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势#183;知音#183;选优#183;求精——文章编辑的基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音论文,规律论文,求精论文,编辑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的编辑活动表现为“选题组稿—一鉴审取舍—一加工编排—一读样推荐”的过程。综者在文章“生产—一流通—消费(再生产)”的三大流程中,充当着作者和读者的中介人,担负着文章生产与消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产品的检验者和加工者以及推销者等多重职责。编辑的劳动创造具有前导性、中介性、转化性等特点,但不论怎样繁杂和隐匿,我们都可以从宏观到微观找到文章编辑的自身规律,概言之,就是在选题和组稿中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在鉴审和加工中把关选优,精益求精。
一、审势律
凡经过编辑印发的文章,不管以单篇(文件)或文集(报纸、期刊、书籍)的形式出现,均由个体精神生产品(手稿)化为社会精神消费品(读物),当作大众传播媒介,进入社会文化传播网络。编者应以社会文化代表者的资格来设计选题,实现对文章生产和传播的社会控制。要完成这个神圣的编辑使命,必须审时度势,即通过多走、多听、多读、多写、多思,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再生产)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它是优化选题的的根基,是编辑创造的关键。审势的要义有三:
信息控制。根据形势需要确定选题的过程,实现是对社会信息传递的控制过程。编者对文章信息的控制不外乎三种手段:一是过滤,即排除虚假的负信息和重复的冗余信息,只收取真实的、新鲜的有用信息;二是调整,即将零散无序、不利传输的信息重新排序、组合;三是调节,即在注重接纳高熵值的文稿时,避免某种过量信息的泛滥。一句话,向读者提供准确、适用、完整、经济、及时的信息,是文章编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文化缔构。文章编辑活动是一项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基础工程。编者在文化胚胎、文化萌生、文化发育、文化效应和文化演讲的总系统中处于枢纽中介的位置,因而论证文稿选题时,不单着眼于文化的启蒙和积累,更要着眼于文化的规范和缔构,应总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全局,做好对精神生产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推动作者去创构或组构科学的新文化,并防止“反文化”现象发生。
舆论导向。在强化文章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决不可淡化文章的舆论宣传功能。编辑工作具有社会舆论导向的性质。文章作为信息媒介、文化载体或舆论工具均存在着正和负两种效应。编者应根据出版方针和报刊宗旨,决策正确的选题,引导作者制造健康的舆论,用以控制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强化时代的精神主潮,发挥文章舆论的正功能而预防产生负功能。
二、知音律
编者在文章流程中一身三任,既是文章的最早读者,又是文章的最后作者。他在作者和读者的双向流通中,进行着创造性的双向生产(创造新的作者、新的读者)和双重生产(生产新的文章、新的文人)。编辑的多重角色和多种职能要求编者比作者、读者站得更高,主动驾驭写作和阅读的新潮流,在实施选题,进行组稿、审稿、改稿时,不但成为文章的知音,而且成为作者和读者的知音。
鉴识文情。刘勰早就慨叹“知音难逢,文情难鉴”,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文心雕龙·知音》)编辑工作的直接对象是文稿,编者要凭借对文稿的“意会”达到与作者、读者的“神交”,必先克服“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的主观偏见,以精神产品验收者和批发者的双重身分,从表达和接受的双向视角全面地鉴识文情。这是编者识文和社会读者评文的交结点和区别点。
发现作者。编者是“以文交友”的,他视作者为“衣食父母”,组稿时寄予殷切期望,改稿时给以友善批评。在相互信任、彼此切蹉的过程中,一面推出优秀文稿,一面培养成名作者。其间,编者的“伯乐”之功,不可磨灭!他要为人作嫁,甘当人梯,依靠老将,扶植新秀,与众多的作者结成知己和诤友,把广大读者的愿望及时传送给他们,使有特色的优秀文稿源源不绝地寄到编辑部来。这是组织文章生产的行为轨范。
提高读者。对编者来说,做读者的知音,尤为重要,因为读者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对作者负责和对读者负责本是一致的,如果矛盾,则应把读者利益摆在第一位,为读者服务是根本的,长远的。编辑劳动成果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而读者需要层次多样,不断变化,编者既要倾听读者的呼声,向作者传送读者的意见,使写作切合读者的不同需求,不能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和迁就眼前功利,而应编发健康高尚的精品,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是指导文章消费的最高准则。
三、选优律
在文章编辑过程中,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是审稿。编者要对即将投入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作质量上的把关,他总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一定的编辑方针、编辑思想对文稿进行鉴别、评估、选择和优化;总要努力从精神生产的全局需要出发,从报刊出版社的特点出发,在政治上、科学性上、文字表达上衡量文章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以争取最优化的社会效果。因此,选优汰劣是文稿鉴审和取舍的根本法则。“三级审稿制度”的实质就在于坚持质量第一,力求把更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读者。
文稿优选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物,各有其特殊的遴选尺度,但是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抽出普遍的优选标准,概括地说就是三个字:真、善、美。所谓真,就是坚持文稿的科学性,最低限度没有常识性错误,较高要求是有所创新,看是否提出了新观点,提供了新材料,采用了新方法,转换了新角度。所谓善,就是讲究社会效益,坚持文稿的政治性,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这是审稿的最高标准。当然,在强调价值取向的主旋律时,也要注意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正当需要。所谓美,就是追求文稿表达的完美程度,看是否内容简练、结构严谨、语言规范、通达流畅、赏心悦目。
切实做到用真善美标准取舍文稿,需要编者的见识和胆识。作为文稿的“法官”要慎用裁决权,严防错判,造成良莠不分,重演郑人“买椟还株”的故事;要鼓励争鸣,避免容纳凝固性见解,切忌用自己的观点去限制作者;要杜绝私心杂念,敢于发表超凡脱俗、激浊扬清、标新立异的开拓创新之作,又敢于舍弃生吞活剥、夸夸其谈、故作高深、拾人牙慧的平庸伪劣之作。编辑家曾彦修说:“看稿子请注意以下八个‘有’字,这就是:一有材料;二有论证;三有见解;四有创新;五有探索;六有办法;七有分寸;八有风度。”(《编辑杂谈》第2集第10页)审稿能如此认真,就不愁练不出沙里淘金的眼力,就可望掌握好文稿的选拔权。
四、求精律
编辑加工是编辑审稿的继续和深入,是弥补拟用稿之不足,使之更加完善,变正品为精品的转化过程。如果说审稿是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对文稿进行评估、选择,最早参与阅读的创造,那么,加工是以补充作者的身分对文稿进行修改、润饰,最后参与写作的创造。审稿多是整体把握,旨在优胜劣汰;加工多是细部把握,旨在精益求精。叶圣陶诗云:“选题订审校雠三,唯审唯精为指南。”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自有其质的规定性,鉴审的本质在“选优”,加工的本质在“求精”。对编者来说,作者来稿只是半成品,还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一面要通过校正、压缩、摘取、组合等手段,发掘原稿蕴藏的潜力,使有价值的内容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一面要通过添加辅文,制作标题、编排稿件、设计版式等工作,增强样稿的可读性,使产品更富吸引力。因此,务必强化编辑的“重构”意识,练就琢璞成玉、锦上添花的改稿功夫。
加工求精的范围和内涵大致有三个层次:
结构力求精密。编辑加工,原则上加工不加料。要求保持原稿的基本观点和行文风格,只从作者身上提取他所固有的一切。所以,编者修改不同于作者修改,侧重在主题表达、逻辑结构方面。这种结构性加工包括删削芜杂的内容,解决事理之间或观点之间的冲突,澄清概念、范畴的内涵,调整次序等,好征得作者同意目的是增强科学性,便之更加精确和精密。
文字力求精练。这是编辑加工的重点所在,侧重解决语法修辞方面的问题。主要内容是纠正有歧义的句子、不通顺的词语、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标点符号;去掉冗长、简古、浮华、老套之类的八股味。这种文字性加工的原则是多就少改,一丝不苟,为的是保持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实行正确的文风导向。
版式力求精美。这是按照排校、印刷规格所作的技术性加工。主要是统一体例、格式,核查引文、辅文,批注字号、字体,处理版样、图表,要求精细无误,整洁美观。这些并非“雕虫小技”,而是要向读者“上帝”奉献高质量的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