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特征与转化机制——国际经验与我们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对策论文,特征论文,机制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特征
风险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表层风险。表层风险反映事物本质,与企业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和决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表层风险也称直接风险、主观风险。
这类风险首先反映在决策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项目的确立、资金的投入和市场的选择等等,都与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一般地说,高新技术处于产业经济的前沿,有发育、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决策问题至关重要。据美国企业家协会和科技情报协会分别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导致高技术项目失败的占失败数的30%左右。欧共体根据各主要工业国的调查统计,高技术企业的决策失误率也高达25%~28%,少数国家高达33%。之所以如此,在于决策者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估计不够,决策过于草率。因此,有人认为,决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高技术企业又被称为“吞金企业”。这种高密集的资金投入既能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也易于产生难以估计的投资失算,带来重大损失。国外企业谓之“投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终极取向是获取高额利润。如果投资者所获得的商业利润低于预期的额度,或低于投资贷款的利率标准,就构成风险,如果亏了或失败了,投资风险就成为事实,损失无法估量。
同时反映在涉外合作中,包括吸收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和资本,到国外投资、扩散技术、出口产品、注册商标等等,往往涉及贸易壁垒、反倾销制载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一旦不慎就会引发国际法律官司,带来不应有的经济和权益损失,我国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备尝这方面的风险之苦。
(二)潜在风险。潜在风险指潜伏于外部,随时都可能显现并起制约作用的客体因素给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造成的风险行为。这种风险也称间接风险或客体风险。
其一,表现为政策变化风险。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因而与此相关的经济政策也是动态的,需作经常性调整。国内如此,国处也是如此。有些调整对企业发展有利,而有些调整则对企业不利,特别是某些专项政策的调整与制定,实际上就是限制一些行业、企业或产品的发展和进出口。在国际上,有些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制定是公开的;有些则是内部的,甚至是秘密的。对于外国企业尤其是渗透性和制控力较强,对进出口国技术经济有一定冲击的企业及其产品,这类限制性的政策无异于乍不见的“杀手”。已签订的合作意向可能被取消,已立项的引进技术可能被搁浅,已争取的项目贷款可能被延期,已启运的出口产品可能被封禁,如此等等,都会给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去年以来,美国和欧共体、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发生的贸易摩擦就影响到各自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的合作和出口。摩擦的起因就源于双边贸易政策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涉及到各自的既得利益,因而相互采取报复性措施,导致某些已达成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进出口受挫,企业和国家均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其二,表现为市场风险。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业市场波动大、变化多,特别是未定型产品的市场可变因素多,因而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风险也难以避免。例如,某一高新技术产品开始论证立项时,其理论估计是可以的,但由于投入产出周期相对较长,其间横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非正常因素,使市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都面临危机,经营风险由此而产生。当然,也有开始估计不行,后来的变化却有利于企业发展反弹现象,但这种情况毕竟不多。
其三,表现为竞争的风险。竞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高新技术企业不但投入大,且有垄断特征,它的落脚点在于获取高额利润。如果垄断地位被打破,竞争对手多起来,产品价格就会骤落,商业利润会锐减,经济效益低下与投资高度密集形成的反差,使企业失去盈利优势,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发展。国际上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就败北在对手的竞争上。
(三)逆转风险。在外部突发重大变化,环境严重恶化条件下产生的打击,使企业遭受异常损失的称之为逆转风险。逆转风险一般是猝不及防,难以预测,一俟发生则无法避免。同时,逆转风险危损面相对较大,周期性特别是滞后性相对较长。
逆转风险包括三个方面:
(1)外交风险。主要指两国或一国与多国关系恶化,断决交往,中止一切经济技术合作后给企业带来风险。历史上前苏联与我国,我国与越南、西方国家与南非,都曾因相互关系恶化,或断绝外交关系等,给双方的技术经济合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2)战争风险。二次大战后,世界相对平静,但小范围内的战争经常不断。尽管战争一般发生在两国或某一地区之间,但战争阴影却笼罩着世界各贸易国家。因此,战争风险更大,影响更广。海湾战争,固然为美国和欧洲盟国的高新尖端军事技术及其现代化武器提供了用武之地,但他们在伊科两国及周围地区投入的技术项目和建设基础也受到严重破坏。
(3)灾害风险。宇宙在不断地变化,地球在不断地运动,风雨、冰雹、海啸、地震等等随时都会发生,与此相关的企业经营风险也会随时发生。因此,灾害风险是永恒的风险。以海洋运输风险为例,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运输高新技术产品的海轮因触礁、浪击、海啸等恶劣条件造成的沉船事故,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
高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远不止这些,还有技术不成熟、人员素质差、能源短缺、国家经济波动等所致风险,以及外汇周转风险、货币兑换风险、贷款逾期风险等正常风险,都可能给高新技术企业以打击,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国外企业转化风险的成功经验
风险利用术。国外企业主认为,企业的风险并不完全是坏事,有风险可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培养开拓精神,锻炼竞争本领;有些风险还可以转化为机遇,给企业带来效益。因此,国外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面对风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驾驭风险、利用风险,变风险为机遇。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就是成功利用风险的例子。
70年代初,像苹果公司这样一个尚未形成气候的小企业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投入大笔资金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但风险投资家费柴·瓦尔丁偏偏顶着风险上,在夹缝中钻冷门,依靠微电脑技术起家,在短短的10多年内从50万美元发展到近6亿美元。苹果公司的决策者以攻为守,巧妙地避开大公司竞争锋芒,攻其薄弱之处。在产品上选择当时尚未为大公司注目,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微电子技术;在市场上,选择大公司无意涉及,但有一定地位的小商业公司;在投资上,避开实力强、易控股的大公司,主要争取小企业主的资金。这些灵活的策略都为苹果公司争取了风险投入和风险发展的双重机遇。像苹果公司这般利用风险而获得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美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风险转移术。这是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克制风险的一个常用办法。风险转移包括全部转移和部分转移。其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向市场转移。一旦发现风险就迅速将产品或设备抛入市场,以廉价优势吸引客户,加快脱手进程,以微利甚至小亏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
二是向非重要产业和部门转移。在困难时则采取“舍卒保车”办法,把重要产业部门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非重要产业部门,再通过其它途径帮助这些部门减轻压力,减少损失。荷兰、德国的一些大企业集团便是如此。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和飞利浦公司主要以开发高新电子产品为主,许多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为世界独一无二。但他们在研制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经常面临风险的冲击。然而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也使他们积累了应变风险的丰富经验,转移风险就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特点。如公司的重要部门一旦发生技术性风险,他们便将风险主体转移给本公司的非重要部门。风险主体的转移,既可避免因风险而导致的大面积危机,减少风险损失,也可利用“避风港”承受暂时损失,储备技术要素,以图东山再起。
(三)风险消化术。投资风险与收益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主要风险。在消化高投入蕴含的收益风险方面,西方企业的经验是:扩大规模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加速投产达产,缩短技术转化过程和规范管理程序,压缩非生产性消耗等等。
科学管理也是消化投资风险的重要环节。日本企业一般都非常“吝啬”,松下公司要求文职人员的劳保用品,必须以旧换新,如可继续使用而不使用则不予更换,至于原材料的利用和核算更是严密到锱铢必较的地步。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使日本公司的投资风险比其他发达国家小得多。
(四)风险回避术。包括主体回避、环节回避和投向回避。
主体回避是指有风险的技术和产品尽可能割舍,那怕是“凤毛麟角”也不足惜。
环节回避是指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风险能回避的尽可能避开,可修订原先方案,以寻求更为合理的改造方法。
投向回避也是减少风险的重要环节。金钱滚滚的海湾地区过去是日本企业资本和产品的主要投向之一。但早在海湾战争发生的几个月前,日本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已基本上停止对这一地区的技术经济往来。因为日本企业的情报网络通过迹象分析,已预感到这一地区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资本和产品一旦投进去会栽进“弹坑”。因而果断决策,暂停经济技术合作。这种预见式的回避,使日本企业减少了战争风险及其经济损失。
(五)风险保护术。包括税收、基金、价格、市场的保护。
税收保护是工业化国家的共同经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贷款,一般允许税前偿还或实行税前硬提。被列为国家、州、市的重要技术项目特别是风险性较大的技术项目,还可获得减免税收的优惠。
基金保护也是重要经验。工业化国家从高新技术崛起之日,就开始设置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以补偿重大技术项目的风险损失。
价格保护又是一条经验。一般产品价格受市场左右,利润不够稳定。但对高新技术产品,国家则提供价格保护,特别是对批量小、层次高的技术产品给予价格上的特许,以保证企业不吃亏。在价格上采取的另一个保护政策是将高新技术产品研制、开发、改进的费用列为成本,而不是作为投资,因而在计算产品价格时会占有优势,企业在这方面可获得更多的实惠以被偿风险损失。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风险的现实选择
(一)增强风险意识,从本质上克制风险。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投资,相应受国家和地方的法规和政策保护,尽管发展相对缓慢,但在客观上减少了风险,或者说风险主体由国家和地方承担了,经济法人没有风险责任。
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保护的襁褓里走向五光十色的市场大世界,我们的企业必须具备风险意识:一方面要认清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本质,明确风险也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要正确估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做好迎接风险挑战的准备。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本质上克制风险,变挑战为机遇,化风险为动力,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注重技术论证,从基础上避免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撑基础是资金和技术,而技术又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技术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技术的先进性。即所采用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水准,是国内水平还是国际水平,是现实水平还是超前水平等等;(2)技术的独占性。即技术产权的拥有程度,是国内独有还是国际独有,是一家占有还是多家占有等等;(3)技术的普及性。在先进性和独有性的基础上,是否具有普及意义和扩散条件,就会失去市场基础;(4)技术的延伸性。即技术所具有的生命力及其继续发展的可能,开发潜力大小等等;(5)技术的效益性。即技术的投入产出周期、比例、盈利可能等等。这五大要素中有一条不具备都可能导致技术性的挫折直至失败。这种决策性的失误比较常见,因此,注重技术论证十分重要,应着重加强技术指导和监控,组建国家和地方级的智囊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层次权威性的技术咨询和论证,所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须持智囊机构所提供的技术性、法律性和国际性论证报告,防止草率拍板,减少决策失误。
(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宏观上驾驭风险。
高新技术产品从技术孵化到产品进入市场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客观变化,风险会接踵而至。对发展变化中的风险因素作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对策,可以从宏观上把握风险、防止风险和减少风险。关键是建立一个科学而又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这个机制包括:
(1)信息反馈系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跟踪世界科技态势和市场发展趋势,掌握直接资料。其要素是通信现代化、传真连网化、检索电脑化、人才专业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大公司、大商社、大集团都具备这些条件。
(2)技术分析系统。以技术信息分析为主体,实行集体会诊、科学预测和信息分析,由企业管理层、技术智囊层、分部执行层等各方人员组成,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拿出结论性建议,供高层决策参考。
(3)决策执行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对决策指令或调整变化的指令迅速贯彻落实到应执行和调整的环节,并负责落实效果。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看,具备快速反应机制的企业目前还不多。多数企业的信息手落后,反应速度太慢,分析人才欠缺,执行力度不够。日本大公司从信息收集到资料储存都实生了电脑管理,公司总部要了解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市场的行情变化,只需下达指令,电脑便会迅速显示出来。而我国企业要了解外地行情特别是国际行情,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有些情况已经变化,但企业全然有知,其风险也就难以避免。应创造条件,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可独建信息系统。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可由行业牵头,建立有偿性的信息共用系统。以解决信息反馈滞后问题。反馈的重点包括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外交走势、战争发展和区域灾害等,增强从宏观上驾驭外部风险的实际能力。
(四)规范管理程序,从主观上减少风险。
风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是消化风险因素,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手段。风险管理的根本是人才管理。
例如美国,近万个高新技术企业雇用了3000多个专业、8万名风险管理人员,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各大公司所雇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在3万人左右。这些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研究风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利用等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注重研究风险的应变、转化及其实际操作问题。他们的知识渊博,阅力丰富,悟性很强,一般都精通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金融、会计、投资、保险等专业知识,能根据各种正常的和突发的情况研究对策,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供企业决策者参考。
我国企业对风险管理人才还没有引起重视。大学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企业没有这方面的机构,社会也没有这方面的服务,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范和控制。其外延和内涵是:(1)保护已经取得的资产,以避免由于发生事故而遭受损失或完全毁灭;(2)在可能发生足以削减或阻碍盈利的事故时,保护公司或企业有继续盈利的能力;(3)按有利的条件全面负责并购买最必要的保险;(4)负责计划落实和监督未实行保险的风险处理工作;(5)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即在实行保险的责任范围内监督并进行迅速而又适当的解决;(6)为了预防未来的损失,对已发生的损失进行检查与分析。根据上述目标研究管理方法,并使之贯彻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在重视人才和方法的同时,嫁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并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把风险管理延伸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及其涉外技术和出口产品,必须重视研究运用国际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产品价格、市场权益等,以避免或减少涉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