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治河渡镇卫生院 湖南岳阳 414200
【摘 要】目的:总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B超检查价值,为临床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4-2016年期间确诊的10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患者采取B超以及MRI检查,B超、MRI检查间隔时间在7d内。对比B超、MRI检查能力。结果:实验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分别为40例、51例、9例。MRI检测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分别为33例、43例、6例,B超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分别为34例、41例、6例,组间检出率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另外,病理分型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MRI诊断易损斑块患者15例,B超诊断易损斑块患者2例,组间易损斑块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在颈动脉狭窄检出方面价值明显,对比MRI易损斑块检出率较差,但是综合价格、操作方法以及临床普及范围,B超可以作为临床初筛方法全面推广。
【关键词】:B超 MRI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价值 易损斑块
引言:
颈动脉是浅动脉,直接连接心、脑脏器,当前已经成为常见性的病变血管[1]。此血管一旦发生粥样硬化,就有诱发脑梗死的可能性,构成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早期的诊断工作在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及治疗工作方面具有积极意义。B超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可以尽早了解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情况、狭窄情况以及具体位置等[2]。本文就B超检查价值进行分析,实验内容总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是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的颈内动脉斑块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计100例。实验排除合并重度感染、肝肾疾病、心衰等疾病以及3个月内有抗凝、纤溶类药物治疗史。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在42-78岁之间,年龄均值(67.6±3.2)岁;合并疾病类型: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疾病。
1.2方法
100例实验研究患者经MRI以及B超检查,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一周以内。
B超检查——选择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在10-12MHz之间,检测一侧颈动脉。患者仰卧位姿势,头偏向对侧(约45°)保证颈部的暴露性。探头沿患者颈动脉走向进行游走处理,锁骨乳头肌外援位置开始向上进行扫描,着重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颈动脉、分支情况,查看斑块、位置、形态。对于存在多个斑块的患者,选择最厚斑块加以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MRI检查——扫描患者颈总动脉分支,层厚以及层距分别为4mm、2mm。
1.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分期判定标准
1.3.1病理分型[3]
硬斑——钙化病灶;软斑——纤维组织、钙盐形成且表面不规则;溃疡斑块——脂质聚集;扁平斑块——溃疡、内出血等纤维帽缺损。
1.3.2颈动脉狭窄程度
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在1%以上、49%以内;中度狭窄——狭窄程度在50%以上、69%以内;重度狭窄在70%以上。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验对象经B超、MRI检查后的不同斑块诊断、劲动脉狭窄、易损斑块、病理分型检查结果以及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4]
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实验患者检查数据进行计算。计数资料观察指标均以%形式展开,X2检验。P<0.05,为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结果对比
100例患者中,硬斑20例,软斑33例,溃疡斑块13例,扁平斑块34例。轻度狭窄40例、中度狭窄51例、重度狭窄9例。易损斑块20例。
2.2MRI、B超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对比
MRI: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依次为33例、43例、6例。B超:轻度、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依次为34例、41例、6例。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MRI、B超易损斑块诊断准确率对比
MRI:易损斑块15例;B超:易损斑块2例。组间数据经对比,MRI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MRI、B超斑块诊断准确率对比
MRI:硬斑19例,软斑30例,溃疡斑块11例,扁平斑块30例;B超:硬斑18例,软斑31例,溃疡斑块10例,扁平斑块31例。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进行性疾病类型之一,诱发疾病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造成的动脉内皮功能障碍、抗凝功能受损、纤溶功能受损诱发的血浆内脂质形成。另外,局部炎症反应以及泡沫细胞坏死都会造成粥样物质形成后的斑块问题。此类患者病理表现以血液脂质、血液成分、碳水化合物沉积为主,进而发生坏死、钙化问题,随着病情的发展引发粥样斑块、复杂斑块。尽早的进行疾病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直接意义。
MRI颈动脉斑块检查价值较高,保证了患者的舒适、运动伪影,且满足了多方位检查需求。B超空间分辨能力较高,在颈动脉横向、纵向图像反映上较为清晰,全面了解患者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情况以及血管壁厚度、血管狭窄情况。
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对100例实验研究对象均采用了B超以及MRI检查。结果显示,B超以及MRI检查颈动脉狭窄、斑块情况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但是,MRI、B超在诊断易损斑块方面的准确率对比,MRI准确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B超虽然易损斑块检出率不高,但是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问他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以作为临床初筛方法。
参考文献:
[1]阳成英,毕诗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B超检查价值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330-1332.
[2]文芳梅,徐红,黄小鲁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探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3):267-270,273.
[3]潘秀珍.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820-821.
[4]刘栋云,郭伟,李晓华等.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168-169,172.
论文作者:严杏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狭窄论文; 患者论文; 颈动脉论文; 粥样论文; 易损论文; 统计学论文; 准确率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