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摘要: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和谐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土地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潜力,增强土地积聚集应,从而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往对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上,而忽视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本文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空间利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全面阐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概念,系统介绍了土地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展望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保护,并促进土地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创新和深化。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空间布局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布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其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土地使用结构失去平衡,这严重威胁着国家资源安全。科学合理地预测土地利用供需,有效解决土地使用矛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聚集效应,保持土地生态系统平衡,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逐步和谐。长期以来,土地优化配置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上,而忽视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相关理论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1 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及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人口持续增长,虽然土地总面积较大,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且耕地资源相对较少。此外,还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土地资源总量的比重中不断下降。因此,要有效缓解我国人地资源紧张状况,就必须保护土地资源,保证有效合理的使用,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开发项目不断增多,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和滥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给现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对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确保同时提高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有效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掠夺不仅会导致土地过度消费,而且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权益。
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对破坏土地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进行日常监督检查。通过调查和监测,了解土地资源和环境现状,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土地资源保护应当与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工作相结合。土地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地科学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体系。要实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不仅要解决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还要落实职能机构对土地的组织保护。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土地空间布局及优化配置概念
空间规划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地域组织,来平衡环境与发展的两个要求,以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强调社会与环境、城乡协调发展。在空间配置过程中,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重点。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不足和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从合理保护土地资源和科学利用土地的角度进行研究。配置是指将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适宜性相匹配的过程和手段。优化是在分析土地利用不合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目标和规划预期,包括目标优化、结构优化和效益优化等,,从而最终确定目标效益最优的土地布局。
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过程和方法
目前,传统的规划方法主要是以地学理论为基础,以土地质量为基础,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
3.1 根据土地适宜性进行土地空间结构布局
土地空间布局大多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结合GIS技术,采用多地图叠加的方法。这可以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由于规划人员的不同而造成的规划结果的巨大差异。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土地利用的条件,而且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并与其他规划充分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是:选择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因子、量化评价因子、确定权重、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或模型,都要选择评价因子、量化分类因子和因子权重系数的确定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步骤。大多数学者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自然质量的因素,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厚度、坡度等,以及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因素,如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等。其权重的确定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
3.2 耕地农田优先的土地空间结构布局
选取一系列指标建立耕地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用不同权重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根据评分对其进行综合排序。在基本农田内涵的基础上,强调了基本农田与普通耕地的内在肥力差异,明确了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人地关系。因此,在选择基本农田指标时应考虑耕地质量,选择质量最好的耕地来作为农田的基本选择;其次,考虑耕地基本农田的地区条件,全面考虑耕地交通可达性、距主交通干线距离、距中心镇距离等因素。最后,综合考虑坡度、连通性、城市辐射等因素和政策属性,从而构建耕地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对于指标系数的确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特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现场试验法等,这些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此外,为了克服单一排序方法可能带来的误差,还可采用组合决策方法对对基本农田进行耕地入选排序。
3.3 生态环境优先的土地空间结构布局。
土地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利用方式的变化密不可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以土地生态环境不退化或者不超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范围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该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土地利用。一些学者提出利用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土地空间布局的依据,首先对研究区进行宏观背景分析,然后对生态敏感区进行分析和确定,在生态优先的概念下,对生态管理区进行优先规划,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进行规划。此外,将生态等级评价与产业发展评价相结合,保护生态等级高的地区,优先发展生态等级低、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科学协调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空间优化布局的结果关系到社会各群体的利益。传统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法忽视了基层用户的意愿,限制了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空间利用优化配置的出发点是协调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保障了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和谐。
论文作者:李娇萍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土地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耕地论文; 布局论文; 评价论文; 方法论文; 《科技研究》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