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届论文,优秀成果论文,科学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历时四个半月,于近日圆满结束。本次评奖活动共收到参评成果500余项, 经过专家通讯评审、学科评审组会议评审、评奖委员会终审,并报教育部审批,最终确定了一等奖27项、二等奖161项。 还确定了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和部分部委的获奖成果。评委会在这次评奖的基础上根据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规定,经过评审和投票表决,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推荐了八项成果,分获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五项)。
这次评奖距全国第一次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已整整十年。这项活动的举办,是对我国近十年来教育科研工作成绩的一次检阅,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科学界向国庆50周年的献礼。十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全国的教育科研带来也迅速发展,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泛地开展了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在提高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教育学科的建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对其中优秀的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是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愿望,更是调动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对这次评奖活动十分重视,党组专门研究了开展评奖工作的有关问题,陈至立部长和吕福源副部长分别担任了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并先后在评委会开始和结束时作了重要讲话。在教育部领导下,这次评奖活动自始至终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鼓励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改实践服务为导向,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为原则,以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为目的。强调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质量第一、坚持公正的准则。参评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基本上反映了近十年教育科研发展的成绩和特点,代表了各个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集中表现在以下主要方面。
第一,研究覆盖面广。从研究涉及的内容看,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总体上是不断深入,传统学科时有新作面世,新兴学科更加茁壮成长。这次参评及获奖的成果既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力作,又有体现新视角或开辟新领域的教学环境论、学习论等,还有适应新形势的研究成果,如素质教育论、教育产业论等。在应用研究方面,更是广泛涉及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从宏观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到微观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是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从参评成果和获奖成果主持人员构成看,教育科研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同志和高等学校、中小学校长教师也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
从覆盖的地区和单位看,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果参评,获奖成果覆盖其中的23个省、市、自治区。除此之外,需特别提到军事教育系统,他们为这次评奖做了全面动员并单独组织了评审,这对全军院校系统的教育科研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学科覆盖面来看,尽管学科间不平衡,但各学科都有相当数量成果获奖。除教育理论、教育心理、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等领域继续保持发展外,以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显得更加突出一些,一是申报参评的有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也有理工、农林、医学、交通等各类院校,参加人既有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和教师;二是除了高教理论、管理、改革与发展等宏观研究成果外,参评成果还广泛涉及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造性培养、大学教师和校长素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一些课程门类的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教研究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研究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注意围绕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宏观决策研究成果突出。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研究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近十年来,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始终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更多的教育科研课题也都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本次参评成果和获奖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不论是直接研究的成果如获一等奖的《中国教育魂——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获二等奖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论》,还是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专题研究成果如获一、二等奖的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研究以及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农村教育研究等都达到了各个领域的历史新水平。
围绕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教育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是这次参评和获奖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突出的如《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成果,该成果以与国家现代化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今后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勾划了90年代至201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该成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我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等国家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文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对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部门办学管理体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等重大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该成果是迄今为止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水平最高、成果显著的成果,不仅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而且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综合宏观研究成果《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获一等奖课题成果,该课题也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八本专著。成果在近十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在对农村教育的功能、农村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取决于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程度、农村四类不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分区推进等研究上均有创新和发展。该成果还反映了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十多个县级区域进行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探索中及时得到转化,不仅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对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为决策服务方面,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有重要的贡献。曾获全国第一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次获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就是一项高校理论工作者取得的具有重大理论及方法创新价值和重要决策咨询价值的成果。其主要贡献是首次在系统的科学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回答了教育投资决策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化比例和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经费的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总结出教育投资变动的若干重要规律。这项成果还首次在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运用了经济计量模型,使定性的理论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其结论为政府的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策性的研究成果在本次评奖中虽然参评数量不多,但获奖比例较大,包括获一等奖的《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行动建议》、《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获二等奖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策略框架》、《闵行区素质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的行动与对策研究》、《OEH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研究》、 《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模式研究》、《面对贫困——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对策》、《方向、目标、对策——新时期高等学校办学方向论纲》、《我国西南地区高等林业教育的环境和对策》等,这些成果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对策,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措施。
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参评成果中也有及时的反应,如素质教育区域性推进的行动与对策研究、中国民办教育的研究、多媒体网络发展研究、社区教育研究等等。而一些难点问题的研究和原有基础较差的领域得到了重视,如关于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研究、关于基础薄弱学校综合治理的研究、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关于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等,这次都有成果获奖。
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更加紧密,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教改实践的不断深化。获奖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是针对社会、经济、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如大学人文精神构架、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改善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等等,反映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对重要现实问题的敏感性,研究有一定深度,对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更有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著名专家,深入到中小学教改第一线,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老师学生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方案、组织队伍、指导实验,使某一方面的理论或学说在实践中渐趋完善、充实,也为基层的教改实验注入了科学的理论、提高了实验科学化的水平。如获二等奖的《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研究报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如何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具有创见性的探索与构建,报告提出了与自我教育相关的五个重大理论问题,就如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行了原则策略及方法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四年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过程所体现的学术研究与教改实践相结合的强烈意识及所达到的水平,可以说是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范例。
从获奖成果整体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研究成果占了大多数,许多成果在推动教育改革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获一等奖的《中国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研究》,把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找准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工作,使参与研究的各地区女童入学率分别提高20%至30%,研究受到了地方的好评,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获一等奖的《坚持与超越——理工科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途径的研究与实验》,总结了对大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进行的综合、系统的教育实验,提出了六个关键性问题,在七门课程和六项改革实验中取得优秀成绩,还首次进行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衔接的研究,提高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效益。获一等奖的《中国岗位培训制度研究》在进行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岗位培训制度体系的总体构想和实施建议以及管理体制的思路,课题研究坚持“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推广”的方针,参与课题的不少行业、省市提出的制度规定,已取得明显效果。
比较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把视角落到了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上。如获一等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运用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五国的义务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作了深入的个案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并对我国义务教育提出若干重要的政策建议,对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有显著的参考价值。获一等奖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在全面反映德国“双元制”原型、客观评析其利弊得失及发展的同时,始终明确体现从我国实际出发,为我服务,与自己经验结合,学其神而非仿其形,扬其长而避其短,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所有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都是非常注重寻求科学理论的支撑,许多课题就是专业教育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的合作研究,许多成果都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成果。这种专业理论工作者与第一线实际工作者合作研究的普遍性,是教育科研区别于社科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次获奖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可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包括军事教育学科和部分部委在内的全部224项获奖成果中,研究报告类有71项, 约占32%,而实际还有不少以专著或论文形式出版、发表的成果,其内容与结构也是研究报告。同期开展的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的评审结果,研究报告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此对照一下,可以看出本次教育科学获奖优秀成果的基本取向,即重视理论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也正是教育科研必须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第四,成果质量明显提高,学科发展生机勃勃。与十年前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相比,本次评奖活动参评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在选题立项、方案设计、方法选择、过程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更加科学、规范、严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许多成果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和结论,对推动学科建设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价值。如获一等奖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历时十年,调查了1.5万名中小学生11 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在50多个教学班长期开展了实验,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论证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富有创见的非智力因素理论和培养模式,不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又如获一等奖的《教育投资决策研究》通过对80年代各种重要关系的定性、定量分析与比较,探索了各个教育阶段教育投资的决策目标、决策行为、决策作用和决策范围,被专家评价为“具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也有的成果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成功创新,如获一等奖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活动—因素分析法”,并根据这一方法的要求,编制了三套语文阅读水平量表,为该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方法的保证,受到中国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学科发展方面,教育史领域的成果反映得更加集中充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思想史和制度史为两大板块的研究框架被突破,研究领域有了极大的拓展。获一等奖的500 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境内各民族教育产生、发展、相互交融历史的开拓性专题著作;获一等奖的200 万字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是第一部融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以及文化科技交流史于一炉,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均极富创新意义的多学科交叉型成果。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表明教育史学科正在走向成熟。
大多数成果的印刷、装帧质量有明显提高,出版者表现出了较高的品位和为学术著作舍得投入的胆识,出版界为这些优秀成果的面世,为繁荣教育科学作出了贡献。
成果质量的提高还反映出教育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次的获奖成果大多是列入历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课题成果,还有一部分是列入地方各级规划的课题成果,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教育科学规划及其管理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次评奖也反映出了教育科研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地区间不平衡,教育科研发展较快的省、市承担的课题多,取得的成果多,推荐参评的选择余地大,获奖的成果也就相对集中在这些省、市。而有些省、自治区这次推荐参评的成果数量少,质量低,获奖的成果就很少甚至是零。二是学科间不平衡,按这次评奖所设13个学科评审组分析,基础教育组和教育管理组的参评成果分别达到101项和90项, 而成人教育组和体卫美育组的参评成果则分别只有16项和14项。并且由于各领域研究基础不同,因而各类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有相当的差距。部分传统研究领域的成果质量有明显优势,但在获奖数量比例上却难以体现。三是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不平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参评和获奖的成果中,系统的、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数量还很少,质量水平也有待提高。而应用研究的成果,有一些还停留在直接经验的总结上,这与得不到科学理论的支持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四是从总体分析,宏观研究成果与微观研究成果不平衡,微观研究成果获奖较少;而微观研究中,各门类、各学科的发展也不平衡。
第二,研究周期普遍较长,特别是列入规划的各级课题,短的均1—2年,长的则要4—5年。本次评奖的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看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重大问题、紧迫问题、热点问题敏感性不够强,研究不够及时,研究的深度和成熟度也不足。当然这与教育周期长,一些教学领域的改革实验周期相对也长有关,与间隔十年才搞一次评奖有关,但如何解决好教育科研当前任务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决策为实践服务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也确实是值得教育科学界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三,科研方法要进一步规范和更新。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并被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与国际上通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仍有较大的差距,所使用的概念范畴、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还有待规范,以促进我国教育科研与国际同行的沟通。
第四,评奖活动的组织也要总结经验,认真改进。这次评奖因时间比较仓促,宣传发动不足,导致申报参评渠道不够通畅,一些优秀的成果没能申报参评。成果评审标准和程序也需要结合教育科研的特点进行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化。还要特别注重优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工作,使这些优秀成果发挥更大的效益。
陈至立部长在评奖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对过去的教育科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她指出,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为全面贯彻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教育科研工作也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要鼓励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鼓励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引导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入教改实践,引导教育实际工作者投身教育科研。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决策需要教育科研,教改实践需要教育科研。对于真正从实际出发,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科研,领导是支持的,教师是欢迎的。在教育战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潮流中,教育科研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