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索性分析论文_罗丽娟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团组织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准确掌握相关工作的开展路径是推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强大助力。本文以扎根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相关人员的访谈,剖析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运作模式及现状,对相关关键要素之间作用机理进行阐述,最后探索出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高效推广路径。该路径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相关工作提供新型运作模式,并为相关工作持续稳进开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组织;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扎根理论

1 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化平台、工具深受高校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并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注重促进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外,还承载着思想引领、政策落实、宣传教育和素质育人等根本任务[ ]。由此,高校基层团组织系列工作尤为重要且需要改变,但传统的工作培养方式相对单一、薄弱,难以和现行的工作需求及环境进行高度适配与协调。可见,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相关工作的开展在诸多机遇环境下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如何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探索符合自身的有效运作模式,使得相关团学工作持续稳进开展。

2 相关研究

2.1 新媒体概念内涵

关于新媒体定义的界定,因领域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美国《连线》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出发,广义的新媒体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狭义的新媒体则是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可见,新媒体是在各类新型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新的媒体形态,具备微型化、去中心化等主要数字特征。

2.2 高校基层团组织相关研究综述

高校团学工作发展体系已然成熟,理论层面上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研究现状综述、路径探析等不同视角开展,周蕾等[ ]从新媒体在高校团学工作重要性、发展状况以及新媒体开展工作路径三方面开展研究;蒋磊[ ]在分析当前新媒体平台特征的基础上,从校园德育工作、校园文化等方面讨论新媒体在团学工作的作用;实践层面上的相关研究则是以高校为例,探析实践工作下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关改善的机制。时钟平等[ ]以燕山大学“燕园在线”网络服务平台为例,从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角度剖析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构建新型网络新媒体平台,探索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网络再造;蔡奕[ ]以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基层团组织信息化建设为例,基于学生兴趣热点,搭建了就业创业、交流娱乐以及咨询三大类空间。

3 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归纳一套完整系统化的原始资料,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该方法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并且是同时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Strauss和Corbin[ ]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根植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其目的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因此,在不做理论假设基础上,基于原始资料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扎根理论来研究高校基层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有助于探析其推广路径,揭示其中内涵关系。

3.2 编码结果

本文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逐字的分析,梳理其所能标识的概念及属性,以提取编码要素,形成初步概念,然后对概念进行分析、筛选和归纳,提取范畴,最终得到34个初始概念和12个范畴;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分析各概念间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结构层次、语义含义、情境关联等相关关系),通过聚类深入挖掘范畴间的联系,并将开放式编码过程中所获得的12个范畴进行归纳、组合,形成4个主范畴,分别是意识理念、平台服务、激活机制和推广效果;在选择性编码阶段,本研究对主轴编码阶段形成的4个主范畴开展具体分析,系统梳理主范畴与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推广之间的关系。

4 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分析

基于前文扎根理论过程的研究结果,由于意识理念、平台服务、激活机制以及推广效果的相互作用,本文尝试将上述逻辑关系及范畴进行归纳整合,提出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分析框架(见图1)。该框架主要包括因果关系、中介关系、调节关系以及表现关系,其中,意识理念在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中具有直接因果作用;平台服务在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中具有基础性的中介作用;激活机制通过对环境、信源以及用户三者之间的关联实现对网络新媒体的调节作用;推广效果则是直接体现高校基础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现状,具有表现作用,以下将具体剖析4个主范畴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影响路径。

图1 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分析框架

4.1 因果层—意识理念

框架中的意识理念由零距离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三个范畴组成。其中,零距离性涵盖近距离化、网络化、去中心化;交互性包括双向互动率、主动性、群体关系;去中心化包括意见领袖、同步传递。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也在潜移默化地做出相应的改变,最为明显的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不再被“距离”,师生群体信息传达快捷方便。此外,新媒体下的高校基层团学工作不同传统媒体主要以主题活动为主,而是具有适度的开放性,且不局限于时空限制,具有突出的零距离性。信息顺畅是提高师生群体参与相关活动热情的重要因素[3],新媒体下多元化信息的即时同步传递的实现,使得高校基层团学工作富有活动力,个性化凸显,不拘于单一;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的质量的提升需要师生群体的重视和参与,新媒体下的高校基层团学工作强调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主体,师生群体之间交互性的增强,继而相关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4.2 中介层—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作为基础设施,由传播途径、内容载体和发布平台组成,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其中,传播途径包括三微方式和线下传达;内容载体包括网络语言、典型事例和传播主体;发布平台包括认证率、更新率和适时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平台不断多样化(如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线下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多样化的线上线下交互服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网络语

言的兴起为高校的团学工作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下的团学工作内容载体便显得缺乏较大的创新性,可见,新媒体拓展了高校团学工作渠道。高校团学工作的平稳进行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权威媒体平台下进行,此外,信息的更新率与适时性也会左右团学工作的进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网络新媒体的推广。

4.3 调节层—激活机制

激活机制作为灵活的调节工具,由信源特征、环境变量和用户意愿组成,能够在其他三个主范畴相互作用下进行适度调节。高校团学工作下,信源常见的四个特征主要有信息时效性、信息相关性、信息全面性以及信息适用性;环境变量包括报告组织、学会讨论、受众地位;用户意愿包括需求匹配、参与度、选择性心理。网络新媒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特征[ ],这些特征使传播信息的来源多元化、结构复杂化,而对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受众群体主要是高校师生,信息的时效性、相关关系、遍及范围以及适用程度显得十分重要。高校线下团学工作方式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能合理辅助网络新媒体的推广,也会提高团学工作的质量;其中常见的有报告组织、学会讨论和受众地位,这些环境变量的相互作用会对网络新媒体推广效果产生“催化作用”。激活机制是建立在用户意愿的基础上,其中高校师生群体在参与学校团学工作时,参与度的规模和网络新媒体的选择都和需求的匹配程度相关。因此,激活机制主要从媒介(信源)、外界(环境)和内部(用户)三个层面进行调节。

4.4 表现层—推广效果

表现层由满意度、模式体验和兴趣习惯组成,能够直接体现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推广的效果。高校团学工作下,师生群体的满意度源自对高校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其中包括对网络新媒体的使用能力,此外,高校各类媒体的合作意愿以及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都能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广。研究发现,在参与团学工作时,高校师生群体对相关媒体模式体验能够直接影响其对新媒体的持续使用行为,而这种模式体验感与高校师生群体所具备的媒体素养密不可分。

5 结语

面对21世纪多样化新媒体平台迅速流行的趋势,高校团属组织新媒体建设也在跟紧脚步,不断探索新型团学工作方式。本文通过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分析框架,并在概念间关联的基础上阐述框架中4个主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重点分析了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推广影响因素等问题,为探析推广路径提供理论指导。此外,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由于研究的复杂性,虽然研究过程中严格执行扎根理论方法程序,仍难免部分原始资料的损失,致使相关概念缺失、范畴的归属仍存在细微的偏差;2、由于本文研究属质性研究,具有一定主观性,后期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推广路径进行测度计算,以优化和完善各主范畴关联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廖利明.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学工作实践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5:141-143.

[2]周蕾,刘毓闻,高璐.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的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2-3.

[3]蒋磊.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团学工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04:43-45.

[4]时钟平,柯铁军,薛传佳,冯立颖,郝晓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燕山大学“燕园在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的思考[J].学理论,2016,07:181-182.

[5]蔡奕.两地办学条件下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2,3135:225-227.

作者简介:罗丽娟(1984.04-),女,大学本科学历,讲师,南昌大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就业指导。

论文作者:罗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高校基层团组织网络新媒体平台推广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索性分析论文_罗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