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追问的误区及对策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小学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追问的误区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追问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的追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促进教学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换。
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对课堂追问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尝试将追问这一技巧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力图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也有些老师在实际操作时对此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追问偏离目标”和“追问浅尝辄止”两大误区。
误区一:偏离目标的追问
在听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企图采用追问的形式达到课堂精彩生成的目的。他们通常在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后,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追问学生。然而,他们有时所设计的问题多且零乱,有些问题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无关。因此,课堂上师生看似有问有答、气氛活跃,实则耗时低效。
【案例1】
《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Part
G部分是语音板块,主要介绍ea的一种发音[i:],书本呈现了关于ea组合的四个单词eat,ice cream,read,sea以及含有这四个单词的句子“He is reading a book and eating an ice cream in the sea.”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T:(呈现文本图片)Where is the boy?
S1:In the sea.(教师板书sea)
T:What is the boy doing in the sea?
S2:He is reading a book and eating an ice cream.(师板书单词eat,ice cream,read)
T:Yes.(追问1)Where do you often read books?
S3:I often read books in my study.
T:(追问2)What kind of book do you like reading?
S3:I like reading storybooks.
T:(追问3)Do you like ice creams?
S4:Yes,I do.
T:(追问4)Where do you often eat ice creams?
S4:I often eat ice creams in KFC.
T:(追问5)What do you often do in the sea?
S5:I often swim.
T:(追问6)Do you like swimming?
S5:Yes,I do.
...
最后,教师将黑板上的单词补充为教材上的句子,教师带读句子并总结出ea组合的发音。
【案例评析】
表面上看,该教师能紧扣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应答及时追问,一系列的问答活动看似拓展了学生思维,实际上它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该教师设计前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含有ea组合的单词,然而后期所有的追问都停留在这几个单词的表面,此刻,他已忽略了该板块的功能。该语音板块主要的功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朗读本课含有ea组合的单词,发现并总结出ea组合的发音;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列举学生已学的含ea组合的单词,引导其了解ea组合的其他发音。因此,ea组合的发音才是该板块的教学重点。如此漫无目的的追问已经偏离教学目标,高耗低效,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误区二:浅尝辄止的追问
一些教师所设计的追问问题浮于表面,只注重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点,而没有注重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浅尝辄止式的追问不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2】
在呈现《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Public Signs Part B公共标志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出示标志“保持安静”的图片)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S1:It means “Be quiet”.
T:(追问)What does that mean?
S1:It means we should be quiet,we shouldn't make noise.
教师以同样的方法呈现其余标志。
【案例评析】
乍一看,这位教师在呈现各个标志的图片后,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二度追问,学生的回答正确且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该教师的追问只是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表面,其追问的目的只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该标志的含义。显然,这样蜻蜓点水的追问是不够的。课文Part B部分涉及各种公共标志,让学生理解标志的意义并围绕标志展开问答固然重要,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标志与生活相联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追问学生:“Where do you often see this sign? When you see the sign,what do you often do? When you see someone making noise in the hospital,what will you do?”这样的追问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还能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的语境中,使应用水平和分析水平得到提高。
二、有效追问的策略
策略一:追问应具有目的性
【案例3】
在学完《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Part E部分关于Jim的介绍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阅读段落猜测人物的活动。其中有一段话是关于姚明的信息。
He is tall.He's from Shanghai.He can speak Chinese and English.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He is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
而后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Who is the man?
S1:He's Yao Ming.
T:(追问1)Why do you think so?
S1:Because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班上其他同学都用肯定的目光望着该同学)
T:(追问2)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boy?
S1:Yes.I do.
T:(追问3)Are you Yao Ming?
S1:No.(全班一阵笑声,部分同学思考后举手要求补充)
S2:Because he's from Shanghai and he'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
T:That's right.
【案例评析】
本课Prat E板块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阅读段落获取信息,该教学片段是E板块的拓展训练。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所提供的这段话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猜出答案,这个环节似乎也告一段落了;然而,教师却没就此打住,而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追问。教师的第一次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能证明自己答案的理由。第一个学生找到的句子是对的,但不能体现姚明的个性特征。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有针对性地对该生进行二次追问“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Are you Yao Ming?”这样就要求学生再次细读段落,总结归纳文本,并从段落中挑出最具姚明特点的句子。这样的追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
打枪要切中目标,追问亦是如此。教师在追问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切不可含糊其辞,更不能以拓展学生思维为由而进行偏离目标的追问,否则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会因漫无目标的追问导致放羊现象,高耗低效。
策略二:追问要注重深刻性
【案例4】
在某次小学英语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龚海平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深度追问,堪称精彩,对话大致如下:
T:Madam,it means “married woman”.Understand?
Ss:(齐刷刷回答)Yes.
T:(追问1)Really? Are you married?
S1:No.
T:(追问2)Is Peter's father married?
Ss:(异口同声)No !(台下听课教师都笑了)
T:(在黑板上板书“married已婚的”)Peter's father has a son,so he's married.
S2:(小声嘀咕)那可不一定。
T:Yes,you're right Maybe he's divorced.(台下又一阵笑声)I have a daughter.(追问3)Am I married?
Ss:(部分回答)No.(台下再次传出笑声)
T:My wife,and I aren't divorced,so I'm married.We are in a family.
(学生理解了married一词的含义,讨论结束)
【案例评析】
从案例4中可以看出,龚老师对“married”这一单词的处理特别精彩。龚老师第一次通过“Are you married?”这一问题追问学生,学生异口同声回答“No.”学生们看似已经理解了“married”的意义,然而龚老师并没有被学生的表象所迷惑,也没有急赶进度,而是通过深度追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果不其然,学生们被追问得“一头雾水”。而后,龚老师通过板书和举例很好地诠释了单词“married”的意义,学生完全理解后讨论才得以结束。龚老师的追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一系列的追问也体现了语言即交流工具的思想。
【反思】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会浮于表面,一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应避免设计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追问,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思维水平,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当然,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因为太难,不但不能深入文本,反而会挫败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出现课堂冷场现象。
策略三:追问需讲究逻辑性
【案例5】
《小学英语阅读欣赏》5B Unit 3 The Ant and the Dove中有个环节是关于蚂蚁咬猎人的脚。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She jumps on his foot and bites him.”这句话中“bite”的含义,该教学环节本应结束,然而他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追问1):Why can the ant bite the man's foot?
S1:The man doesn't wear shoes.
T(追问2):Yes,you're right How do you know?
S1:From the picture.(图片上的男人是光脚的)
T(追问3):I see.If we don't have this picture,who can find the reason from the text?
S2:The man is barefooted.(本句话在前文中出现过,但教师未讲解该句)
T(追问4):What does the word barefooted mean?
S2:光脚的?
T:Yes,you're right.(追问5)How do you know its meaning?
S2:There is a word "foot" in this word."foot"是脚的意思,所以“barefooted”可能是光脚的,否则蚂蚁怎么能咬得到猎人的脚呢?我是猜的。
T:Yes,you are clever.Guessing is a good way to get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案例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Why can the ant bite the man's foot?”这一问题展开追问。学生自然能通过图片获得答案。此刻,导入下一环节未尝不可。然而,教师有意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障碍,进一步追问“If we don't have this picture,who can find the reason from the text?”学生即刻产生了认知冲突,这一问题也激发了他们从文中寻找答案的求知欲。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仍未停止,继续追问,直到学生弄清了上一环节未解决的“barefooted”的含义为止。这样的追问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逻辑地问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通过这样富有逻辑的追问,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反思】
教师设计追问时,应该精心安排追问内容的顺序,考虑问题之间如何过渡自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既要有关联,还要有一定梯度,要遵循解决前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解决后一个问题做铺垫的原则。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系列追问后,他们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有逻辑的追问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感悟,同时,层层递进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