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情感的萌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萌芽论文,动物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大专院校用《心理学》教材中关于情绪与情感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简单外在的体验,诸如恐惧、忿怒、满意、愉快等,大致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类,人和动物共有;二是情感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复杂的内在的体验,诸如同情心、友谊感、责任感等,一般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类,情感只为人类所特有。
对于以上结论的第二点,本文不以为然。本文认为:既然人类本身是由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那么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便有割不断的联系,我们有理由推断:人类高级的社会性复杂情感也应该有其最初的包含情绪在内的原始形态,应该能在其原始祖先——高等动物身上找到它的雏形。否则,人的情感从它的起源上看便成为无本之木了。再者,人类既然能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动物为什么又不能呢?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大胆地说某些低于人类的高等动物有情感的话,至少,我们可以说动物有情感的萌芽。这正如科学已证实动物有思维的萌芽一样。
我国古代先哲曾说:“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未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1〕
由此可见“太古”时期的动物已聪慧伶俐,几千万年来,世事沧桑,人类不断发展,动物也在进化,作为动物心理过程之一的情感也应该有所演化。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指出:在高级动物方面,连人类也包括在内,有机体和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第一阶段是靠近大脑两半球的皮质下中枢及其复杂无条件反射(我们的术语)、本能、欲求、激情情绪(各种通用的术语)。这些反射是由为数相当少的无条件的,也就是从出生就开始发生作用的,外在的动因所引起的……应该想到,大脑两半球在建立和维持动力定型时的神经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情感!……总起来说,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在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主观的体验,这些主观的体验也是人脑的产物,不过情绪主要是和无条件反射联系着,而情感却主要是和条件反射联系着的……”〔2〕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研究与临床经验也表明,大脑皮层与皮下中枢和周围神经的协同活动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机制。
那么,动物的大脑进化程度是否为动物情感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呢?动物能形成条件反射吗?动物是否有社会性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动物心理的演化
“鸟类的大脑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视叶和小脑尤为发达。这与鸟类有敏锐的视觉和复杂的飞行活动密切相关,鸟类有比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哺乳动物已有高度发达高度分化的脑。灵长目中的类人猿科它们的脑无论在重量上,外形上和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人脑。猩猩脑重300~400克,黑猩猩脑重390~400克,它们的重量几乎相当于人脑的1/3、类人猿的大脑皮质有许多沟回、皮质细胞分层(6层——作者注)排列,投射区比较精确。有人研究表明,类人猿的脑和人脑在形态结构上有396个共同点,大脑的高度发达,是类人猿智能行为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3〕
高等脊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反映活动,能达到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的萌芽阶段。它们也有一定的语言潜能。达尔文还认为:“……狗、猫、马以及可能所有的高等兽类,甚至鸟类都会做生动的梦,它们在睡眠中的某些动作和所发出的某些声音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承认它们也多少有些想象的能力,不是完全没有。”〔4〕
从条件反射来看,我们知道,许多生理学及心理学实验都得益于动物。心理学家在研究条件反射时几乎都是用动物实验。巴浦洛夫的实验已证明:狗可以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三级条件反射。
从动物社会性来看,达尔文认为“许多种类的动物都有社会性,我们发现甚至不同种的动物也会生活在一起,例如,某几种美洲猴子;又如,不同一种的白鸦、穴鸟、欧椋鸟,都会合成一群,人对狗有强烈的喜爱,狗也更加以恩义报答人,所表现的都是同样的一种感情。每一个人一定都看到过,马、狗、绵羊等等在失群或与同伴分隔的情况下,是如何的苦恼,而至少在马与狗这两类动物,在与同伴重新会合的时候,又是如何地表示出它们强烈的相互的情谊……”〔5〕
又如,有一种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附近的森林里的绒毛猴是过群居生活,不容易单独饲养,如果被捕捉后,它会终日泪流满颊,忧郁而死。〔6〕可见绒毛猴对群体的眷恋之情深。
动物,尤其是鸟类以上的动物,他们的脑已高度发达,有些动物的大脑已接近人类;它们已能形成与情感过程密切联系的条件反射;它们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已高度发展,不但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有一定想象力,还有言语的潜能;并且有社会需要。那么,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动物是有可能产生类似于人类的某些情感的。因为动物情感萌芽所应有的生理心理基础它们已基本具备。
三、动物情感的萌芽
(一)美感
人类可以感受、欣赏、创造诸如健美的体型,悠扬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感受、欣赏直到创造这些外在的形式之美。
“有人宣称过,审美的观念是人所独具的。其实不然,各种蜂鸟的巢,各种凉棚鸟的闲游小径都用各种颜色的物品点缀得花花绿绿,颇为雅致,而这也说明它们这样做决不是徒然的,而是从观览之中可以得到一些快感……在声音方面,许多种雄鸟在恋爱季节里所倾倒出来的甜美的音调也肯定受到雌鸟的赞赏,这方面的例证甚多。如果雌鸟全无鉴赏的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的劳动与情绪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至于为甚么某些色彩会激发快感……因为我们的眼睛喜欢看对称的东西或若干图形的有规则的重复或反复。即使在最低等的野蛮人也懂得用这一类图案作装饰;而有些动物,作为雄性之美的一部分,这种图案也通过性选择而得到发展。对于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所取得的这类快感,无论我们能不能提出任何理由来加以说明,事实是摆着的,就是,人和许多低于人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的一些声音,都同样地有愉快的感受……人的审美观念……就其表现而论,这种美感也与其它动物一样,变化多端……根据大多数野蛮人所欣赏而我们看了可怕的装饰手段和听到了同样吓人的音乐来判断,有人可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发达还赶不上某些动物,例如鸟类……”〔7〕
鸟类“用极其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来魅惑雌鸟……有的雄鸟在进行求爱的时候,或则到地面上,或则在半空中,能作蹁跹的舞蹈,或耍些奇形怪状的把戏……看来鸟类最懂得审美的……它们的鉴赏能力和我们人的也很相似……”〔8〕
“对于鸟类,鸣声是用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的,有如痛苦,畏惧,愤怒,得意,或简单的心情愉快,看来有时候也用来激发别的鸟类或其它方面的恐怖。”〔9〕
“总之,雄鸟在过了求爱的季节之后还随时不断地歌唱,来自我消遣……”〔10〕
“鸟类的歌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艺术,通过练习,就会精进……”〔11〕
“孔雀的女祖先,世世代代以来一定是懂得欣赏这一点优越性的,因为通过对最美丽的雄孔雀的持续不断的拣选,她们业已不自觉地使雄孔雀成为现有的鸟类之中最光辉的魁首。”〔12〕
“……习惯是可以遗传的。”〔13〕
“在前面有一章里,我们曾经看到,高等动物的心理能力,和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起来,特别是和低等而半开化的人的各种族相比,在性质上没有分别,而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看来,在美的欣赏能力一方面它们似乎和四手类的动物相去也不太悬殊。正好象非洲的黑人那样把脸上的肉捉得高高的,成为若干条并行的脊梁,也就是,刻画出若干高出于脸的半面的长条瘢痕,而把我们所认为很丑陋的毁伤看作修容上的一大美事”——又好象黑人和世界许多地方的野蛮人那样满脸画上红的、蓝的、白的或黑的横条纹——非洲的大狒狒看来也就是这样地为了使自己更能赢得母狒狒的欢心而终于取得了他那副丘壑高深而彩色斑斓的嘴脸。野蛮人也喜爱在身体的下部涂上颜色,作为装饰,甚至比脸上涂得更为光怪陆离,这在我们看来也一定以为是异想天开,莫名其妙,但等到我们看见许多鸟种也特别喜欢在尾巴上做工夫,来打扮自己,以此喻彼,也就不以为奇了。”〔14〕
另外,据载日本北海道有一种猴子,平时总爱整天在海边挑选漂亮的鹅卵石并把它磨光积累起来,雄性还以此作为信物奉送给心上人。〔15〕
据以上例证,我们可以推断,动物是有美感的。
(二)道德感
“据我看来,如下的这样一个命题是大有可能而近乎事实的——就是,不论任何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包括亲慈子爱感情在内,而同时,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取得一种道德感也就是良心,人就是这样。因为第一,一些社会性的本能会使一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群体中或社会中感觉到舒服,而所谓乐群之感,会对同类感觉到一定分量的同情心,会进而为它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有些服务是具体而显然属于本能性质的,有的,象大多数高级的社会性动物所表示的那样,只是一种意愿,一种心理准备,想在某些一般的方面帮助同类中的感觉……〔16〕
“首先,我不妨提出这样一个前提,就是,我无意认为,任何确实有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它的一些理智才能会变得象人那样活跃,象人那样的高度发达,就可以取得同人完全一样的那种道德感。这和许多动物有些审美能力的情况可以相比,尽管它们所欣赏的事物大大的不一样,它们是懂得一些美不美的。同样的,它们有可能懂得一些甚么是对,甚么是不对,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行为也各有各的大小相同的趋向。”〔17〕
本文认为:动物的道德感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动物之间的友情——互相帮助
“在高等动物里,最普通的一种互助是通过大家的感觉知觉的联合为彼此提供对危险的警告……许多鸟类和某些哺乳类动物会放哨……”〔18〕
“社会性动物彼此之间也进行一些很小的服务活动……一队青灰猴在冲出一片有荆棘和长有芒刺的果实的树丛后,每一只猴都在大树枝上躺平下来,让另一只猴坐在旁边细心地检视它周身的皮毛,起出每一根芒刺,摘掉带有芒刺的果壳的碎片。”〔19〕
“社会性的动物也彼此之间进行一些更为重要的互助活动:例如,狼和其它猛兽会合伙出猎,在攻击所要吞噬的动物时,会互相帮忙。鹈鹕会合在一起捕鱼。树灵狒狒会扳开石头,来搜寻昆虫之类;而当它们遇到一个特大的石头时,彼此会通力合作,把石头搬开或翻转,只要石头旁边容得下多少只狒狒,就有多少只一起出力,也就由这多少只分享所搜获的东西。”〔20〕
“……母象间会互相照顾彼此的子女,特别是在洗浴之后,小象不愿意离开水,不管哪只大象最后离开水,它都会照顾好最后一只上岸的小象。象家庭成员间以母亲为中心的血缘关系具有传奇色彩。母象会三代同堂(公象却喜欢独处)。母象还会在另一只母亲生产时扮演接生婆的角色,它会帮助剥离胎盘,帮助新生小象站立。象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在短暂的分别之后,它们会用力挥舞着鼻子,吼叫着互致问候。”〔21〕
西双版纳有只在抗日战场上幸存下来的老战象,26年后,在它临终之际,它强烈要求主人给它披上“战袍”象鞍,然后绕寨三圈恋恋不舍地离开,带着一条跛腿走了整整一夜,回到它“战友”的安葬地,用尽余力,历经30多小时用象牙和鼻子挖出一个约3米深的大坑,然后安然地躺在战友的身旁。〔22〕这与人类的战士对于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何其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说动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2.责任感
“社会性动物也彼此进行保卫。北美洲的野牛遇有危险,公牛合成一个圈子,把母牛和牛犊赶进圈子中心,而自己在外围负起保卫的任务。……在阿比西尼亚,勃瑞姆碰上一大队狒狒正在越过一个山谷,前锋已经爬上对面的山坡,而后殿还在山谷,在谷里的受到了猎犬的袭击,在山坡上的老成一些的雄狒狒便立刻从石丛中赶下来,张开大嘴,吼声震耳,使猎犬吓得急剧地向后撤退。在猎人的激励下,猎犬再一次进攻,但这时候全队的狒狒已经登上高坡,谷里只留下一只大约六月大的小狒狒,正大声呼救,同时爬上一块大石的顶上,受到了猎犬的包围。在这当儿,山坡上最大的一只雄狒狒,一位真正的英雄,再一次赶下坡来,很镇定地跑到小狒狒身边,抚慰了一番,把它胜利地带走了——猎犬们惊得发了呆,没能进行攻击。到此,我情不自禁地要介绍这同一位自然专家目击的别一个场面;一只老鹰抓住了一只幼小的长尾猴,由于小猴缠住树枝不放,老鹰没能把它立刻带走,小猴大声呼救,猴队的其它成员闻声赶到,一时叫声大起,包围了老鹰拔下了它的大量的羽毛,老鹰情急只想逃命,再也顾不到所要捕食的小猴子……”〔23〕
据载,人类在入侵非洲某一森林中的猴群时,猴王挺身而出、英勇断后,并大步走向手持武器的人,眦牙裂嘴,最后英勇献身。
此外,我们也知道乌鸦也会反哺。
由此可见,某些动物也是有些责任感的。
3.良心(对人的忠诚与深情)
一只狗爱它的主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象一位古老的作家用一种古雅的语气所说的那样,“地球上爱你比爱它自己还笃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一条狗。有人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一条垂死而在痛苦挣扎中的狗还起而拥抱它的主人。另一个例子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一条躺在解剖桌上的狗,一面忍受着刀剪所给它的痛苦,一面却不时的舐着动手术的人的手……”〔24〕
这与一个因犯罪而被皇帝“赐死”的大臣跪下泪流满面地说“谢皇上保留全尸”的愚忠又有何区别呢?
“……动物还表现和一些社会性本能相联系的其它一些品质,而这些,在我们人,就配得上道德的这个形容词。而阿该西兹认为狗是具有象我们所谓的良心这样东西的,我同意他的这个看法。狗也具备一些自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由来看来并不完全是因惧怕惩罚。勃饶乌巴赫说,主人不在,它们也能自己克制,不偷东西吃。长期以来,狗一直被公认为是忠实与善于服从的典型动物。但大象对驱策它和饲养它的人也很忠诚,而在它的心目中,这人有可能是象群的首领。呼克尔博士告诉我们在印度所骑的一只大象的事,有一次这只象陷进了一个泥沼陷得很深很牢,到第二天才由人们用大绳子拖拔出来。凡遇到这种下陷的情况时,大象总要用长鼻子卷取周围可以移得着的任何东西,死的也好,活的也好,把它们垫塞在双脚下面,使自己免于更深地陷进泥淖;所以当时赶这只象的象奴非常害怕,怕它把胡克尔先生也卷去垫空,从而把他压个粉碎。不过,据有人地告诉胡克尔先生,象奴本人是不会遇上这种风险的,因为象奴对它有恩。一只分量极重的大动物,在危急存亡的时刻,竟然会有这种自我克制的力量,而有所不为,这不能不说是它的高贵忠诚的品质的一个值得令人惊奇的证据了。”〔25〕
《野生动物》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战时英里斯霍默·欧文从打狼的狼夹子里救了一只母狼和四只小狼。母狼带着狼崽和欧文到狼窝,那里有两眼放绿光的九匹成年狼,母狼与他们“问侯”后,欧文在狼窝里睡了一晚。四年战争结束后,欧文因故又来到先前与大灰狼分手的草地,他高叫一声,那大灰狼马上回叫一声,跑来向他摇尾巴表示致意。其中有一句写道:“我走到草地边,扭着头,看母狼和四只幼狼还站在我们分别的地方,目送着我,接着,母狼向空中发出一声长长的,依依不舍的嚎叫。”〔26〕
无独有偶,《读者》96年第10期第21页也记载了在前俄罗斯时期西伯利亚七匹狼怎样与人共同生活三年后,以死报恩帮助曾喂养他们的人逃出了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的故事。
由此看来动物不仅只对人忠诚与服从,它们还可以与人建立深厚的友情。
4.服从领导——守纪律
“凡是群居或集体而居的动物……在追随着一个领队的群体时,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服从领导的品质。阿比西尼亚的狒狒,当它们结队抢劫一个园子的时候,是静悄悄地追随着它们的领队的,而如果一只年轻而不识相的狒狒漏出一点声音来,旁边的狒狒就会给它一巴掌,好让它遵守寂静和服从的纪律。”〔27〕
此外如牛、羊、马等都有这种服从的品质。
5.同情心
“可以肯定的是,凡属有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而这在没有社会性的动物是没有的。至于同类中其它成员的痛苦和快乐实际上能表示同情到甚么地步,就大多数的例子来说,我们就不容易那么肯定了,就快乐这方面说,尤其是如此……要判断动物对同类中其它成员所受的痛苦究竟有没有任何感觉往往是困难的。当好几只牛围绕着而瞪着眼睛看一只垂死或已死的同类的时候,谁能说它们心理究竟想些什么,感觉着什么呢?”〔28〕
据书载,“……一头硕大的公牛迈着悠闲的方步来找水喝,刚走到队部(我国西部草原——作者注)西北侧因盖房取土挖的一个大坑旁,便用鼻子嗅起来,发出一声幽长而悲壮的哀鸣。接着跟在它后面的五头牛也一起叫了起来,声遏行云。原来是因国庆节前夕队部杀了两头牛,牛蹄、污血全扔在坑内,它们是在为死去的同伴哀悼,悲鸣声此起彼伏,久久不已。在周围吃草的牛也应声而来,一下子聚拢了88头,里三层、外三层,草原为之呜咽,真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过了半个多小时,大公牛终于掉转头来,围在外边的牛给它让开一条路,并在它的带领下,围着大坑逆时针方向转了三圈,我瞧见它们一个个泪涕双流,眼圈红肿,情感真挚,最后牛群排成一行,走出一里多路才慢慢散去,草原又恢复了宁静。”〔29〕
“许多种类的动物是肯定对彼此的苦难或危险表示同情的。即使鸟类也有这种情况。斯坦斯伯瑞上尉在犹他的一个咸水湖上发现一只老而完全失明的鹕,很肥胖,这说明、长期以来,他的同伴一定一直把他喂得很好。据勃莱思先生告诉我,他在印度看到乌鸦喂两三只瞎眼的同伴吃东西;而我自己也听说过一只公鸡的与此可以类比的情况。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行为划归为本能,说它们是本能的行为;但这一类的行为是很少很少的,既然少,要指望他们积累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本能,显然是一个问题。我自己看到过一只狗对一只猫所表示的同情;这公猫病了,躺在一只筐子里,狗每次走过筐子,一定要对它病中的老朋友用舌头舐上几下,而舐的行动,就狗来说,是表达情谊的最为可靠的标志。有一股动力使一只勇敢的狗,在它主人受到任何人攻击时候,肯定会跳起来向攻击的人进行反击,这股动力不可能有别的叫法,只能叫做同情心。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人装着打一个贵妇人,这妇人怀里有一只很胆小的小狗而这妇人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地挨打过,这是头一遭,小狗当然信以为真,就立刻从怀里跳了出来,但打过以后,它又立刻跳了回来,息心静气地舐它的女主人挨过打的脸庞,竭力试图安慰她,那场面看去真是缠绵悱恻,动人得很。勃瑞姆说到受人豢养的一只狒狒,因故要挨主人的惩罚,正在躲来躲去的时候,其它的几只狒狒都试图保护它。”〔30〕
此外,达尔文认为,高等动物还有羞耻感,妒忌心。它们还有仇必报。
以上种种例证,说明动物是有一定的道德感的。
(三)理智感
一些动物也有类似于人类的好奇与猜疑这类理智感。
“一切动物都会感觉惊奇而表示出来,而许多种动物也表现着对事物的好奇的心情。由于好奇,它们有时候会吃大亏,例如猎人为了把它们诱引出来,玩些把戏,它们爱看把戏,就上了当……勃瑞姆曾经就他所畜养的猴子所表现的对蛇的一种出乎本能的畏惧心情作过一段富有奇趣的纪录,说它们一面怕,而一面却又十分好奇,会十足的象人的行径那样,为了想把畏惧心情平息下来,几次三翻情不自禁地要把装着蛇的那只箱子盖揭开一条缝瞧瞧。”〔31〕
(四)爱情
爱情一直是人类永唱不败的主题歌,但爱情并不只为人类特有,本文既然论述的是关于动物的情感问题,所以也必然要探讨一下动物忠贞的爱情。
达尔文说:“雌鸟对某些个别的雄鸟有时候还会显著地表示一片赏识或厌恶的心情。”〔32〕
“在众多的水鸟中,黄鸭和斑头雁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数量极多,而且很富有人情味,黄鸭是一种形同家鸭,身着土黄羽毛的中型水鸟,它们严守一夫一妻制,且夫妻恩重如山。据说黄鸭夫妇中如果任何一只遭到不幸,另一只都会殉情而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所见到的黄鸭都是成双成对地过着小家庭式的生活,它们或比翼双飞,谈情说爱,或精心营垒生儿育女,总是那样和睦,那样亲热,确实未曾发现过单只独居,所以我们对此一直深信不疑。”〔33〕
天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生灵,一旦配成对,终身不分开。近代环志已证明了这种“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猴子趣谈》节目。讲的是在我国云南有一个猴岛,岛上一老猴王被击败后死于水中,它生前一“妃子”把它拖上岸,面对已腐烂的尸体悲痛万分,并时时守候在它“皇上”丈夫的尸体旁。其情真令人感慨万分。
这不能不说某些动物确有忠贞的爱情。
(五)母爱
母爱是人类认为世上最无私,最深厚真挚的情感,也是最伟大的情感之一,而动物的母爱则一直被看作一种本能。本文以为动物也有类似人类诚挚的母爱。
“惠感耳曾经问得很好,‘凡是读到过有关母爱的一些例子的人,无论它们所叙述的往往是各个民族国家的妇女也罢,或各种动物的雌性也罢,有谁能怀疑这种行为所根据的原理会因人兽之分而有所不同的呢?’我们看到,母爱的表现是无微不至的。例如仑格尔观察到一只美洲的母猴子细心关切地为她生下不久的小猴子赶走骚扰着它的蝇子;而德迂伏塞耳看到一只母长臂猿在水边替她的几只小猿一个一个地洗脸。小猿或小猴不幸而死,母猿或母猴因不胜哀伤而死的例子也时有所闻,而在勃瑞姆在北非洲所畜养的许多种猿猴里,有某几种简直老是这样以母殉子的。失去了父母的小猿猴总有别的猿猴抱养,其中有公的,也有母的,并且保护得很周到。有一只母狒狒胸怀特别宽大,她所抱养的小一辈不但有其它猴种的小猴子,并且还有偷来的小猫小狗。为了怕丢失,还不断把它们带来带去。”〔34〕
我们在书刊上也经常看到有关当外敌入侵时,动物母亲们如何以身殉职,保护自己的后代的描述。
如,1987年6月12日,在太原南郊加节村的树林内,一只灰椋鸟乘虎纹伯劳离巢未归,将虎纹伯劳的亲生“儿女”残害。随即被虎纹伯劳所发现,它便杀气腾腾地冲上阵来,与灰惊鸟展开了激烈的拼搏,嘴噬、翼打、啄击、脚蹬、爪抓、直致把灰椋鸟击败倒地。〔35〕
如果人类婴儿被杀害,他的父母不也会拼命吗?如果说人类母亲的拼命行为里包含有对敌人的仇恨与对亲子的厚爱。那么,难道说虎纹伯劳就仅仅只有对敌人的恨而不含有深切的母爱吗?可见这是说不通的。我们还常常说“虎毒不食子”与“舐犊之情”,这难道不是母爱?
所以,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本文认为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肯定已有情感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