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保税区论文,高桥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4月18日,是浦东新区向全世界开放整整10年的纪念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业已看见中国“入世”的曙光。外高桥保税区作为浦东开放开发的缩影无疑在入世后会面临新的功能定位的任务。因此,我们理应科学地回顾保税区10年来的发展与成就,我们理应洞悉融入世界经济给外高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应当在保税区目前形成的功能格局基础上探索新世纪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
一、外高桥保税区10年的发展与成就
1990年6月, 就在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向全世界宣布开发浦东的两个月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浦东设立了。10年来,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点睛之笔”。
回顾外高桥保税区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进行概括:两个阶段、三大功能、四区并举。
外高桥保税区建区以来,在发展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1993年以后至今,这一阶段在进一步完善市政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转向推进保税区的功能开发上。
在第一阶段中,外高桥保税区以外高桥电厂、凌桥水厂、浦东煤气厂和4万门程控电话局为依托,建成了集水、电、煤气、运输、排水、 通讯、排污为一体的齐备的基础设施,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93年至今的第二阶段里,外高桥保税区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保税区的功能。从一开始的国际贸易到进一步开发加工贸易的功能,直至目前为止,外高桥保税区已形成了国际贸易、保税加工和物流仓储三位一体的功能格局。
外高桥保税区内,转口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区和管理生活区四区协调运作,业已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区。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外高桥保税区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
(1)生产贸易同步 经济增长显著 从1995年开始, 保税区功能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与“八五”期间相比,“九五”期间外高桥保税区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3 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3.3%,比“八五”期间增加4.7倍。 “九五”期间,保税区将完成进出口额166.15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39.6%,其中出口额完成57.44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46%, 占“九五”期间销售收入的22.1%。
1998年,外高桥保税区的GDP已达61亿元,以浦东新区2%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当年GDP总量的近10%,创造了2 ~3 年翻一番的成功业绩。 1999年上半年,保税区的进出口额占上海市企业进出口额的13.5%,其中出口额占11.87%、出口增量占上海市企业出口增量的45%。
(2)积极引进外资 招商势头不减 从1991 年外高桥保税区进入实质性开发以来,到1999年12月底的9年间, 保税区累计批准项目397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2699个,占67.9%;保税区累计投资额达48.0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额37.23亿美元,占77.5%;9年来,外高桥保税区协议利用外资共计19.4亿美元。
“九五”期间,保税区利用政策优势,使一批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和高技术项目陆续进区,并且以跨国公司为龙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汽车零部件产业群等工业群。新近,美国的通用、康柏,德国的蔡司和日本的夏普相继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物流分拨中心;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有机硅项目、世界著名的菲亚特集团也都纷纷落户于外高桥。
保税区引进外资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聚集效应”,为上海市的招商引资起到架桥铺路和“以外引外”的作用。
(3)保税商品市场交易活跃
外高桥保税区在全国首先建立保税区商品交易市场,目前的累计交易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当前, 保税交易市场的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建材、化工、纺织、铁路、交通工具、办公用品、电子、机械、机电、食品等大类商品。由于实行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保税商品交易市场的运作正在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4)港口吞吐货物量迅速增长 外高桥保税区港区仓储、 装卸设施日趋完善,为保税货物的运输、港口的吞吐和仓储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9年1至9月,保税区港口的吞吐已完成567.3万吨, 比1998年增加3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尤为显著,1 至9 月份已完成480.9万吨。集装箱进出口吞吐量去年1至9月份完成67.2万标准箱, 比前年同期增加36.6%。
(5)保税区社区建设日臻完善 从1995年生活区全面启用开始, 外高桥保税区以规范化、全面化、高格调为目标,业已建成与现代化都市生活相匹配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丰富了保税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保税区在带动全国尤其是沿海和沿江的地区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外高桥保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腹地优势,有赖于国家赋予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关税优惠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和功能性优惠政策),有赖于上海人民和保税区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也有赖于保税区一贯“依法治区”的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高桥保税区从一开始就注重建立一个规范、 有序的投资环境。1990年9月,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伊始, 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发布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办法》,使保税区的管理有章可循。 而1996 年12月19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199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则是外高桥保税区法制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税区的性质和功能,使保税区的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保税区功能的开发和保税区投资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外高桥保税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即将在今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将使我国形成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格局,也将使上海的经济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
乌拉圭回合以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已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已经突破了国际贸易范畴而将国际投资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囊括其中,并且还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延伸。1999年, 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9.6%。可以预见,入世以后,上海的产业结构将继续沿着“ 优先第三产业、其次第二产业、再次第一产业”(三、二、一)的方向深化发展,而外高桥保税区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前沿,尤其将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实验基地。因此,新世纪对于外高桥保税区而言是出功能、出效益的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外高桥而言是难得的深化发展的契机。
与此同时,入世也将使我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地区竞争和国际竞争。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主要反映在:
(1)全国各保税区的经济结构趋同,特别是功能结构趋同
我国的保税区在前期都着重对外贸易的功能,进而又都积极开发加工贸易,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也遵循这一同样的发展轨迹。此外,外高桥保税区的现有功能定位与浦东的陆家嘴、金桥、张江等三个开发小区功能定位的差异并不明显。经济结构趋同抑制了外高桥保税区的特点,增加了外部竞争的压力。
(2)国内有部分保税区正在迎头追赶 近两年来,天津保税区、深圳福田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等发展的势头都很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区内政策协调得比较好,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进区发展,开拓多式联运,大力增强辐射能力。在我国保税区布点密集的情况下,部分保税区的加快发展意味着另一些保税区的有限发展。
(3)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使优惠政策的优势正在减弱
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保税区除了关税豁免的优势外,其余的优势都在减弱,这就要求保税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保税功能特点,加快从政策优势转向体制优势。
(4)上海保税区的开发成本较高 受上海地价、 劳动力成本比较高的影响,再加上动迁因素,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成本要高于全国其他所有的保税区,这也对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5)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处于三叉路口 这几年来,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楼房空置、区内吸引力下降、人气不足等问题。从发展前景上看,外高桥保税区既存在着加快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着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在全国保税区发展中落伍的忧患。外高桥保税区急需借助新的契机在发展上实现飞跃。
可见,外高桥保税区所面临的挑战中既存在所有保税区的共性问题,也存在外高桥保税区所特有的问题;既存在保税区内部如何开发的问题,也存在保税区如何把握外部机遇问题。
面对这样的机遇、面对如此的挑战,外高桥保税区的唯一出路在于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相接轨适时地进行自我定位的调整,适时地推进保税区功能的开发。
三、新世纪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开发
为了使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能牢牢把握住入世的机遇,能和浦东新区的开放开发相结合,和整个上海的改造振兴相呼应,实现带动长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外高桥保税区应当从长期的发展目标出发,进行区位功能、产业定位、形态布局、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社会配套、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综合规划和统筹安排。
要做好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开发工作,首先要对新世纪保税区的定位进行调整;
1.与国际规则接轨,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作为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及“要在内地再造十几个香港”的夙愿,这里蕴涵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通行作法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区的含义。综观世界各地,自由贸易区没有统一的模式,都因不同的国情、市场而异,由此产生了许多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就是要把自由贸易区的一般运行规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它们在运行方式上最接近于国际惯例和世界规则;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是祖国最开放的地区;在海关管理上是“境内关外”。外高桥保税区有条件推进建设社会主义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探索。
2.立足于新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对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将上海建成我国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是上海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发展规划已开始实施。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通常是与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需要依托保税区提供良好的服务,保税区在国际航运服务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空间。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外高桥保税区发展的最宝贵机遇。因此,与建区初期相比,必须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来重视审视和完善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与规划。外高桥保税区要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相匹配。
具体而言,应当进一步创造环境吸引跨国集团公司在保税区设立分拨中心,并以此担当起地区性和全球性的货运分拨职能,进而大大推进保税区分拨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保税区能够在政策、功能等方面与上海空港、海港互动,带动上海货物的贸易和航运业的发展。
3.把港口经济确立为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定位有一个探索和逐步清晰的过程,从已有的实践来看,结合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其功能定位应确定在港口经济。港口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与港口运作相联系的产业系列。它具有规模大、辐射强、产业包容面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港口运输、港口仓储、港口加工、港口服务等四类,以第三产业为主,也包括部分第二产业,总体上属于以国际贸易为轴心的产业群。港口经济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港口条件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导向,这一功能定位最有利于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自身优势和形成功能特点,增强在国际国内的经济竞争力。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较高的基点上构筑外高桥保税区港口经济的产业特点
外高桥保税区应该与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在较高的基点上形成自己的港口经济产业结构:(1 )依托上海组合港和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使外高桥成为国际转口贸易链中的重要一环。(2)将外高桥保税区建成我国和东南亚的重点分拨中心, 以此来带动区内物流设施和仓储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物流集散功能和保税仓储功能。(3)发展舶来商品展览业, 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舶来商品展示中心。(4)发展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 使保税区成为我国主要的租赁业基地。(5)发展船舶修造和船舶供应业, 形成较高水平的航运配套服务。(6)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7)积极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著名航运公司和货运公司、知名展览业主和租赁业主等进区作业,努力使外高桥保税区成为国际重要商业力量的集聚地。
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中,服务贸易成为保税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命脉:不仅要进一步发展运输、仓储、加工贸易等追加服务业,更要大力推进保税区内金融、电信、商业零售、专业服务等核心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
5.率先形成最接近国际惯例的运行环境
在监管上,海关实行“卡口”管理, 区内推行企业自律管理和EDI联网管理,“一线”增设高效率的商检、卫检和动植物检。在对外开放上,积极发展船运代理和货运代理,积极试点开放服务贸易,区内推行国民待遇。在金融服务业上,吸引外资进区,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加快发展海运保险,大力增强国际结算功能,努力发展成为转口贸易的定单中心和结算中心。在运输功能上,积极发展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形成畅通、便捷的运输网络。
按照拟定的《保税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纲要》,到2000年,外高桥保税区将全面高质地完成区内的开发建设任务,形成一个与国际市场息息相通,与国内市场紧密关联,政策环境宽松、基础设施完备、贸易金融发达、仓储条件完善、加工工业外向的具有先导性、枢纽性、国际性的自由贸易区。
为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外高桥保税区在功能定位上要进一步着眼于综合开发,力求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立港区合一和经济开放度最高的自由港功能 准备通过几年保税加工和自由贸易方面的大胆实践和精心总结,在开放观念和管理水平上不断提高,逐步具备把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推向功能更完备、自由度更高、对外吸引力更强的自由港模式开放形态。
第二,确立以现代化水运港和信息港为载体的国际性枢纽地位 要充分利用外高桥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和腹地优势,驾驭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态势,按照国际航运技术的发展要求和趋势,把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货运容量大、装卸效率高、疏运条件好、进口手续少的现代化国际集装箱航运枢纽。同时,根据外高桥保税区目前的国际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功能,不久的将来要按国际自由港模式的趋势和要求,大力开发电信事业。按照能使投资客商身在外高桥,连通全世界的标准,开辟全方位的信息通道,开发多种类的高技术工具,使外高桥保税区不但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水运枢纽港,而且还是一个最先进和密集的信息枢纽港。
第三,确立以贸易为主体,金融、加工仓储为配套的外向型产业结构,根据上海多功能经济中心的政策导向,支持、引导和促进保税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的大力发展 除了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外,更要大胆探索国际国内的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和期货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除了满足保税区自身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自由融资、自由汇兑外,还应为形成有较大规模的离岸金融、岸外金融业务创造政策条件和营运环境。加工、运输和仓储业要围绕保税区的贸易增长和发展,加工工业要具备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技术等级的应变能力;运输业一方面要为港口的迅速疏运和集送、区内货物的流转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开拓区内通到区外并日益扩大的保税网络提供特殊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仓储业是外高桥保税区的重要产业,也应采用最新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以推动发展。
保税区的上述功能开发将按三个阶段递进展开:
第一阶段,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首先开展保税贸易,即大力发展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立保税商品的仓储和展示交易中心,形成规模和气氛。
第二阶段,在全面完成保税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依托港口,立足贸易,开拓金融,发展市场,扩大商品进出口和转口贸易功能。同时,引进一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和经济商,使保税区的生产资料交易从现货延伸到期货和票据买卖等。
第三阶段,随着保税区办公大楼、标准厂房、标准仓库的大量建成和企业经营业务量的增多,着重培育离岸金融体系和经济信息的集中、处理、传递系统等高层次的服务业,初步把保税区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自由贸易区。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外高桥保税区任何时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的同步和配套。我们必须适时地用法律形式将保税区的试点成果加以总结,并用法律保障和推动外高桥功能开发的顺利进展。
崛起的外高桥保税区,正以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创造出一套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功能定位和开发上不断求实创新,一个符合国际上自由贸易区基本特征和国际通行惯例,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外高桥保税区将会矗立在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