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思考
王永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
[摘要] 随着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最近的几场高技术战争,显示了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巨大威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方式,对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求,科学地组织快速、适时、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雷达;信息化;电子装备保障
近年来,大量高新雷达装备陆续列装部队,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其结构日益复杂,功能更加强大,电子信息技术已大量渗透到各类武器装备中,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器装备的综合性能。因此,着眼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加上我军目前面临可能突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军事压力很大,但我军的装备保障仍存在着保障组织体系不完善、保障装备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装备保障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与美军等发达军事国家存在很大差距,难以适应可能发生的战争需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更难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进行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武器装备保障问题研究,对于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装备保障能力,保障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高新雷达装备目前的保障模式和现状
目前,我军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模式实行“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军民一体化”的原则。军队自身保障主要实行三级保障模式。即基地级、中继级和站级。简称大修、中修和小修。陆装的基地级维修通常由军修厂承担,部分由战区装备保障大队(原军区军械装备修理所)承担,中继级维修由战区装备保障大队承担,站级维修由旅修理所和保障旅承担。空军批量产品由指定大修厂承担,海军、火箭军借助空军军修厂平台进行大修。中小修依托军修厂、承制单位、修理所共同承担。由于高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大批新装备配备部队,受技术力量、维修平台等多种因素限制,部队自身维修保障能力短时间难以形成,只能依托承制单位维修保障。因此,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真正实现军民全方位、多层次、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将军民的综合实力凝为一体,将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 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顶层管理制度缺乏推动高新雷达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政令畅通、运行高效的统一管理体制。目前,从部队到地方还没建立起能够统筹军地发展的综合性决策机构,未能有效地把军地两大系统真正统一和有效衔接起来,导致等级修理保障、军修厂维修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涉及部队装备保障建设发展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当前亟需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顶层管理机构。
二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现行政策制度条件下,承制单位参与高新雷达装备保障面临多方面政策制度壁垒。雷达装备制造工艺复杂。涉及总舵雷达承制单位和配套厂家,由于设备生产单位参与高新雷达装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与装备保障需求、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军修厂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将保障任务转交承制单位,导致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军民融合难以深度开展。
近年来,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岗位练兵”热潮,煤炭行业也非常重视,各单位纷纷开展了多形式的“练兵”活动。但在岗位练兵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持赞成态度,有的人认为:为什么要搞这些活动?现在工作这么辛苦,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其实不然,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能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培训是岗位练兵活动内容之一,对员工按照各自岗位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学习培训,有理论的,有实践的,通过培训,对员工业务素质会有很大的提 高,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员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学习、探讨和改进,达到“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
固定资产购置前的考虑不充分,比如出于单一的科研目的购买的资产,在科研项目之余使用率不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购置前充分考虑其使用目的以及论证预期使用效率很有必要。比如购置单一使用的资产时,可以考虑其是否可以在临床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你不想杀人流血,人家却不同意和平被抢劫。好在鸟窝大师早已料到这一节,在他的大唐变文兼杂剧《万花记》里讲得明明白白:“人少势弱则围之,人多势众则逃之。”老黄一招手,十来个山贼由门外拥进来,杀气森森逼人,八个拿锤子的围着匠作行四杰,四个举锏的包抄了京衙卫的名捕,老黄自己抽出刀,稳稳朝赤手空拳的袁安走来。
3 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一是转变固有观念,打牢思想基础。要想做到高新雷达装备的军民融合式大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思想和理念,以适应其保障需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的重要性摒弃固有的军队自成体系以及封闭保障的传统思维,以创新思维实现对于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体系的探索。其次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逐步确立军民融合大保障观念,从根本上形成军民融合的大趋势。
三是运行机制不通畅。目前,军队、地方尚未建立统一归口的高新武器装备保障需求对接机制,保障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军、地不同程度存在多头管理、分散对接的问题。地方对高新雷达装备保障需求掌握不准确、军修厂修理线与承制单位修理线重复建设、保障资源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使得系统责任单位无法统一归口以及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
二是加强网络化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保障水平。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确保跟上高新雷达装备的发展步伐,实现真正的高新雷达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环境。建立共享机制,真正实现各方维修保障的“纸上协同”到“网上协同”的转变。
三是合理使用资源,优化保障模式。高新雷达产品型号众多,作用、批量、分布差异很大。首先要对雷达进行区分,可分为常规型、特殊型、小批量、大批量、高尖端型号等等。其次,雷达区分后,选择不同的保障模式,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确保高效的需求保障。对于大批量、常规型的雷达装备,采用阶段式保障:即产品交付用户后一定时期由承制单位保障,同时对部队承担维修任务的单位进行维修线生产调试、培训技术人员,确保达到一定时间后,部队形成维修能力,承制单位不再承担维修任务。对于小批量、高尖端的高新雷达装备采取订单式保障模式,即在签订合同时期明确承制单位承担维修保障任务,军队不再承担维修保障任务。如战术多功能、天波、预警机、气球载雷达等。一方面高尖端雷达技术要求高,能力形成周期长;另一方面小批量雷达装备维修保障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因此,对于此类装备由承制单位进行全寿命生命周期维修保障。
4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高新雷达装备必然会更加精细,对于我国的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也会有增无减。军民融合的体系建设在维护高新雷达装备保障工作中的应用,能够确保其有效运行,对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花良发,张朝伟,杨士英,等.雷达装备课士官教员队伍建设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03).
[中图分类号] E274.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03-0228-01
标签:雷达论文; 信息化论文; 电子装备保障论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