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脑科学原理引入语文阅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脑科学论文,语文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语文读写教育的实践与学习中与脑科学原理不期而遇 1.脑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经典式深度阅读”,还是“快餐式浅阅读”都完全符合脑科学原理。就学生对已摄入的语言信息“提取困难”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不断摄入”,一方面及时而不间断地强化“及时提取”训练。此举可有效降低学生的遗忘率和“提取困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所摄入语言信息的“及时再现”成为可能。 叶圣陶先生说:“读名人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的小说,起了想象……随时有一些意思情感在里头流衍着,而且起种种波澜。你如果不去把捉住这些,一会儿就像烟云一样消散了。” 今天,方兴未艾的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教育者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内隐心理活动——即大量阅读与思考(学习心理学称为“内隐练习”)和外显心理活动——即写作、读书摘要、圈点批注(学习心理学称为“外显练习”)这两者的有机融合。 2.走近脑科学原理,发现摄入与提取的重大奥秘 先从一个有趣的“补笔测验”谈起。 沈教授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先跟他在客厅里聊天。客厅墙壁上挂了许多字画,但你们并不谈及墙上的字画,随后请朋友到另一间屋子,拿给他一张写满许多偏旁和部首的半个汉字的纸,请他用笔把这些半个字补写成完整的汉字。统计他的补笔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字中许多是客厅字画上的字。然而你问他是否按客厅字画上的字完成的作业,他会说:“客厅中有字画?我怎么没看见?” 沈教授着重指出:这说明,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字,竞在随后补笔中无意地“冒出来”。这个测验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无意识中映入眼帘的信息,能在随后的有意识活动中无意再现。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意识心理过程所摄入的信息,能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投射到人的意识中来,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被测验者面对客厅里的字画,他并非“没看见”,客观上是“看见”了,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映射”而已。而这种无意识“映射”对人的行为动机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人脑的这种无意识映射,并明确提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弗氏认为,人的无意识精神行为对人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支配作用,它虽然不被人所察觉,但却一刻不停地活动着,并总是力求在意识行为中得到表现,从而支配和影响着人的一切活动。 脑科学研究还着重指出:人类无意识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它可以把人一生中所见所闻的全部信息完好无损地储存到人脑中去,并在一定条件下得以再现。 那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人们为什么对映射到脑海中的大量信息回忆不起来呢? 脑科学研究认为,这既不是摄入脑海的信息量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也不是人的记忆痕迹在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问题,其真正原因是“提取困难”,即人们很难把摄入的信息投射到意识中来。 二、在语文读写教育的实践与学习中发现脑科学原理对大语文环境的支持 1.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对青少年大脑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脑科学原理启示我们:大语文学习环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以下现象熟视无睹,未能深究其因:农村中小学学生与城市中小学学生相比,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整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在城市,知识分子家庭子女与工人或农民工子女相比,从整体上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差异。 这是为什么呢?以往我们只是模糊地认为,城市学生有着较好的语文学习大环境。然而这种环境到底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如何产生作用?我们似乎没有进行深究。 而了解了脑科学原理后,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正是城市学生比较优越的大语文学习环境——各种语言文化媒体、城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持续性的、丰富多彩的刺激,不断强化并丰富着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进而丰富着学生的前理解,尤其是合法性前理解。并且,学生大脑对这种刺激有着无限的可接受性,其前理解的丰富也就有了持续性。这种无意识记忆(储存),能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投射到有意识行为——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了城市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包括前理解素养)高于农村学生这一客观事实。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语文教学,都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为学生创设并优化大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引导他们随时发现,不断感悟,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文化,吸收新知识,以不断丰富他们无意识记忆的蕴藏量和前理解,然后再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利用这些无意识记忆所摄入的宝藏。 比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板报、橱窗等一切文化媒介,大力丰富语言文化信息。 比如,我们应当规范、优化并丰富课堂教学语言,甚至规范、优化我们的作文(日记)批语。 比如,我们应当规范并优化我们和学生的一切交往行为(口头的、书面的)。 如此等等。 总之,从脑科学原理和前理解学说看,语文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是规范的、优化的和丰富多彩的,从而保证学生所接触到的大语文环境也是规范的、优化的和丰富多彩的。 这是因为,脑科学原理还告诉我们:大脑的学习和记忆以及脑内神经元的联结程度,决定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优化了的、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对青少年大脑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尽管人的语言能力之形成是大脑对语言的先天接受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轻看环境的影响力。 2.对学生进行信息提取的科学训练,以解决“提取困难”问题 我们承认大量语言文化信息对学生的刺激,通常只是对学生形成无意识记忆,并且这种记忆常造成“提取困难”。但是,“提取困难”不等于“不能提取”。学生只要大量摄入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信息,教师只要为学生信息提取进行科学的训练,就能解决“提取困难”的问题。 比如,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摘抄、批注和点评,举行读书报告会,强化学生背诵,持之以恒地进行作文训练等,学生必定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取”,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丰富其前理解。 三、在语文读写教育的实践与学习中发现脑科学原理对深度阅读和背诵的支持 1.想方设法保证学生阅读的大数量和高质量 脑科学原理启示我们,在优化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同时,我们要想方设法保证学生阅读的大数量和高质量,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丰富其前理解的必由之路。 既然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摄入大脑的信息,能对人的能力产生支配作用,那么据此可推知,“有意摄入”的意义更不可低估。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作为一种强烈的有意识行为,它映入人脑的各类信息,毫无疑问将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效,它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其前理解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将比大语文学习环境更深远。 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不断强化有意记忆,如做读书摘抄,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和点评等。尽管如此,在持续性阅读过程中产生无意识记忆现象,也在所难免,并且会造成大量已摄入信息的遗忘。 但脑科学原理告诉我们:这种遗忘并不是已摄入信息的消失;恰恰相反,凡是已进入学生视野的各类信息,都会摄入其脑海。因为,脑科学研究认为,人脑接受信息的容量具有无限性,而且它们终将会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映射到意识中来,进而内化为语文素养,并对丰富其前理解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实在应该在这关键期,为青少年提供最充分的语言学习机会——让他们博览群书,让他们不间断地多读书,读好书,养成深度阅读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明确背诵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脑科学原理和前理解学说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背诵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必须进一步提升背诵在教材中、在教学中、在考试中的独特地位。无论现代社会节奏多么快捷,背诵这个“慢功”万万忽视不得。因为,这是由背诵的特质所决定的。 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均证实,一个人不管是参观、游览,还是读文赏画,其情其景都能在随后的各类创造性(学习)活动中自发映射到他的主观意识中来。这就是上文所述及的内隐心理过程(内隐练习)转换为外显心理过程(外显练习)的例证。 而一个人早年有意背诵的诗词歌赋、古今美文,能在触景生情中自动形成头脑中具有新意的诗句或文章构思,这是外显心理活动转化为内隐心理活动的必然。充分认识后者,对语文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我们自己平时写作也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也时常发现,当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经典语段之后,学生的作文中也时常会冒出一些与所背语段十分相似的句子。可见,这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 上述现象促使我们从另一角度进行思考,背诵,作为一种强烈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对语言文化信息摄入的有效性与深刻性显然优于大语文环境和深度阅读,三者之间呈层递式推进:大语文环境→深度阅读→背诵。 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自作主张”,自行选取课内外的经典文章(语段)要求学生背诵。高初中语文教材规定背诵的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段,一些篇幅不长的美文,应要求全文背诵。此外,背诵文本的体裁也应多样化。传统观念要求背诵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一些精美的议论文甚至说明文为什么不可以背呢? 四、在语文读写教育的实践与学习中发现脑科学原理对语文实践活动的支持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直接参与性,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脑神经的刺激强度,以及学生对各类语言信息的摄入度,都不同于常态语文课以及课外阅读。 以一零一中语文组为例。 高二年级举办大型(全年级参与)“古韵金声”诵诗会。语文组列出100多首经典古诗词,提前一学期布置,要求学生倒背如流,然后在诵诗会上一决高低。初中语文组在每年金色的五月,举办“韵雅诗香少年狂”赛诗会,初一年级的师生全都参与其中。 此外,高端文化人物进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品牌活动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文学大师王蒙,著名作家舒婷、张抗抗、梁晓声、余华、梁衡等都到学校为学生做过演讲。我们还带领学生去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光明日报》编辑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聆听诺奖得主略萨(秘鲁)、帕穆克(土耳其),著名作家余秋雨、龙应台等人的演讲。这些活动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不仅仅现场聆听了大家演讲,近距离感受大家风范,还激发起他们对文学的向往与热爱,激发起他们对身边作家作品的阅读热情与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读写教育的“整体”结构离不开三条路径:教材文本的有效学习;课外阅读的大数量、高质量;语文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标签:脑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