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进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图书进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进出口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闻出版领域,图书的出版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弱,这就使得图书出版比报纸杂志出版更容易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体制与运营手段。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近几年来,在图书出版领域,国外许多大的出版公司在国内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专门从事与出版相关的版权转让、业务合作、市场调研等活动,并通过版权协议中的各项条款介入编辑、印刷、发行、销售和广告等出版的各个环节。除了没有独立出版的权利以外,“出版”的所有权利它们都已拥有,如果按照“虚拟企业”的经营概念,在这些合作项目中,中国的出版社已变成国外大的出版公司的“虚拟企业”。在国外出版公司纷纷挺进我国图书市场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看到本国的图书能够借船出海,或者通过版权转让、建立国外分支机构、与国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等手段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目前,我国的版权进出口差额巨大,在国外建立的分支机构运营能力还十分有限。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把目光集中于中国图书进出口的现状上,以此来考察中国图书进出口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图书如何扩大出口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中国图书进出口的总体趋势

根据《中国出版年鉴》的统计资料(其中,图书进出口的价格=图书进出口金额/图书进出口数量),中国图书进出口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出口种次和进口种次持续增长,出口种次大于进口种次。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除2001年和2005年进口图书种次和2004年出口图书种次略有下降之外,图书进出口的种次总体上一直在增长,这说明,新世纪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融入全球已是一种历史必然,如图1:

2.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不断增长。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数量从2000年的240.40万册增长到2005年的517.68万册,六年间增长了一倍多;进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208.17万册增长到2005年的403.65万册,六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出口和进口的顺差从2000年的32.23万册,增长到2005年的114.03万册。从这一组数据来看,我国图书进出口的发展态势还是比较好的。如图2:

3.图书进出口金额增长迅速,进出口贸易逆差保持稳定。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图书的出口金额从2000年的1233.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920.87万美元,增长了1.3倍;进口金额从2000年的2430.39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196.96万美元,增长了70%。贸易逆差从1204.69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76.09万美元,贸易逆差基本未变。贸易逆差没有被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比2004年,2005年的图书出口金额增长迅速,而进口金额增长相对缓慢。如果保持这种发展势头,进出口的贸易逆差可能被填平。如图3:

4.进出口图书价格差距明显。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进出口图书每册的差价在5~7美元之间,进口图书的价格是出口图书价格的2~2.5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出口种次数量大于进口种次、数量的情况下,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价格的差距所反映出的是我国图书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以及编辑内容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而2005年贸易逆差有所缩小的原因中,出口价格的上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005年,进出口价格之比首次低于2∶1。如图4:

中国图书进出口的趋势可以概括为:进口和出口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进出口图书在价格上差距仍然较大。出口与进口的贸易逆差保持稳定,并且表现出缩小的势头。因为不同种类的图书有不同的装帧风格,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定价策略,因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出版年鉴》把中国图书的进出口具体分为六类,分别是:少儿读物、文化教育类图书、文学艺术类图书、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综合性图书。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不同种类的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都呈现出一些什么特点。

二、分类图书进出口情况

1.少儿读物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出口的价格在稳步增长,出口的种次和数量却忽高忽低。与此相反,进口数量稳步增长,受价格的影响比较少,这说明国内少儿进口期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读者群。进口金额受进口价格的影响较大。少儿读物的出口在保证价格稳步增长的同时,应该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读者群,这可能需要从少儿读物的质量抓起。如表1:

2.文化教育类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文化、教育类图书的进口发展速度非常快。6年间,进口金额增长了518.89万美元,出口金额增长393.44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出口种次和数量首次超过进口种次和数量。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出口金额增长了245.76万美元;而进口金额只增长了75.88万美元。文化教育类图书的出口价格一直稳步增长,进口价格则忽高忽低。出口数量受出口价格的影响较小,这说明我国的文化教育类图书在国外已经初步具有了一个消费市场。如表2:

3.文学、艺术类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文学艺术类图书出口形势喜人,无论出口种次、数量、金额、价格都在稳步增长中,但对出口数量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价格和数量的同时增长使出口金额超过了进口金额,实现了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仍有扩大趋势。如表3:

4.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进出口的价格都在不断的调整当中,尤其是进口价格的降低幅度比较大,每册大约降低了8美元,而市场仿佛对出口价格十分敏感,鉴于这种情况,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的出口价格应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但从总体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良好,进口发展速度快于出口速度,从2000年的贸易顺差82.08万美元,转变为2005年的贸易逆差175.39万美元。与2004年相比,2005年出口速度明显加快,这表现在价格增长的基础上,出口种次、数量、金额全面增长,并且首次从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表4:

5.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的进出口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并且这种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2004年的5年间,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出口额只增长了61.09万美元,而进口金额却增长了431.47万美元,出口金额与进口金额之比一直是1∶10的水平。无论在种次、数量及价格上,出口都与进口存在着较大差距,种次之比为1∶3,数量之比为1∶2,价格之比为1∶4.5。2005年,出口在保持价格增长的同时,出口种次、数量、金额都获得很快的增长,而进口的增长速度则相对缓慢,这使得出口金额和进口金额之比缩小为5∶1,由于以前的基数缘故,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要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仍然任重道远。如表5:

6.综合性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综合类图书的进出口数量受价格的影响加大,价格上升,数量下降;价格下降,数量上升。因此,如何在价格与数量之间找到利润平衡点,就成了一门很重要的艺术。在2005年,出口金额首次大于进口金额,实现了贸易顺差,而这与进口价格迅速降低、出口价格迅速提高有很大关系。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综合类图书出口价格的过快提高,也影响到了出口数量。如表6:

综合以上的分析,在2005年,除少儿读物和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的贸易逆差略有扩大之外,文化教育类图书的贸易逆差缩小,而文学、艺术类图书的贸易顺差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我国各类图书的进出口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贸易逆差被缩小。此外,在2005年,中国各类图书的出口价格都有所增长,这表明我们开始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图书的价格,而不是一味地走低价策略。与此同时,我国图书出口的形式依然比较严峻,这主要表现在,作为图书进口主要部分的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尽管出口发展的速度很快,但贸易逆差仍在扩大。

三、中国图书进出口的对策探讨

1.图书出口的价格要与国际图书价格接轨。中国图书的价格是由国人的人均收入、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国民的阅读习惯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出现了以白领为主干的中产阶层,但对整个国家来说,这个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群体,还是一个很小的社会群体。其次,中国人更多地把空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而不是阅读图书上。因此,中国图书价格低于国际图书价格,尤其是低于主要的西方进口国图书价格是必然的。我国的图书价格比西方图书定价相对要低,但对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来说,一本书的价格所占得月收入比例还是高于西方国家的。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中国图书的装帧设计与进口图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国外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消费能力,使图书的装帧更加精美化,可以专门研发针对国外图书市场的图书,适当地提高图书价格(进口和出口图书的价格1.5∶1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既保持在国家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也不会因价格偏低而消减利润),避免因为过于低廉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商品社会,低价往往意味着低品质!)。因此,中国图书在出口问题上,应该坚持双重定价策略,即在国内市场一个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装帧相对精美一点)则是另外一个价格,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使刊物的装帧设计更加符合国际潮流。事实证明,在2005年,图书出口价格的整体上升,极大地刺激了出口金额的增长,消减了贸易逆差。当然,我们在制定价格时,要兼顾到数量,在价格和数量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出口利润最大化。

2.针对各类图书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各类图书在进出口贸易上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比如说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出口巨大的贸易逆差是由于我国科技的落后现实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出版中站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同时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我们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对古籍的整理,因为国外的许多研究机构以及对中国文化向往的人都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这类图书的装帧设计一定要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提高装帧设计的基础上,提高该类图书的出口价格。少儿读物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紧跟国际图书价格。而文化、教育类图书在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力求量的突破。当然,对于任何一种图书,市场调研都是必需的。现代营销理论所强调的从4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促销)转向4C(consumer,客户;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沟通),就是把客户是上帝的观念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从出版者的角度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直接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另一方面,出版物中介服务商要多提供市场信息,甚至从选题策划开始就应介入进来,使出版物从选题到各流程都能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运作。

3.扩大目标市场。目前,我国的图书出口的对象,主要是研究人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其次,目标基本上集中在海外华人和华侨身上,虽然海外华人、华侨人数不少,但当港、澳、台都把目标市场集中于此的时候,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事实上,在海外华人、华侨之外,还有着3000多万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更有着难以统计的人对中华文化怀着神秘的向往,这些都是中国图书出口的潜在消费者。任何一个图书投资人都不应该对这个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我们需要创办学习汉语的图书,需要创办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图书,在形式上既可以是汉语繁体的,也可以是双语的,甚至纯粹是外国语言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外工商界人士也成为中国图书的潜在消费者。国外的公司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相关政策,如果不了解这些,他们就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预想的投资回报。扩大目标市场,必然要求我们对国外的市场有所调查、有所研究、有所尝试,而这目前正是我国图书界所缺乏的。

4.扩展融资与销售渠道。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出版行业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这些年来,我们的认识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认识到出版除了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一面,应该隶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精神需求的膨胀与文化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的加剧,使得中国的出版业必须在体制上有所创新,在一部分出版物担负起意识形态传播任务的同时,另外有一部分出版物则应该积极地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不再是某个行政单位的附属物。如果我国的图书出版集团成了市场主体,那么,一些图书出版机构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与国外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国外市场。近几年,由商务印书馆与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商务印书馆合资建立的商务出版国际有限公司是我国与境外合资的出版企业,已经拥有了独立出版权。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与迪斯尼公司共同合资成立的童趣出版公司,由国外出版集团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资成立的华章公司等,或已成为独立的出版机构,或已经进行独立出版运作。中国出版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可以汇聚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力量,形成拳头,联合出击,共同协作,形成高质量的出版物打入国际出版物市场。而且,港台地区与国外出版界贸易往来的时间较早,在海外建立了很多销售网点,而内地则有着丰厚的出版资源,三方联手就可以扩大中国图书在世界的销量和影响,达到“四赢”的目的。

标签:;  

中国图书进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