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神魔论文,小说论文,论衰蜕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神魔小说(注:据鲁迅先生的观点,我们将明清两代在三教归一背景下产生的以神魔之争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章回小说统称为神魔小说。)是独立特出的一支。我们依照其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创作特点,将之划分为初兴期、发展期、因革期、衰蜕期四个阶段。这里尝试剖析其衰蜕期的创作。
从清乾隆至道光前期(1840年),这100多年的时间, 我们视之为神魔小说的衰蜕期。本来,清中叶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硕果累累的繁盛期,不仅产生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光耀千秋的巨著,作品数量之多也令人吃惊。据粗略统计,清代前期、中期的白话中长篇章回小说(包括亡失者)总计约有250多部。遗憾的是,创作、 出版于此期的神魔小说数量却大大减少,只有区区20几部,并且在艺术质量上也明显落后于前几期。流派自身的文体特征越来越不明晰,和其他小说类型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一部作品往往融会神魔、世情(包括才子佳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几种类型特征。在因革期曾为神魔小说创作另辟蹊径的寓意讽刺类,在此期虽然竭力踵武前贤,产生了《何典》、《常言道》等几部作品,但皆已失去了当年初出茅庐时那种含蓄、温婉的韵致,变得笔无藏锋,已落入下乘。
1
神魔小说之所以在此期间走向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
众所周知,这一流派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流派的包围与争竞之中。“史贵于文”的传统观念使一些正统人士对小说的品评以“信实”为最高标准。就连历史演义的创作,稍有艺术加工,便难逃“荒谬”之讥,更遑论“侈谈神怪,什九虚造”的神魔小说了。虽经谢肇淛等有识之士的大力宣扬、提倡,可对神魔小说怀有偏见的人还是不少,将《西游记》等贬为“专工虚妄”的论调随处可见,大大阻碍了神魔小说的创作发展。好在随着通俗小说创作实践的深入,一大部分评论者、创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艺术虚构的重要性,有意摆脱“信实”观念的束缚。这对历史演义,对神魔小说的创作无疑都是个福音。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朝代的改易,社会思想的变迁,小说创作中推崇“征史尚实”的论调重新泛起。清初以降,贬斥《西游记》等荒诞不经的大有人在。李渔曾说:“《西游》辞句虽达,第凿空捏造,人皆知其诞而不经,诡怪幻变,是奇而灭圣贤为治之心者也。”(注:清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毛宗岗则说:“读《三国》胜读《西游》。《西游》乃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只一卷‘汉相南征记’便抵得一部《西游记》矣。”(注:《三国志演义读法》。)强调实胜于虚。至清中叶,蔡元放更是将“据实指陈”的理论推向了极端。他在《东周列国志读法》中说:
《列国志》与别本小说不同,别本都是假话,如《封神》、《水浒》、《西游》等书,全是劈空撰出,即如《三国志》最为近实,亦复有许多做造在内。《列国志》却不然……故读《列国志》全要把做正史看,莫做小说一例看了。完全用史的标准去衡量小说,抹煞了艺术虚构的合理性,这是小说创作理论的一个倒退,对惯于“劈空结撰”,以离奇幻怪见长的神魔小说创作来说是致命一击。
这种倾向的出现,又与清代推行的文化政策有关。有清一代不仅文网森然,统治者还有意将文人学士引向故纸堆。推崇朴学的乾嘉学派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政策的结果。黜华崇实观念的盛行,对于小说创作,尤其是以驰骋想象为特色的神魔小说创作极为不利。如果说当初神魔小说的勃兴得益于明中叶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潮;那么说到它的萎缩、衰微,清代这种窒息想象的社会风气则有推脱不掉的干系。
读者阅读心理的变化、审美趣味的转移,也是神魔小说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中叶以后,自《金瓶梅》问世,世情小说的走俏对神魔小说的创作、流行构成了不小的冲击。人们开始将目光从纵横疆场的帝王将相、飞腾变化的神仙魔怪身上,转向市井众生的日常生活。这一时期小说批评理论的引导也不可忽略。凌濛初以为:“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令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注: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序》。)笑花主人则说:“《西游》、《西洋》逞臆于画鬼,无关风化,奚取连篇……夫蜃楼海市,焰山火井,观非不奇,然非耳目经见之事,未免为疑冰之虫。固天下之真奇,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二者在整体立论上可能有失偏颇,但在强调艺术表现眼前生活上无疑是一致的。神魔小说在历史演义、世情小说的双重夹击下,创作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曾一度陷入僵局;在创作者的多方努力下,靠寓义讽刺类作品又闯出一条新路。但路途并不平坦,对《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太无脚地”(注: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出于荒诞”(注:子:《林兰香序》。)、“元虚荒渺”(注: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之类讥讽不绝于耳。至清中叶,《红楼梦》问世,将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极顶。《红楼梦》创作的空前成功,使其后出现了一大批仿红之作,就连侈谈神怪的神魔小说也未能免俗。此期神魔小说中世情成份的加大,与《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小说创作贵在出新,一味拾人牙慧,不会产生划时代巨著。神魔小说的衰微已成为一种必然。
2
此期神魔小说有几部是翻炒旧作品、旧题材的。如十二卷本《济公传》是前期《济颠大师醉菩提》的节缩(注:参见拙文《济公小说的版本演变》,《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 《平鬼传》与前期《斩鬼传》明显一脉相承;《南海记》则是《观音出身修行传》的改编。至于那几部“评点《西游记》”,除张书绅《新说西游记》以理学勉求大旨,略有可观,其余刘一明《西游原旨》、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都是本前期《西游证道书》而来。这些作品多数陈陈相因,了无新意。而那些在旧题基础上能自出机杼,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如《绿野仙踪》等,在自觉不自觉间都袭取了他类小说的优长。所以,此期神魔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混类交叉现象明显,同其他小说类型的界限比较模糊,一部作品常常成为混融了神魔、世情、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多种成分的“杂混儿”。
拿《绿野仙踪》来说,它无疑是清中叶小说的佼佼者,思想、艺术成就皆有可观。其结构尤为人所称许,洋洋百回,将近结尾处文气复振,一洗《三国》、《水浒》等长篇小说前紧后松的毛病。所以郑振铎称赞它自“第九十三回以下,写‘入幻境四子走旁门’,浩浩荡荡的六大回,才回顾到前文。那么一兜转,笔力直有千钧之重”(注:郑振铎:《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郑振铎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对其结构推崇备至。不仅如此,评论者还多将《绿野仙踪》与《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相提并论。当时的评论者说:“愿善读说部者,宜疾取《水浒》、《金瓶梅》、《绿野仙踪》三书读之,彼皆谎到家之文字也;谓之为大山、大水、大奇观书,不亦宜乎?”(注:陶家鹤:《绿野仙踪序》。)今人则说:“这部小说,比《儒林外史》涉及的范围更广大,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比《外史》也更深刻,而其技巧与笔力也更是泼辣;几乎是纵横如意,无孔不入。”(注:郑振铎:《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郑振铎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一部神魔小说,评论者一再将之与《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相提并论,偏偏没人将之比于《西游》、《封神》,岂不怪哉!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其中的世情描写精彩绝伦,而神魔部分倒显得平板乏味。《绿野仙踪》叙述士子冷于冰因科场失意而看破红尘、出家修道济世度人的故事。主人公冷于冰是以明嘉靖间风尘异人济小塘为原型创作的(注:参见拙文《试论〈绿野仙踪〉对〈升仙传〉的承继》,《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 2期。)。作者本意想“于《列仙传》内添一额外神仙,为修道之士悬拟指南”(注:李百川:《绿野仙踪自序》。)。循此意本应写成一部侈谈神怪之作,其结果却事与愿违。作品写神魔斗法、除妖济世的情节干瘪乏味,千篇一律。冷于冰除雷火珠、桃木剑(后来又加戮目针)几下三脚猫把式外,能力实在有限,比之书中其他人物可以说是塑造最差的一个。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其原型限制过多,难于回旋;另一方面是因为书中的世情描写过于成功。两相比照,神魔部分黯然失色。如果单讲《绿野仙踪》的世情部分,绝不亚于《金瓶梅》、《儒林外史》中的相关描写。作者笔下各色人等,上至皇帝宰相、王孙公子、奸党权阉、忠臣义士,下至文人墨客,龟奴帮闲、娼妓鸨母……无不穷形尽相,入骨三分。作者对世情的深刻体认与他长期沉郁下僚、贫困交加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是“一腔不得已”的发泄。但不可否认,对《金瓶梅》等世情小说的借鉴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去《绿野仙踪》,其他如《跻云楼》、《瑶华传》、《雷峰塔奇传》等几部作品也都有人情化的倾向。小说的神魔味渐趋淡化。如《跻云楼》虽然篇幅不长,却集中了神魔、世情、公案多种因素于一体,并且多半还受了长期流行的才子佳人模式影响。小说本唐传奇《柳毅传》而来,只是在柳毅传书、龙女感恩相许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许多情节。落魄士子柳毅,因乐于助人,先后得虎女虓儿、龙女螭娘青目,最后金榜高中,在二女的帮助下平寇定乱,斩邪除魔,深受皇帝嘉赏,先后任杭州郡守、广东提刑。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勘破疑案多起,尤以铁鞭蛇伤人案轰动一时。最后御赐跻云楼,夫妻三人白日飞升。作品结构接近才子佳人小说路数,只是将才美相逢,小人拨乱,金榜题名的模式稍加变化:才子变得文武双全,佳人成了法力通神的仙女而已。
《瑶华传》则既有世情小说性质又有英雄传奇成分,神魔退居其次。从序言可知,是有意仿“红”之作。只是作者自视甚高,反其道而行。居然批评《红楼梦》“绛珠还泪”之说为“无谓”,“历劫两字之义并未考究得实,亦将摇笔伸纸而著书,不亦荒诞乎?”(注:尤夙真:《瑶华传序》。)序作者贬低《红楼梦》,抬高《瑶华传》自有其用心,倒也说明二书确有可比之处,只是作者不肯承认罢了。作者对因果报应框架的运用自谓别出心裁,将主人公写成雄狐转世历劫,投生为福王之女,剑仙无碍子将其训练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奇人,代朝廷平叛,后云游天下,以偿宿债,最后功德完满,位列剑仙。小说写雄狐托生为福王之女,借此展开笔墨,对王公贵族的荒淫腐朽多有揭露,倒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瑶华传》与传统的仙真出身修行传有区别,不仅因为主人公是犯戒妖狐,更在于它转世为人后,其行为以及经历更像人间剑侠,颇多英雄传奇的韵味。与之命意相近的还有《婆罗岸全传》,叙一白花蛇因犯淫戒而遭天谴转世。一世为犬,二世为妓,三世出家为僧。以其二世皮肉生涯为着墨重点,铺叙世情,更像狭邪小说。
《雷峰塔奇传》则是敷演民间流传已久的白蛇故事。从宋元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雍乾间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再到《雷峰塔奇传》,白蛇故事一直处于流传变异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也一直在演变。她终于从最初充满妖气的精灵慢慢转变为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身上的妖气越来越淡,人情味越来越浓。她与许仙的爱情悲剧也因此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小说的成功处不在炫妖幻怪,而在于对白娘子追求人间幸福的肯定。
以上这几部神魔小说有的是改编旧作,如《雷峰塔奇传》、《跻云楼》;有的是独创,如《瑶华传》、《婆罗岸全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描写世情见长,神魔成分退居其次,仅成为结构框架。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创作者的艺术水平有高下之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已将人类的想象推向一个极限,后来者很难逾越。斗法降妖只能沿袭其旧,颇难出新。再则神魔小说与世情小说本有相通之处。虽然二者从表面上看似不相干,但神魔小说创作者同样是社会人、世俗人,他的一切想象都缘自周遭世界、日常生活,他笔下的神仙精魅往往是社会人的变相,魔幻世界无非是人世的投影。所以,成功的神魔小说无一不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当然,作为不同小说类型,二者还是各有侧重。“侈谈神怪,什九虚造”的神魔小说之所以能够博得众多读者的青睐,正在于它玄虚荒渺的文体特征;而世情小说则以展现饮食男女日常起居为重点。这种侧重,是二者之间的分水岭,但并非不可逾越。此期的神魔小说便在这个分水岭上徘徊:说它是神魔小说,却以描摹人情世态见长;说它是人情小说,却不能摆脱神魔的情节框架。这是神魔小说衰微的一大征兆。单凭一味地说神弄鬼已难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借助于其他小说类型来充实自己,吸引读者,可这样一来,自身文体特征就越来越模糊。
此期神魔小说除与世情小说纠缠不清外,和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界限也越来越含混。《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征西说唐三传》、《平闽全传》,一般小说书目皆视之为“讲史”(注: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二、卷三;大淛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也难怪,神魔小说中的史话类和讲史关系密切,和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相似之处甚多。而此期创作者又有意相互借鉴,使得二者之间互相渗透得更为明显,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期英雄传奇《五虎平南后传》小琅环主人序说:“至其谋想之高超,临阵之变幻,止齐才佞之奇特,斗智斗法之崛谲,则可作《水浒》、《三国》观,即以之作《封神》、《西游》观,亦无不可。”这则序言透露了个中消息:此期的英雄传奇也处于变化之中,广泛吸收其他小说类型特点。《征西说唐三传》、《杨文广平闽全传》都是由英雄传奇演变而来的神魔小说。其中《征西说唐三传》更为典型。它本是“说唐”系列小说中的一部,接续《说唐后传》的《薛家府传》而叙薛家将始末。作者本意也许是想写一部英雄传奇,但小说实质上已非英雄传奇。如果说前几部“说唐”系列小说中神魔成分还只处于小份额的辅助位置,那么在《说唐三传》中神魔成分已喧宾夺主。全书90回,只有前9回与结尾4回神魔成分最少。主要人物除唐太宗、薛仁贵等有限几位史有其人,余者皆为劈空杜撰。两军阵前早已不是传统演义中刀来枪往武艺的比拼,而是法术神通的较量。决定双方胜负的是气数的旺衰、法力的高低,群雄混战的场面一如《封神演义》。诛般法宝:迷魂砂、捆仙绳、芭蕉扇……应有尽有;各种恶阵:烈焰阵、诛仙降……层出不穷。有趣的是前期神魔小说中的神仙多来参战,如八仙、孙膑,还有自创的“五圣母”:金刀圣母、桃花圣母、武当圣母、黎山老母、五元仙母,就连取经归途中的唐僧、孙行者师徒也加入战团。群仙混战,谢仙斩妖时“请宝贝转身”的形式活脱就是《封神演义》中陆压的翻版(第69回)。《平闽全传》也是一样,本是直承英雄传奇《杨家府演义》第49则而来,实际创作中却已转化为彻头彻尾的神魔。
此期还有两部史话类神魔小说值得一提。《走马春秋》、《锋剑春秋》二者情节相连,其中《走马春秋》是由《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发展演变而来。《锋剑春秋》晚出本的两个名字——《后列国志》、《万仙斗法兴秦传》分别概括了它的一部分文体特征。它实是历史演义与神魔小说的混合体。有评论者以为:“《后列国志》之荒谬处不下于《封神》。最可发笑者,如东方朔之弟为西方朔,孙行者师徒由唐朝时代跳入战国时代,帮南极老人作战。”(注:张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说《锋剑春秋》笔墨超《封神演义》实是过誉。它本仿《封神演义》而作,处处以《封神》续书自居。行文中又常常流露出说书人口吻,描写也显得简单粗陋,大概是由当时说书人底本整理而成。孙膑俨然又一姜子牙,骑牛架拐,手执杏黄旗,只是法力神通大得多,为复仇居然敢逆天而行。具体情节中摆阵、破阵,诛仙阵、五雷阵、金光阵……除名称不同外,和《封神》格局几无二致。书中人物也多从《封神》借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南极仙翁、哪吒、杨戬、土行孙、杨任等直接挪用的人物所在多多,仿造的更是不胜枚举。
这几部史话类作品在总体水平上没能超越《封神演义》,在它们身上看到的只是神魔小说日趋没落的挣扎。
曾经在因革期为神魔小说创作独辟蹊径的寓意讽刺类作品此期倒是不少。
《平鬼传》承《斩鬼传》而来,同样写钟馗阳间斩鬼的故事,只情节略有不同。《常言道》借落魄文士时伯济在海外“小人国”、“没逃城”的所见所闻,显示了各色人等在金钱面前的丑态;《海游记》是管城子在海底苗帮的见闻录;《何典》则通过阴间鬼谷三家村人氏活死人的荣辱遭际,揭露世相。针对这几部或借海外异方或借鬼域幻境抒发感慨的作品,郑振铎先生曾说:“《常言道》诸书都是模拟《斩鬼》、《平鬼传》的……纯然是穷秀才的‘愤世’‘骂世’之作,充分的表白出没落的‘士人阶级’的最沉痛的呼号。”(注:世界文库本《斩鬼传·平鬼传》“引言”。)算是对此类作者创作心态的最好概括。“愤世”、“骂世”是其主要特点。
此期这几部寓意讽刺类作品基本上秉承了“前辈”们借幻寓义、借幻刺世的手法。但魔幻色彩淡化了。《常言道》、《海游记》、《何典》等显得过于直露,寓意性不强,更接近现实性讽刺小说。在艺术上、思想上都无法媲美于前期作品。主要表现为:
1.“词意浅露,已如谩骂”。缺乏前期小说那种含蓄蕴藉的风格,笔无藏锋。孙楷第先生评价《平鬼传》说:“盖寒士不得志者所作,故托以鬼语骂尽世人,慨乎其有余怒,不自知其惼急也。”(注: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何典》、《常言道》等都有这一弊病。《常言道》中两个人物眭炎(随炎)、冯世(附势),甘心为钱士名(钱是命)呵卵脬,还说“平生习惯,最喜干这个勾当,所以常侍左右,并不知忸怩”(第三回)。出门打猎会迎头遇上“衣冠禽兽”,贾斯文居然挟一具殷琴(殷勤);钱士名患病居然将良心从大便中拉出……所有这些都显得过于直露,缺乏回味,减弱了讽刺效果。与稍后的谴责小说倒差相近似。
2.片面追求语言滑稽诙谐,有时流于油滑。如《何典》开篇词曰:“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似乎对语言的诙谐情有独钟。它们过分在语言的诙谐上下功夫。对生活中丑恶现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挖掘不深。《平鬼传》、《常言道》、《妆钿铲》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3.方言的大量使用。《何典》、《飞跎全传》、《常言道》、《妆钿铲》、《平鬼传》等都存在大量方言。其中尤以《何典》与《飞跎全传》为最。方言的大量使用对于同一方言区的读者来说尚可,对不同语系、不同地域的读者就不适宜了。赵景深先生就指出过《何典》的局限“在于太方言化了”,“即使同一类语系方言区的读者,也不容易百分之百理解那些方言语汇的实际含意”(注:赵景深:《何典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可以说方言是这些小说影响有限的直接原因。
4.此类小说充斥着不少无聊、庸俗的描写。《何典》、《常言道》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这也许是受了世风的影响。此期的《绿野仙踪》、《瑶华传》、《婆罗岸全传》等作品也都有大量的淫秽描写,这是小说艺术上的污点。
总之,此期的寓意讽刺类作品整体创作水平在走下坡路。变早期的含蓄温婉近乎直口谩骂;形象的寓意性失于浅薄;语言风格趋向油滑,有以滑稽代替讽刺的倾向;大量方言的运用,又人为地限制了读者数量,使作品流传不广,影响有限。
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可下这样一个结论:清中叶以来神魔小说创作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一些作品要么因袭旧作,聊无新意,要么靠汲取其他流派的优长,为自己助兴,吸引读者。不管创作者是否出于自觉,它都说明了神魔小说创作的衰落期无可挽回地到来了。此期《绿野仙踪》等作品之所以获得盛赞,是因为其出色的世情描写,这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流派在经历了朝代改易、文化政策倾斜、读者审美趣味转移等多种因素影响之后,渐渐变得面目全非。
虽然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还有一部分神魔小说产生,一则依照一般文学史的习惯,它们分属近代,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再则,基本上也没有值得称道的作品。甚至有些作品能否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神魔小说都成问题,如《评演济公全传》、《仙侠五花剑》等都已被侠义公案等其他流派改造得七零八落,所以神魔小说从清中叶后日趋没落,生机渐绝。
标签: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金瓶梅论文; 文化论文; 西游记论文; 红楼梦论文; 封神演义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 读书论文; 英雄传奇论文; 锋剑春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