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幼儿的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
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比起家庭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更有意识、更有目的、更有计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手段,将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对于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一、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使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包括进餐、睡眠、盥洗、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散步等。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生活经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执行成人的要求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这样就在自身需要和客观要求、主观能动性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幼儿个体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幼儿要接触许多事物,了解许多物品的名称、性能和用途,这对于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有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应引导幼儿不断克服困难,去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教师经常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就是强化这种体验,使他们获得成功后的满足感、充实感和自信心。日常生活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管理自己、支配自己行动与时间的能力。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在集体中进行的,它能使幼儿适应集体生活,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建立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关系。因此,要注意积极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增强实物操作的成份,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探索去获得知识经验,掌握行为规范。
二、同伴群体的交往,是使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出于自身存在的需要,运用言语性和非言语性语言交换信息、交流感情,从而建立起某种联系和关系的过程。在交往中,每个交往伙伴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当前,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家中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幼儿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家中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独有,这就易滋长自私的心理和行为。由于单门独户的单元住宅的普及,减少了幼儿游戏的场地,也限制了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得独生子女缺乏竞争、交往的情境与体验,这自然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试想,如果一个幼儿只是在家中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富于创造等良好性格,但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能根据需要来调节、控制自身行为,那么,他的心理发展是不健全的。因此,同伴群体的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同伴群体的交往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2岁左右的幼儿是自我中心者。然而,在经常面对其他幼儿的不同愿望、需要、观点与行动的经历中,他们逐步学会克服自我中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社会性能力得以逐步发展。
同伴群体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动的协调,使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由于幼儿之间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情感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既互相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的交往,这是成人与幼儿间的交往关系所无法取代的。这一时期,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成人应因势利导,在交往中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幼儿注意他人情感的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
同伴群体的交往可以使幼儿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并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品质。他们在交往中,一起解决困难,互相帮助,表现出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正确认识自己。通过交往还可以培养幼儿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遵守集体行为规则、理解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同伴群体交流可以使入园前丧失的横向伙伴关系得以弥补,并有助于幼儿重新协调他们与成人的关系。幼儿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同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影响表现为幼儿对同伴的依从性,即能根据同伴的看法修改自己的意见。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对同伴的依从性增强,就必然减弱他们对成人的依从性,从而促进幼儿与成人,特别是与父母的相互作用,逐步改变幼儿对成人的单方面的顺从态度。
三、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如果说,教育是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儿童的工作,那么教师就是社会要求的直接体现者和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幼儿入园后将很快地与教师进行社会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教师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新权威。他们会在教师的正确教育下,逐步地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幼儿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幼儿教师是人类社会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桥梁作用。人类社会要延续和发展,不仅要繁衍后代,而且必须把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等传授给下一代,否则后代就无法适应现存的社会,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担负着“人之初”的启蒙教育。教师要向幼儿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为以后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教师要按照教育目的,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精心选择教材、设计课程、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掌握知识。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不断地与幼儿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质量,也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使情感发生很大的波动。他们很自然地将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要求都转移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激励幼儿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中国有句古话:“亲师信道”。儿童对教师的信赖和热爱,可使他们乐意接受教育、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反之,教师对幼儿冷淡、粗暴、训斥,会使幼儿消极被动、畏惧退缩,甚至产生自卑感、抑郁感,影响幼儿良好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每个教师都会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带到班级来,教师的价值观有助于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同幼儿发生作用、如何布置教育环境、怎样处理问题等,从而影响幼儿的价值观。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幼儿有意或无意地感受与认识到一定的社会规范,并逐渐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在具备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现实生活中,幼儿享受到师爱的温暖与欢乐,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情感就会不断渗进心灵,萌发友爱、诚实等优良品质,从而使幼儿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社会观念。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唤起和调动。如果教师认为幼儿聪明,是好孩子,有发展前途,就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幼儿的一举一动,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以肯定、鼓励和更多的帮助,从而使他们比其他孩子更为自尊、自信、自制、自爱。相反,教师若是觉得幼儿“愚笨”、“不可教”,就会不自觉流露出对孩子的冷漠和歧视,使孩子自惭、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而压抑了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引导、点拨,从而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幼儿教师的言谈举止可以使幼儿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是幼儿行为的“楷模”。幼儿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体验、模仿教师的内在和外在的形象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教师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幼儿都将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转化也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使幼儿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