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物流研究的现况与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况论文,区域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已经被认为是区域投资环境状况的反映。[1]因此,大力发展区域物流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一、我国区域物流研究进展
区域物流属于宏观物流范畴,[2]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3]它侧重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各类开发区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品的运输与集散一体化的过程。提出区域物流范畴的目的是运用区域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从而有相应的动力机制为实现区域物流最优化而努力。[4]在科学借鉴西方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实践,理论界对区域物流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具体可以概括为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区域物流市场与管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研究。
(一)区域物流空间结构
物流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对区域经济有重要拉动作用,而区域要求对物流进行合理组织以激活区域活力,[5]但学术界关于物流经济的研究多从运输和物资流通及商业管理领域研究,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较少。韩增林、王成金(2001)较早分析了港口物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同年在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地理学研讨会上提出了物流地理学;[1]陈王景,杨开忠(200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策;[6]韩增林、王成金(2002)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布局特点。[7]在此基础上,刘承良等(2004)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基本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特点,[8]并对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9]王成金(2005)在分析国内外物流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5]有学者则对部分省区如江苏、[10]湖北、[11]安徽,[12][13]等区域物流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行政区交界地带存在明显的行政区分割现象与行政区边缘经济一体化的矛盾,交界地带区域物流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现象严重,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层次问题会越发突出,相关大量研究工作有待进一部展开。
(二)区域物流市场与管理
1.区域物流市场需求。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物流规划的依据,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业的重要前提。我国对区域物流需求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方法,如过秀成(2001)参考宏观经济预测和交通需求预测的有关方法,构造了多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相结合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模型,能同时把握社会经济条件和物流供应条件两方面因素;[14]在此基础上,刘秉镰(2004)进一步论证了以投入产出为基础的价值型的物流业需求的预算方法的可行;[15]相对于原先均采用物流需求历史数据本身进行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后锐(2005)则采用区域经济指标构建了MLP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模型,为区域物流需求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16]但仅仅用定量方法不能反映一些非数据因素对物流需求的影响,王晓原(2004)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物流需求集对分析聚类预测模型,并对山东各地区物流规模做适当预测。[17]此外。还有学者采用其他方法如灰关联方法、多种方法组合(回归、灰色及加权组合)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当然,无论用何种方法进行预测,区域物流量的分析指标要充分考虑物流需求与物流需求量、物流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区别与联系。[18]
2.区域物流运行模式。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有学者针对我国大部分县域物流发展中由于受投资规模、地理范围、信息化等程度的限制,第三方物流作用不明显,提出了一种适合本地特点的物流模式——物流联合体模式,[19]具有普遍意义。针对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模式问题,有学者根据现代物流服务的结构,以及粤、港、珠区域物流业特点,结合各自不同基础设施与物流能力提出珠三角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模式。[20]对于欠发达地区物流发展现状,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模式。[21]
3.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我国对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平台的构建和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上。首先在平台的体系构建上,董千里(2002)在分析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和政府各方对区域物流信息的需求及特点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思路和运作模式;[22]崔南方等(2004)则从公共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和功能出发,提出了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物流交易平台、货物跟踪平台和行业应用托管服务平台5个方面构成。[23]其次,在现有资源整合上,王建华、董千里(2006)以陕西省区域物流信息化为背景,探讨了对已经建立的不同层次物流信息平台如何集成于区域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以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24]
4.区域物流规划。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战略部署,[25]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业发展政策规划。从2001年开始,随着各地区物流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国物流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物流发展规划问题,区域物流规划文献明显呈上升趋势,但区域物流规划研究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框架。如有学者针对区域物流规划基础理论的不统一,对区域物流规划的基本目标、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内容、规划的结论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26][27][28]有学者对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认为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战略环境分析理论应是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理论依据;[29]有学者在对物流系统规划各方面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模型;还有学者对规划中应注意问题进行分析,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物流系统内容的层次性关系、区域物流主体、客体和载体间关系、区域物流与企业物流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经济区与行政区、物流结点与线路关系(韩美贵)。[30]在区域物流规划的实证研究上,如东南交通大学分别对江苏、安徽区域物流发展进行规划。
5.区域物流评价与优化。目前,国内对区域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物流绩效指标的选取和物流绩效体系的构架。如刘明菲等(2006)通过对国内外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探讨了区域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构建原则,建立了区域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31]李玉民(2004)提出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能够剔除多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及信息重叠的特点。利用新得到的综合主成分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评价指标,再对各地区的物流发展综合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32]
区域物流系统的综合优化涉及因素较多,对于这种大型优化问题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马谦杰(2000)结合我国的区域经济的物流实际,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包括最优产品组合、合理调运、仓库合理布局和库容确定等优化内容的物流系统优化模型;[33]吴坚(2004)将整合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模型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案例中进行研究。[34]
(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1.区域经济子系统视角。区域物流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刘文茹(2001)认为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有双重功能,即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从属功能表现为由多环节、多功能构成的物流系统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引导功能是指物流对区域经济结构、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引导和反馈;[35]海峰(2004)认为由于物流业是复合产业,使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经济会产生前向、后向和侧向效应,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支柱产业。[36]张文杰(2002)用经济学中区域经济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现代物流业则通过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7]近年来,有关区域物流系统运行机理定量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有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对物流系统变化的影响;[38]有的则采用弹性分析方法探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问题。
2.区域竞争力视角。现代物流与区域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关系。区域竞争力可以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三个方面。现代物流对区域基础竞争力贡献表现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助于区域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区域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和资本投资总量的增加、提高域外资源吸纳能力和域内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区域技术进步方面考虑,物流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要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物流对区域核心竞争力贡献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现代物流对区域主导竞争力贡献模式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增强区域的辐射和聚集功能,增强与其他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关系,从而提升区域的主导竞争力。而现代物流尤其在降低区域经济增长成本、教育投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累积增长模型的重要因素。[39]
3.区域物流能力视角。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有学者从区域的角度去考察物流能力,定性地说明了区域物流能力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则用定量方法分析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闫秀霞等(2006)从物流的主体、客体、载体三个维度论证了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概念模型,对地区差异条件下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40]
4.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分析在空间上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化。[41]
(四)区域物流发展政策研究
1.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的物流政策体系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降低物流的外部不经济,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扶持与促进物流事业的发展,加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微观物流效率。叶杰刚(2002)从物流产业视角出发提出发展物流业不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配套改革措施,而且还必须制定和推行相应经济政策,并联系我国当前物流专业化水平低、设备陈旧等问题提出了八点对策建议。[42]海峰等(2005)从物流产业政策的功能作用角度提出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大体框架为:支持性、引导性和发展性政策。[43]夏春玉(2004)针对目前物流政策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物流政策体系应遵循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效率和社会、环境相兼容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认为新物流政策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框架。[44]
2.物流政策的分析和评价。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其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如何,在具体物流管理实践中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这种事后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政策科学性的充分体现,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确定对现有政策的选择、调整、完善、推广、创新甚至放弃,有学者在分析了政府制定物流政策的五种动机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实际,建立了我国物流政策评估体系。有的针对目前物流运行各自为政的局面,认为我国物流分析和评价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需要在政策制定、实施方面加强与完善,并提出了今后制定物流分析和评价的相关建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进而分析和评价,最终实现物流业的整体推进。
二、我国区域物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基础薄弱、观念落后,加之传统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区域物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省际边界区域物流一体化研究
在传统经济体制束缚下,行政区域力量远远超过市场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力量,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理论界多从“行政区经济”视角对区域物流进行研究,而忽视了省际边界经济区域相关物流问题的研究,虽然有学者开始关注如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物流资源共享、省际边界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差异等问题,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减少差异,真正实现边界经济区的物流一体化等问题。由于理论研究的不深刻造成实践中表面上各方政府均形成合作的共识,私下却为发挥自身的区域影响力而暗自较劲,而且,不发达地区区域物流合作在没有相应理论和成功案例指导下更显得步履维艰。
(二)忽视区域物流规划体系的系统构建
现有的研究多从一般情况对区域物流规划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过于注重数学方法的运用,乐于构建数学模型,或者是泛泛分析,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地区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对落后地区的区域物流规划问题。理论认识上的界限模糊极容易导致实践上不同地区区域物流规划出现雷同现象,尤其是落后地区在缺乏相应理论指导情况下,往往不充分考虑自身实际,习惯于模仿发达地区模式,导致实践的失败已不罕见。另外,从2006年开始,中国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农业税,这给原有的区域物流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式下该如何认识农村物流在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物流规划中实现城乡物流有机结合,这些在现有的物流规划研究文献中都找不到答案。
(三)忽视区域物流增长机理的深化研究
由于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因此区域物流的增长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目前,我国对区域物流运行机理的研究多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一般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对于如何开发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运作模式,如何对区域物流的区域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如何把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市场有机结合,如何把潜在的物流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物流需求等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理论研究上的不深刻导致实践上投资商对物流信心不足,抑制了物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区域物流规模的扩张。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物流企业,由于政府的规划引导才刚刚起步,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加之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能力有限,致使物流需求增长乏力,物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
(四)忽视在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区域物流政策研究
目前,我国有关物流方面的政策很多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对市场经济原则体现不够,特别是缺乏对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背景的考虑,这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物流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而我国对物流政策研究多从宏观分析,专门从市场角度研究区域物流政策文献相对欠缺,由于理论上不能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就很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难以引导物流业健康发展。
三、对我国区域物流研究方向的设想
我国对区域物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省际边界区域物流一体化、相对落后地区物流规划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增长机理和区域物流政策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探讨。
(一)要重视省际边界区域物流一体化研究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背景下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长期行政区边界分割造成的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以期实现省际边界区物流资源高效、合理运营。这就需要在已经取得一定合作进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重视研究省际边界地区的物流市场差异、省际边界区物流空间结构特征与边界区域物流演化规律;而且由于边界区域合作存在根本制度性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的地方政府竞争秩序、协调的边界区域物流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个健康活泼的边界区域物流市场,寻求实现边界区域物流互赢的新的竞合模式,从而达到促进边界区域经济高效、有序、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区域物流规划体系建设研究
区域物流规划的目的是优化区域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经济的规模化、集群化、全球化。各地区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地区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参与区域物流规划实践,另一方面,相关专家、学者应深入研究落后地区物流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落后地区信息化,如何对落后地区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规划,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粗放式建设规划,研究在新形式下如何把农村物流有效融入到现有的区域规划体系中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这对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要重视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研究
区域物流活动要深入展开,首先必须清楚区域物流运行的增长机理。从宏观上要深入研究为什么要发展区域物流,区域物流有何优势,发展区域物流的动因是什么,在新形式下如何认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等;从微观上要进一步研究区域物流市场的运行机理,区域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如何提供高效优质的区域物流服务,如何拉动区域物流的有效需求等问题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深入研究区域物流增长机理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区域物流市场的需求,真正促进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协同运作。
(四)要重视区域物流政策深化研究
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区域性的物流市场已经或正在形成,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去把握不断变化的区域物流市场特点,认识市场规律,并制定相应政策来规范区域物流市场主体行为,引导区域物流业顺利、健康发展。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市场状况、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参差不齐,物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研究不同地区物流市场差异,制定不同的带有区域特征的物流市场政策。只有做好区域性的物流市场政策研究,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国性的物流政策,培育健康活泼的全国物流市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另外,由于区域物流系统本身处在不断变化中,区域物流政策研究也应随着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