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思想道德论文,对策论文,状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必然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引起各方面的变革,这场变革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剖析当今中师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与原因,并就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作抛砖引玉的探讨。
现状剖析
在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在经历着嬗变与重构的震荡,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构筑起来的思想体系和平衡心理在现实面前受到有力地冲击,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给思想教育带来更多不易梳理的疑难问题。
一、价值取向偏转,使中师生出现消极的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价值规律制约,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等价交换,适应这种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出现重经济、重市场等。这些观念的形成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开始进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初始阶段,许多制度还不够完善,又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人们价值取向由无私奉献向利益实惠偏转,价值主体由重群体价值向追求自我价值方向偏转。反映在当今中师生中崇尚自我奋斗,自我推销的现象越来越多。又加上独生子女较多,养成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任性性格,由此造成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恋家,不合群等问题。
二、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使中师生相应出现多元化的道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宏观到微观都是依靠国家条块直线型指挥和行政命令推动运行,经济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必然使社会活动处于闭锁状态,并构成一套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全民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多元并存局面,各种思想观念都渗入社会生活,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既有无私奉献思想,又有公私兼顾的思想,还有唯利是图,极端利己思想;既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精华,又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渗入腐朽糟粕;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健康的意识,又有计划经济的封闭保守意识。这种多元并存的现象,导致人们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复杂现象,引发人们思考,甚至产生困惑。
三、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师生出现道德失衡现象。计划经济使人们获取生产资料和支配生活资料的方式简单统一,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差不多,各行各业工资待遇差异小。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人们收入差别大。部分素质低的人成为高收入者,甚至一些敢于投机的人以种种不义之道富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质与量起着显著变化,出现不同收入层次、消费层次、少数人一掷千金的炫耀性消费、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方式,同普通教师生活水平形成巨大反差,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以及短视的功利行为。具体地表现在学生身上,学习的目的在于将来有一份好工作,既清闲又赚钱。现在多学一些音乐、美术的技能技巧,到社会上好赚钱,而其他学科及格即行。对于公益性的活动却很勉强,理由是“没钱的事干来没劲”。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心理结构都会发生转型的变化。在这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年轻一代,既因“文革”期间错误地提出“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而缺乏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道德修养上“先天不足”;同时又适逢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商潮冲击,拜金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抬头,认为旧传统道德是“过时,不合今日之需要”。对新潮中的不健康东西喜而好之,加上西方外来思潮不良影响。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道德的转型出现畸形、异化和误区。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态不断改变,旧道德在迅速地失去作用的同时,新道德却还没有也不可能相伴同步地形成,这就产生了道德的失衡。它既表现为社会道德状况的失衡,又表现为个体心理与道德的失衡。后者则恶性地表现为一小部分人的道德沦丧,更有少数人出现反道德和犯罪行为。
新的生活确实使某些旧道德日益失去作用。但是道德领域不可能空白,出现真空。如果不迅速地建立新的道德,就会由失衡而至道德沦丧。为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策与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观。要解放思想,建立新观念,采用新方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紧跟社会变革,融合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之中。要把握当前中师生的思想脉搏,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破除旧观念,确立符合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新观念,使德育观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一、要注重建立科学的素质观
科学的素质观,就是学校教育要把提高一代人的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学生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智能。提高学生竞争、交往、变通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强和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
二、针对中师生存在某些消极的思想观念的实际,从适应“三个面向”,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推动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引导他们自觉地更新观念。
要帮助学生摒弃消极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环境,从而积极地、自觉地投身改革的洪流中去。
从“面向世界”出发,要培养学生改革开放意识和自信观念、平等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以及法制观念,坚决摒弃盲目排外的观念和崇洋媚外的观念。从“面向未来”出发,就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观念、求实观念和勇于开拓进取的观念。从“面向现代化”出发,就要注意培养他们与现代化大生产联系的协作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参与观念、时间观念和讲求质量和效率、忠于职守等观念。同时,我们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强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三、针对部分中师生中道德失衡现象和道德多元化倾向,我们必须以共同理想振奋全体师范生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要从国情教育入手,紧紧抓住振奋民族精神这一教育根本,用共同的理想教育全体学生,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就能振奋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憎恶一切丧失国格的行为,就能形成国魂,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为此,我们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来武装中师生的头脑,注意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根据思想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完整统一的原理,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必须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具有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等良好品质。
四、要注意确立德育的社会观念
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的重大影响。学校德育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必须从我们所处的大背景上去观察各种德育现象。建立学校德育体系,应有充分的社会性。当前亟待造成一个重视德育的社会氛围,下大力气扭转人们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学校决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交叉的、多渠道的、网络化、合力型、立体型的全方位德育体系。只有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大系统中,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
五、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校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忽视教育主体的存在,以说教式代替输导教育,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灌输”的对象,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现在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另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道德进步的潜能,通过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
六、要注意构筑德育的层次观念
德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首先,在目标上,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性格特点,区别层次,分别要求。就是同年级学生,由于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使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也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的逻辑顺序。最后,在方法上既要组织统一的活动,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比如对一年级同学可以采取较为直观的、具体形式的办法。请校外辅导员、英雄人物谈人生、谈社会,使他们学有材料,学有目标;二年级的同学可以通过对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开展演讲活动,让他们在谈理想、谈人生中提高觉悟;三年级的同学可通过辩论比赛、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在认识社会,谋求生存中寻求“人生道德”筹码,以保证自身道德天平不倾斜。
中师生是国家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从两者的结合上去抑制道德的滑坡,促进道德的转型,完成道德的重构。精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面向21世纪的优秀师范生,以全面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去创造我们国家和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