样设计的:
模式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模式二:你想研究什么?
模式三:你准备研究什么?
模式四:请你(你组)来交流研究的发现。
二、自由想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与你交流,从而质问自己的同伴,甚至质问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我在教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个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甚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若在传统型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会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而且花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使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三、在失败中培养耐心与自信,发展创新品质
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在三年级上册学习《水面的秘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验证水的表面有张力,我设计了一个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小游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没有成功,学生的耐心有限,渐渐的有些学生就很急躁,他们觉得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是不可能的。这时我就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鼓励他们失败了没关系,主要就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最后有些小组成功了,他们很开心,为自己的胜利而高兴。
四、激发兴趣,因地制宜,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观察看明白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能够设计的实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
创新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观察、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契机。当学生设计好的观察、实验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认真思考、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落实观察、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才能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姚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土壤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