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士研究生论文,经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获得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2014年6月,45名研究生按期毕业并获得审计专业硕士学位。就业总体情况呈现出“行业相关度大、专业对口率高”的良好态势。研究生就职主要分布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企事业等单位的审计岗位。两年多来,我校在首届审计硕士培养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与审计环境、审计职业发展规律和特征相适应的培养理念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标 审计环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审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审计环境是审计动因的决定因素,并决定着审计需求和供给,是整个审计体系运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同时,审计环境还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回顾现代审计发展的几次浪潮,无不是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由此,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应满足应用性需求。 作为首批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我校依托“三位一体”“诚信教育”及“学验并重”的特色,在审计硕士的培养中,形成了以审计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培养理念。同时,在具体培养中,一方面通过审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理论与实务行业专家指导,积极探索符合审计职业发展特点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双导师”机制,使校内教师与校外实务专家互动沟通,共同充实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凸显我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理念和目标。 在审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探索构建具有鲜明职业导向的审计硕士培养方案 现代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逻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复合。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审计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和意义。审计工作对象广泛、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如何在高校审计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校由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单位挑选数位实务经验丰富、理论基础雄厚的理论和实务专家,成立了审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并由主管校领导与上海市审计局领导担任委员会负责人,共同制订完善审计硕士教育培养方案。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同时,明确了专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加大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比重。行业的理论与实务专家引导,使我校审计硕士的培养更加面向行业需求,具备行业适应性与立信特色。在此培养方向下,我校不断探索构建符合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一是全面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以专业核心课、教学案例库和实践课程建设为抓手,组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逐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软件。目前已进行所有核心课程的首轮建设,并完成了一个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和16门实务课程及13项实践项目的立项建设。 二是严格选拔授课教师,开展全过程授课质量监控。授课教师实行学期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学生评教结果位列后10%者,将不能继续获得研究生授课教师资格。 三是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单一的校园扩展到一线实务部门,聘请行业专家承担实务性课程教学任务,鼓励其与校内教师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团队,把实际工作中的最新知识体现到教学内容中;逐步与实务部门开展合作建设实践课程及教学案例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软件。 四是搭建专业学位“行业发展前沿讲座”平台。围绕行业发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实务界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分享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宝贵的审计实务经验,传递前沿行业信息最新政策动态等。 通过导师遴选,探索“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我校明确了校内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积极争取校外实务部门支持,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校内专家与实务界专家相结合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开展导师培训,举办研究生导师论坛,并按照“自主组合、优势互补、中心协调”的原则组建了多个导师组,初步建立了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机制。 坚持“学验并重”,拓展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审计职业发展与工作特征的客观要求,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尤其离不开审计实践。为此,在审计硕士的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 我校的实践环节由专业实践、课程内实践、创新实践和实验课程组成。我校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上海市松江区审计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等联合建立的四个研究生实践基地,成功进入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序列。四个实践基地承担了80%的研究生实践任务。同时,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建立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这些专业实践单位,为我校审计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为产学研培养模式提供了操作平台和实施路径。 除上述专业实践外,我校还通过举办暑假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留学项目等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拓宽研究生视野,共享优贡教育资源。 认真构建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努力做好学位论文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在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初步构建了招生、培养、毕业(学位)等涵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系统规划设计了学位论文工作,实行了论文选题前置评议,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开题答辩,全部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全部开展“双盲评审”,高校教授与实务专家联合组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等环节和措施,着力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加强学习交流与科研服务,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我校已成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上海市审计学会、上海教育研究生教育学会等组织的会员单位,并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同时,我校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理念与有效举措。 我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持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上海市松江区审计局、立信产学研基地等审计专业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审计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二是主持了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及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等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水平。 当然,在审计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不足。我校将持续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构要求,以国际商科教育质量认证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方案完善为中心,以导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案例开发为抓手,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完善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体系,着力提升培养质量,逐步树立审计专业硕士教育的立信品牌。标签:研究生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研究生教育论文; 硕士研究生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大学论文; 考研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