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功能
陈世民 1,余祖伟 2,高 良 3
(1.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3.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 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压力、提升幸福,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主动性、创伤后成长等概念。个人成长是指个体积极的自我改变。个人成长的测量工具有莱芙(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个人成长分量表、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有人口学变量、家庭环境、社会支持、认知重构、娱乐活动和社会文化等,对个体的职业认同、心理健康、幸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促进来访者的个人成长是心理干预的核心内容。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个人成长的结构、探讨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采用更高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个人成长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个人成长;自我改变;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干预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如何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经历各种生活变化:上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等,我们要如何适应生活的各种变化?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经历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经济贫困、身体疾病、意外事故、人际关系不和等,我们如何应对压力、改变困境?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为自己确立各种各样的目标,去追求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如何实现目标、满足需要、获得幸福?面对这些问题,心理学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1]、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2]、“个人成长主动性(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3]等概念,探讨个人成长对心理健康、幸福等的影响。莱芙(Ryff)认为个人成长是自我实现幸福的核心,而罗比切克(Robitschek)和凯斯(Keyes)认为个人成长主动性是幸福的简便预测因素[4]。目前国内关于个人成长的综述有涂阳军和郭永玉的《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孙灯勇等的《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概念、测量及影响》[6]。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三个概念的异同,并补充以往综述的不足。
二、个人成长的界定
(一)概念
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会与他人进行横向的社会比较外,还会与自己过去进行纵向的比较,艾伯特(Albert)将其称为时间比较(temporal comparison)或自我比较(intrapersonal comparison)[7]。个人成长是指个体现在与过去相比、未来与现在相比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改变。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个人成长概念。
莱芙提出的个人成长侧重于从自我实现角度探讨个人成长。他认为个人成长是个体对新经验保持开放心态,在人生不同时期面临不同挑战时都能够不断学习成长,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发挥潜能、自我实现,是自我实现幸福的核心[1]。
罗比切克提出的个人成长主动性从过程角度探讨个人成长,强调个体意识到生活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的变化。他根据知觉性和有意性将个人成长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没有知觉到的、无意的个人成长,这种成长主要是由发展因素促成的,例如一个儿童经历了复杂的道德推理发展变化,但他并没有知觉到这种发展变化;第二种是知觉到、但无意的个人成长,这种成长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尤其是一些不幸事件促成的,例如个人在应对不幸事件中成长起来,但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痛苦中,抗拒这种成长;第三种是知觉到的、有意的个人成长,个体为自己确立某种目标,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来促成这种变化的发生,例如个体积极地展开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为了与前两种个人成长相区别,罗比切克将其命名为个人成长主动性,指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自我改变[3]。
特德斯奇(Tedeschi)和卡尔霍恩(Calhoun)提出的创伤后成长从结果角度探讨个体经历创伤后的成长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三方面:(1)自我的变化,幸存者报告更自立、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去处理困难;(2)与他人关系的变化,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报告与他人关系更为亲密融洽,更加珍重朋友和家庭,对他人更富有同情心和利他主义;(3)人生观的改变,个体重新构建假想的世界,重新评价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更加欣赏生命本身的存在,有更强烈的精神信仰和宗教信仰[2]。
综上所述,尽管莱芙提出的个人成长、罗比切克提出的个人成长主动性与特德斯奇和卡尔霍恩提出的创伤后成长三个概念有所不同,但均包含“积极的自我变化”这一核心思想。因此,本文认为个人成长是指个体为了应对创伤、适应环境或自我实现而采取措施,促使自己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改变。
扬地的水中,白色的石头很鲜明。 你穿着白色的中衣朱红色的衣领,我随从你到了曲沃。 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何不快乐呢?
(二)个人成长与自我完善
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个人成长是指个体在时间上现在与过去相比、未来与现在相比作出的积极的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是指个体在空间上通过上行社会比较,作出积极的自我改变、自我提升[8]。两者都是积极的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两者的区别是个人成长更侧重自我内部比较,而自我完善则更强调与他人比较。两者的联系是:注重个人成长的个体也必然会有更强烈的自我完善动机,注重向他人学习,采取上行社会比较;而注重自我完善的个体也必然在不断自我成长。
员工自身的和谐,包括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情操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体包括政治关怀、经济扶助、人文制度建设、职业生涯帮助、环境美化和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等,其目的就是首先要达到人自身的和谐,这也是企业和谐的中心。中国石化在此基础上,从胜利油田开始试点,逐步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
三、个人成长的结构与测量
(一)莱芙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个人成长分量表
莱芙提出的个人成长是单维结构,是其所提出的心理幸福感的最后一个维度。莱芙心理幸福感量表包括6个维度。根据题量,莱芙心理幸福感量表有多个版本:(1)120题版本,每个维度20题,这是原始版,其后各版本均从该版本抽取题项,其中个人成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6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1;(2)84题版本,每个分量表14题,其中个人成长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5;(3)54题版本,每个维度9题;(4)42题版本,每个维度42题;(5)18题版本,每个分量表3题,该量表用于电话调查。内控型的人相信他们的行为会影响结果,因此会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来促进个人成长。采用莱芙心理幸福感量表和内控性、权力他人和机遇量表展开调查,结果表明个人成长维度与内控性分量表呈显著正相关,与机遇分量表、权力他人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1]。
(二)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
罗比切克提出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包括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1)认知方面,个体理解和接受生活的变化,明确个人价值观,洞察个人当前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评估所面临的压力和承受的风险,具有改变效能感,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2)行为方面,个人制定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采取行动,抓住机会去促进个人成长。他编制了两个版本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3][9][10]。第一版是单维量表。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PGIS-II)包括改变准备、制定计划、利用资源、有意行动四个维度[10],其中改变准备属于认知成分,制定计划、利用资源、有意行动则属于行为成分。该量表共16题,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4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7。
(三)创伤后成长问卷
成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两种动机:追求安全感和寻求新经验[30]。赫尔森(Helson)和斯里瓦斯塔瓦(Srivastava)采用莱芙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环境控制和个人成长来评估这两种动机,并根据两者得分将个体划分为四种类型:保守型(高环境控制、低个人成长)、追求型(低环境控制、高个人成长)、成功型(高环境控制、高个人成长)和枯竭型(低环境控制、低个人成长)。四种类型中,其心理健康的模式不同:保守型根据社会规范寻求安全感和和谐感、避免焦虑;追求型追求新经验,独立于社会规范,不为社会规范所拘束;成功型则同时追求环境控制和个人成长,他们责任感强、外向,有抱负和清晰的目标;枯竭型则缺乏信心和心理资源。四种心理健康模式在情绪性和人格特点、身份认同、自我控制和成熟性四个方面都有所不同[30]。其中,前三个类型都是心理健康者,只是其模式不同,参见表1。
农村养老的供给主体一般包括家庭、社区、宗族、国家。受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体制与“大政府,小社会”的双重影响,农村在国家资源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我国农村养老资源匮乏,调整供给主体、集中力量保障农村养老成为迫切需求。现行调整的关键在于把以家庭为核心的供给主体转变成为以国家为核心的供给主体。通俗来讲,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应保持“大政府”的职能,国家需要统筹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就需要在资源和制度方面加强供给,着力摆脱依附土地和家庭的养老模式。据此,国家应充分发挥职能进行系统性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四、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个体发生积极的自我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呢?以往介绍了很多因素,笔者将其分为四类:人口统计学变量、环境变量、人格与认知变量以及娱乐因素。
(注:评奖活动由中国工程机械租赁网和《建筑机械》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租赁分会指导。)
(一)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等。年龄方面,莱芙和凯斯(Keyes)对三组不同年龄的被试展开调查,青年人组(18-29岁)和中年人组(30-64岁)的个人成长得分均显著高于老年人组(65岁以上)[12]。青年人正处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期,中年人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期,而老年人则已退休,因此青年人和中年人比老年人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基米(Kimhi)等的调查亦表明,年龄与创伤后个人成长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从创伤中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3]。性别方面,社会要求男性不断增加收入、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男性的个人成长得分显著高于女性[14]。经济收入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为个体的创伤治疗提供重要支持,经济收入与成年人的创伤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13]。教育程度高者,往往文化素质高、社会见识广、收入高,可正向预测乳腺癌生存者从痛苦中获得个人成长[15]。
(二)环境变量
1.家庭环境
根据代际系统理论,个体的成长受其原生家庭深刻影响。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16]。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冲突、问题解决方式、个性许可和角色。良好的沟通能够提供一种支持性氛围,个体勇于探索和表达独立的思想及情感,从而有助于促进个人成长。家庭中大量的冲突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差,更高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因此不利于培养一种健康的、成长导向的生活风格,从而阻碍了个人成长。健康的家庭并不会比那些不幸的家庭问题更少,只是健康的家庭更善于解决问题。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更善于从问题中成长起来,把问题作为成长的机会。个性许可是指允许家庭成员自主地表现其个性和自我,对他人的需要和想法保持敏感,同时又不会失去自我、否定自我,从而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去追求个人成长。角色是指与个体身份相符合的期望和行为规范,角色对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家庭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学习角色功能的过程就是学习个人责任及其对他人的潜在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更好地成长。家庭外部环境是指家庭与其他系统(如学校、社区、教堂等)之间各种文化、政治、娱乐、宗教等交往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将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促进其更好地成长。
此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较大也是产生焦虑、抑郁等的重要原因。哈丁(Hardin)等采用自我差距问卷、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调查表明,个人成长主动性在自我差距和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通过减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从而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29]。
社会支持对于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情感性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产生温暖、感恩之情和安全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增强个人成长的动机;而工具性社会支持则可为个人成长提供各种资源,增强个体个人成长的效能感,提高克服困难的心理韧性[17]。研究者对社会支持与个人成长间的关系作了多个实证研究。卡德尔(Cadell)和雷格尔(Regehr)调查174名失去孩子的父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8]。迈瑞恩(Mairean)对135名护士的调查表明,社会支持在二次创伤压力与创伤后成长间起调节作用[19]。康(Kang)等对238名救护车工作人员的调查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进而促进其创伤后成长[20]。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个人成长亦具有重要影响,因为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个人成长所偏重的具体内涵也不同。西方文化是个体主义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我依赖,而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更注重相互依赖;并且西方相对于东方,宗教信仰更加盛行。塔库(Taku)让99名美国大学生和日本大学生列举他们过去生活中经历的一些重大创伤事件,如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暴力攻击、人际关系冲突(如父母离婚、童年被虐待等)、丧失亲人、家庭经济危机、学业失败、失恋等,然后再填写创伤后成长问卷。结果表明,美国大学生的个人力量、精神性成长、生命欣赏的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大学生,而与他人关系的得分则低于日本大学生,但没有达到显著[21]。
(三)人格与认知变量
影响个人成长的人格与认知因素有很多。涂阳军和郭永玉介绍了大五人格、归因、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孙灯勇等介绍了AB型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冒险行为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本文仅介绍认知重构和乐观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图4为控制系统的主电路,主电路主要包括:总电源回路、主油泵电动机电源回路、控制器电源回路、直流电源回路和伺服电源回路。
(四)娱乐活动
淳(Chun)和李(Lee)对15名脊椎损伤者进行访谈,被访谈者从受伤开始至访谈时,平均时间是10.7年[23]。访谈结果表明娱乐活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个体的创伤后成长:(1)娱乐活动有利于个体产生积极情绪,消减消极情绪;(2)个体在娱乐活动中,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联结,甚至形成亲密关系;(3)在娱乐活动中,有利于发现、培养个体的某些兴趣、潜能,并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与荣誉感。
三是选择好播区。今年,飞播造林选择了几种类型的造林地块,即完成整地的未造林地、整地造林的未成林地、播前使用镐头搂沟的宜林地、灌木林地、高山远山宜林地。通过苗情调查,我们认为,飞播造林地块应尽可能进行播前整地或搂沟,为种子出苗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水冲使种子集中到低洼处。几种形式的地块出苗率较好的是完成整地的未造林地和整地造林的未成林地,其余依次为播前使用镐头搂沟的宜林地、灌木林地、高山远山宜林地。
五、个人成长的功能
(一)个人成长与职业认同
罗比切克和凯斯调查表明,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情绪幸福感均显著相关,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拥有生活目标、自我接受性高、自主性高、对环境有更高的控制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更能够融入社会,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活满意度更高,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因此其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都更高,个人成长主动性成了幸福(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简便的预测因素[4]。鲍尔(Bauer)和麦克亚当斯(McAdams)通过3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个人成长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包括智能成长和社会情绪成长),从而提高了其主观幸福感[31]。
(二)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
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是心理健康的核心[26]。个体遭遇消极事件、处于困境之中,或正经历一些较大生活变化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面对困境,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更多地采用积极压力应对策略。维戈尔德和罗比切克调查表明,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特质焦虑间起中介作用,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通过采取问题指向应对策略,从而减少焦虑[27]。此外,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还采取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策略。奥卢因卡(Oluyinka)调查表明,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对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抱更积极的态度[28]。
2.社会支持
(三)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模式
特德斯奇和卡尔霍恩编制了创伤后成长问卷[2]。该问卷共21题,包括5个维度:新可能性、与他人关联、个人力量、精神变化、生命欣赏。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90,两个月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1。该问卷与生活导向测验、宗教参加指标、大五人格问卷中的外向维度、开放性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安德森(Anderson)、洛佩斯、贝兹(Lopez-Baez)对其作了修订,形成了自我知觉、人际关系和生活哲学三个维度[11]。
表 1四种心理健康模式
(四)个人成长与幸福
哈伦(Harren)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阶段模型:(1)动机阶段,个体产生职业选择或改变的动机;(2)探索阶段,个体搜集关于自我和职业的信息;(3)决策阶段,个体不断缩小职业选择,最终做出职业决策,明确其职业身份,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认同。[24]个人成长主动性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影响[25]。注重个人成长的个体(即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不仅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各种变化,而且对这些变化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因此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职业探索。此外,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会更多地采用思考型决策风格,较少采用情感型和回避型决策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其做出职业决策,明确职业身份,形成较高水平的职业认同。
认知重构是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问题解释为可控的,而不是威胁,从而使个体能够控制痛苦情绪,并发现新的机会。与认知重构相反的是灾难性认知,即经常思考不幸的事件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产生无助感。采用参加宗教活动分量表、认知重构分量表和不确定性成长量表调查乳腺癌幸存者,结果表明宗教精神性会影响乳腺癌幸存者的认知重构,进而影响其个人成长[15]。对美国和日本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尽管两国学生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不同,但乐观都会影响个体创伤后成长[22]。
六、个人成长的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的核心在于协助来访者从问题与创伤中获得成长[4][32]。关于个人成长的方式,团体辅导对于癌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33]。在团体辅导中,团体成员间相似的经历可使成员感觉不再孤单,并减缓痛苦;团体支持性的氛围可促使成员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并更愿意表达;团体成员之间可相互交流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及经验,从而促使成员能够更积极地应对癌症、恢复健康。关于个人成长的内容,咨询师往往会协助来访者在自我认识、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生命意义等方面提升自己、获得成长。迪伦登克(Dierendonck)等对37名中年职业倦怠者实施为期10天的个人成长心理干预,其干预内容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探索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及其对自己的影响、探索自己爱的联结及生命意义等。通过干预,被试的职业倦怠降低、消极情绪减少、积极情绪增加,精神性和情绪智力均提高[34]。
如果v是8-点,由(c)得,对于所有的i=1,2,…,8有c(v)=10, f3(v)≤5, d(vi)≥2。由引理3知,v至多相邻两个2-点。
七、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分析了莱芙提出的个人成长、罗比切克提出的个人成长主动性、特德斯奇和卡尔霍恩提出的创伤后成长三个概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接着又分析了个人成长与自我完善的区别及联系,从而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个人成长的含义。然后介绍个人成长的测量量表、影响因素、功能、心理干预,全面总结了当前对个人成长的研究成果。今后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年人均占有水量2 200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北方地区。城市缺水相当严重。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不足。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下发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价工作,是水资源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首先,完善个人成长的结构。罗比切克提出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包括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10]。除认知和行为成分外,笔者认为个人成长的结构还应包括动机和内容两种成分。有意的自我改变是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核心,成长几乎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9]。个体为什么要有意识地改变自我?为什么愿意付出代价去改变自我?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动机。因此,动机应是个人成长的首要成分。这种动机,可能是为了改变困境、改善生活,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理想、自我实现。正是一种强烈的动机才会驱使个体不断去接受成长过程的痛苦,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而个人成长的内容,可能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价值观的平衡等。深入探讨个人成长的结构及其测量是进一步开展个人成长研究的基础,后续可对个人成长的结构展开实证研究。
档案文化所反应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且档案文化更是对人类原始生活的记录,其能够在一定角度上真实的对人类发展过程进行反映。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档案文化极大地弥补了人类通过大脑对文化文明的储存缺点。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由于国家的动乱、岁月的洗礼以及民族矛盾的日益深化,其严重地对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影响。因此,档案文化就显现的尤为重要。并且,随着我国在1980年加入了国际档案理事会,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各国档案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建立大型的档案展览点以对档案文化进行相应的翻译和出版,大力支持档案文化进行全球性的发展。
其次,进一步探讨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孙灯勇等介绍了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人格因素,包括AB型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冒险行为。笔者认为影响个人成长有两个重要因素:生命意义和大五人格中的经验开放性。当个体生命意义感越强,越有强大的动力不断成长;同时,高经验开放性者会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其个人成长效能感越高,从而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后续可对其展开实证研究。
再次,采用更高级的研究方法。关于个人成长的研究方法,以往研究采用的主要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简单中介或调节模型来探讨,后续可考虑采用更高级的中介或调节模型更深入地探讨。例如,可考虑采用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个人成长对幸福体验的影响机制: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者可能采取更多积极压力应对策略(包括问题解决、积极评价、寻求社会支持等),对未来更怀有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因此幸福感更高。
第四,进一步完善个人成长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个人成长的干预研究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幸福,这是个人成长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实施个人成长的心理干预?除了迪伦登克等介绍的方法外,根据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还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的个人成长:(1)激发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动机;(2)协助来访者进行认知重构;(3)协助来访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要面临生理衰变、社会角色变更、人际交往环境变化等问题。如何促进老年人的个人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各种意外事故(如火灾、水灾、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不断发生,重大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年轻化,各种意外事故和重大疾病导致了各种人员死亡;另一方面离婚率在不断上升,这导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父母。许多单亲父母往往面临着经济困难、情感困惑及孩子教育等问题。如何促进单亲父母的个人成长,使其更好地走出生活的阴影、适应作为单亲父母的生活?这些都需要今后研究者重点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Ryff, C. 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7(6):1069-1081.
[2] Tedeschi, R. G. and L. G. Calhoun.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996, 9(3):455-471.
[3] Robitschek, C.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 30:183-198.
[4] Robitschek, C. and C.L.M. Keyes. Keyes’s model of mental health wit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parsimonious predictor[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9, 56(2):321-329.
[5] 涂阳军, 郭永玉.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114-122.
[6] 孙灯勇,等.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概念、测量及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9):1413-1422.
[7] Albert, S. Temporal comparison theory[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6):485-503.
[8] Wood, J. V. 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rning social comparisons of personal attribut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9, 106(2):231-248.
[9] Robitschek, C. Further validation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9, 31:197-210.
[10] Robitschek, et 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II[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2, 59(2):274-287.
[11] Anderson, W.P. and S.I. Lopez-Baez. Measuring growth with the Posttramatic Growth Inventory[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08, 40(4):215-227.
[12] Ryff, C. D. and C. L. M. Keyes.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4):719-727.
[13] Kimhi, S., et al. Postwar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long run: Determinants of war related stress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J].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2010, 46:10-19.
[14] 许淑莲,等. 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3):167-171.
[15] Porter, L. S., et al. Predicting negative mood state and personal growth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White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6, 31(3):195-204.
[16] Whittaker, A. E. and C. Robitschek. Multidimensional family functioning: Predicting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1, 48(4):420-427.
[17] Lee, D. S., et al. I-through-We: How supportive social relationships facilitate personal growth[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8, 44(1):37-48.
[18] Cadell, S. and C. Regeh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sttraumatic growth: A propo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3, 73(3):279-287.
[19] Mairean, C.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6, 53:14-21.
[20] Kang, X., et al. The benefts of indirect exposure to trauma: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in ambulance personnel in China[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8, 15(5):452-459.
[21] Taku, K.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men: Comparing levels of growth and perceptions of indicators of growth[J].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2013, 14(4):423-432.
[22] Shigemoto, Y. and S. Poyrazli. Factors related to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U.S.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J].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2013, 5(2):128-134.
[23] Chun, S. and Y. Lee. The role of leisure in the experience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for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0, 42(3):393-415.
[24] Harren, V. A. A model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for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79, 14:119-133.
[25] Robitschek, C. and S. W. Cook.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nd coping style on career exploration and vocational identit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8, 54:127-141.
[26] Ryff, C. D. and B. Singer. The role of purpose in life and personal growth in positive human health , in The Human Quest for Meaning :A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M]. P. T. P. Wong and P. S. Fry, Editor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1998:213-234.
[27] Weigold, I. K. and C. Robitschek. Agentic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Their relation to trait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11, 81(2):255-264.
[28] Oluyinka, O.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in a Nigerian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1, 41(3):310-327.
[29] Hardin, E.E., et al. Self-discrepancy and distress: The role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7, 54(1):86-92.
[30] Helson, R. and S. Srivastava. Three paths of adult development: Conservers, seekers, and achiev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6):995-1010.
[31] Bauer, J. J. and D. P. McAdams. Eudaimonic growth: Narrative growth goals predict increases in ego developm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3 years later[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 46(4):761-772.
[32] Tedeschi, R. G. and R. P. Kilmer. Assessing strengths, resilience, and growth to guide clinical interventi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5, 36(3):230-237.
[33] Lechner, S. C. and M. H. Antoni.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group-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ersons dealing with cancer: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 15(1):35-41.
[34] Dierendonck, D., B. Garssen, and A. Visser. Burnout prevention through personal grow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005, 12(1):62-77.
Individual Growth: Its Concept Analysi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unctions
CHEN Shi -min 1,YU Zu -wei 2,GAO Liang 3
(1.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2. School of Management,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091; 3.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 Concepts like personal growt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so 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by researchers with an aim to better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cope with stress and improve happiness. Individual growth refers to the positive self-change of an individual. Individual growth was measured by Ryff’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al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Questionnai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personal growth include demographic variables, family environment, social support, 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culture,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ndividual’s professional identity, mental health, happiness and so on. Promoting the personal growth of visitor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 growth,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rsonal growth, adopt more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ersonal growth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 personal growth; self change; mental health;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invention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4.011
[收稿日期] 2019-01-15
[基金项目]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12B046)
[作者简介] 陈世民,男,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余祖伟(通讯作者),男,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特殊人群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4;C9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597(2019)04-0083-09
[责任编辑 苏良亿]
标签:个人成长论文; 自我改变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幸福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