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哲学研究趋势述评_哲学研究论文

21世纪哲学研究趋势述评_哲学研究论文

21世纪哲学研究走向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时刻,哲学将走向何处?哲学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趋向,其研究重心和发展主流是什么?哲学怎样才能抓住百年一遇之机会,获得振兴和繁荣?成为关系到哲学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学者们就此提出许多见解和思路,现择要介绍如下。

汪建认为,探索新时代哲学的走向,有五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时代要求进一步实现哲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哲学要发展,就必须把立足点真正转移到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富有时代特色的求实精神和开拓精神,直接切入人的生活世界,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矛盾的实际理解和深入思考中,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提升为哲学研究的课题。第二,对于哲学走向的思考,必须放在人类正在进入真正的“世界历史”和全球性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在时代的视野中,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重建我们的民族精神为基本导向。第三,对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矛盾的理论反思和创造性研究,是哲学的时代性课题。第四,哲学的发展与存在方式,将进一步突破封闭狭小的纯粹理论思辨的学术圈子,以大文化的视野和强烈的现实感,进入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呈现出各种有个性的新创造、多元并立的景观。第五,在时代的发展中,创造和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中国哲学。

高清海认为,讨论哲学的走向,必须树立一个支点,这一支点就是人。人既是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又是理解哲学发展的关键,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理论,哲学经历的状态就是人所经历的状态,哲学走过的道路也就是人成长道路的理性映照。我们可以从人的发展及未来推断和预计哲学的未来,哲学的未来状态就是建立“类主体哲学”。其理由是:首先,人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从而走向作为类存在的最高形态的人,而哲学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其次,哲学随着人从个人本位转向类本位,以个人体验为主体的哲学必须转向广阔视野的类主体哲学。第三,哲学在经历分化发展后,已显露出走向内在结合的趋势,哲学派别所分裂的那些对立的方面、因素和问题,将走向本质的统一。

邹广文从文化哲学与人的主体自觉的角度指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树立全球视野,即要有一种全球性发展意识,要注重研究全球性问题。第二,强化建设意识,即要求哲学家把工作重心转变到建设上来,既要在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中光大中华民族的哲学精神,又要注意追踪当代中国人实践的脉搏,不断总结提炼现实精神文化成果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生活。第三,面向现实文化,未来哲学研究尤其应当对时代人类生活情势和历史命运予以密切关注,只有紧密关注现实文化生活,我们的哲学才不会寂寞,并获得发展和深化的源头活水。

邴正认为,真正的哲学,实质上就是解决人的终极精神世界的理论,是它所处时代的一种普遍的生活信念。追寻跨世纪的精神家园,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将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和主导的发展趋势。哲学家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在于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所处的现时代,跨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哲学家们应该走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人们寻找精神家园的呼唤,引导人们走出从虚幻的天堂跃入浑沌的泥潭的精神误区。

张奎良认为,哲学发端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永不满足的追问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具有整合、反思、批判和超越功能,是其它任何知识和科学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只要认清哲学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摆正哲学与科学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形而上学之本性与干预现实之间的关系,哲学就会被重新定位,显示出独特的价值。这就要求现代中国哲学必须深刻地体现时代精神和物质,即必须作为一种时代哲学、主体哲学、人生哲学、实践哲学、理性哲学、世界哲学,才能映射出希望的光辉,获得美好的发展前景。

泉成著文说,侈谈抽象思辨的逻辑体系,再也不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关注点,发展、文化和环境,已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必须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有所概括和升华,这便构成了世纪之交的哲学关注点。他还指出,哲学关注着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交流,但哲学并没有丧失自身。探索哲学自身的根基,重建形而上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世纪之交哲学关注焦点之一。随着20世纪的终结、21世纪的到来,哲学将不单在抽象的形而上的迷宫漫游,而趋于多元化、现实化和利益主体化。这也是“后哲学”向我们所揭示的基本哲学点。

何中华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文化意识的觉醒对哲学的期待,为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定位提供了历史坐标。文化的有机整合是当代的突出特点,而要完成文化整合的使命,只有诉诸哲学,因为唯独哲学才能为人及其存在本身设置终极坐标,重建人的自我同一性,从而回归到人的存在的大全。21世纪应当是一个文化整合的时代,新的时代精神赋予哲学以充分的合法性。在反思层面上实现对人的自我中心化的辩证扬弃,以便为文化整合奠定形而上基础,乃是世纪之交的哲学面临的迫切使命。在当代哲学面临危机的时候,哲学已经到了为自身的存在作辩护的时候了,恢复并保持自己的睿智,其根本前题乃是哲学的自由精神。总之,文化整合与自我拯救,是哲学的跨世纪使命。

陶德麟、欧阳康撰文从五个方面展示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第一,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明析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广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提出和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不仅标示着对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哲学发展历程的珍重、回顾与总结,尤其意味着对哲学发展未来前景的关注、企盼与展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识,既是一种珍重历史的世迹雇末意识,也是一种向往未来的跨世纪意识。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识,不仅是一种自觉的时间意识和时代意识,也是一种强烈的空间意识和世界意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就是认为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觉面向和密切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即哲学的对象不仅有实践世界,也有科学世界,还有哲学自身。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不仅指向对象世界,也指向自身,自觉地把自身纳入到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和大哲学的宏大文化背景之中,并以其为参照系来观照和发展自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客观要求。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正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与人类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当代发展作一体化的反观与整体性反思。正是对于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当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动态和发展中的一体化和整体性思考,真正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视野、大观念、大思路和大方法。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的把握不应是单一视角的、单一思路的线性思考,而是多视角、多侧度、全方位的综合性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的结合点上提出和回答问题,才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可行之路。

标签:;  ;  ;  

21世纪哲学研究趋势述评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