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关键词:阅读兴趣 鉴赏文学作品 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曾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例子”,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能举一反三,提高读书的能力,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1.引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他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更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积极创设阅读环境。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家庭要储备图书,但一定要读完再买新书,否则只会藏书。可与家长达到共识,在家里设置一角读书的地方,要求安静。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其装修或打扮出书卷味,吸引孩子乐享其中。班里也要储备图书,除了学校配备的书籍外,还提倡学生捐书,形成资源共享。每一学期动员每生借出自己拥有的一本书(愿意的可多借出几本),作为公共图书阅读,书名在借阅本上列出,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借阅情况也是自己登记(若是丢失或上课偷看被没收,均赔偿损失),期末返回到各人手中。如此在班级内备足图书,不必为“米”“源水”而发愁,加上班级一些“小书迷”的大力提倡,相信读书的氛围能很快形成。还要充分利用书店、图书馆的资源,建议学生常逛书店、勤到图书馆阅读,享受其中的氛围,增强乐读书的信念。
5.开展班级阅读分享会。阅读分享的形式要避免单一,力求多样性。可以有师生分享,更可以有生生分享、亲子分享。在生生分享中,既有全班范围内的,也有小组范围内的,还有两人之间的伙伴分享。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一个阅读任务或者阅读活动,共同就其中的内容或者问题进行探讨,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在相互的阅读碰撞中促进深度阅读,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分享会不能局限于说,提倡把想说的写出来或者演出来,如读书汇报、手抄报、剧本表演等。很多时候,学生缺少阅读的积淀或阅读的兴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阅读成就感,读过就读过,如过眼云烟,阅读的体会无人分享,阅读的困惑无人解答,阅读的成果无法展示,阅读的动力丧失殆尽。所以我们可采取静态展示形式,让阅读分享发挥最大的作用。分享会的时间最好是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做好约定,可以是一月一分享,或者一星期一分享。每个学期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定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计划,并把分享会的时间也纳入其中,把计划印成小卡片放在课本上,老师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完成计划。还要制定好分享会的奖励办法,学生达到要求便能在“阅读小明星”的项目中获得加分。分享会的地点可以是在课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书吧等阅读氛围浓厚的场所。
二、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小学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阶段,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培养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语文课的语言实际应用和文学熏陶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利用对课内精读课文的指导、阅读欣赏课的赏析,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引导学生想象描述,把话变成画。通过自读、感知、感悟、体验,从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审美情境、完整形象、语言风格和文学意境中接受美的信息,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
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不一,但都很美,可引导学生从“读”中欣赏“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精彩部分要让学生多读,有感情朗读,甚至要求背诵。优美的语言积累多了,便形成了良好的语感,“美”便自然流露。可让学生从“画”中欣赏“美”。小学生爱涂涂画画,可引导他们把文字变成画面,特别是写景的课文。然后把画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互相交流,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画。从“话”到“画”是对文字的再一次重组,是对文字理解的深加工,“美”跃然纸上。可教给学生从“演”中欣赏“美”。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通过扮演人物角色,理解人物思维,了解人物精神。小学生好动,更喜欢模仿。把课文变作剧本,学生会不亦乐乎陶醉其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悟,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不言而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教师应教会学生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书则须咀嚼消化。知识性读物可泛读和略读;文质兼美的佳作可品读和精读;新闻评论,只作一般了解,则宜浏览。
1.浏览法。即对所阅读的书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扫视整本书,了解内容大略,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当然,浏览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2.跳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
3.精读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重点章节,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也是很有用的。在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理解积累的资料,使积累的资料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材料。这样用时才得心应手,派上用场。
另外,对诗歌、散文等文词兼美、琅琅上口的文章可以诵读为主,通过朗诵可以有更好的收获。读书还可以用批注法,在书上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阅读体会等。
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四、培养阅读习惯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程序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的基本条件。即: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写读书笔记。读报也要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1.尽早让学生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勤俭的作风,一种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体现。这对今天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的学生而言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学生走进校门开始,就要让他们亲近书籍,创设一种氛围,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主动搜集、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还要教育他们使用好、保管好图书,通过举行“好孩子”图书展等活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2.推测、反思的习惯。读书贵在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低效的。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猜想一下文章的内容;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对照自己的预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的阅读不是在被动吸收,而是在主动建构。
3.“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形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比如,引导学生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一些较轻松的书籍。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手头随时可以取到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床头、枕边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书包里时刻都要装着一两本课外读物,做到一有空闲就翻阅图书。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时阅读的习惯,他的阅读视野将会无限广阔,他们会发现身边时刻都有可供阅读的东西,有字的,无字的……只要映入眼帘,就可跃进思维,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成为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任何形式上的纯方法介绍,不经过学生亲自去体验,都不会内化成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4]《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论文作者:麦雪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兴趣论文; 方法论文; 习惯论文; 的书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