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几种意识_政治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几种意识_政治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几种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工作者论文,意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课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一、强化“生命线”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由它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紧紧抓住“生命线”不放松,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就会出现勃勃生机,否则,就会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破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网络上的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统计,1983年以前,全球数据库总容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到2000年达到100亿条以上。无疑,大量的网上信息为人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干扰。在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中,既有大量健康、进步、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宣传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以及虚假信息等内容。后者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生命线”的理论,不断强化“生命线”意识,认真研究网络空间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握时代的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二、强化阵地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占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传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西方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旗号下,利用大众传媒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由于互联网是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媒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会谈及互联网时,则把意识形态渗透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她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美国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和扩张,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唱响主旋律。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上载有关重要著作和资料,收录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政策文献等,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二是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引导和激励。三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设置网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渲泄情感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行为的虚拟性,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沟通和化解。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发展和延伸,是利用网络这一现代科技对主渠道教育的补充,并不意味着削弱、放弃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把主渠道和新渠道、主阵地和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三、强化真理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网络高度自由而又缺乏有力监控的运行机制,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扩张提供了方便条件,使西方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驱直入,从而使网络空间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冲突更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在网上借“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等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并竭力鼓吹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企图通过政治观念的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真理,而且还必须坚持真理灌输的科学性原则,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靠真理的逻辑力量和客观内容来打动人、教育人和说服人。为此,高校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等。以上教育内容不仅要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要向网络空间渗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各种网上信息的选择、辨别和分析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在网上能自觉选择吸收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增强对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强化民主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在网络媒体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地位要发生变化。在网络面前,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不及受教育者的现状,从而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树立民主化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摆在与教师自由交流、互动的同一个平台上,注意用启发式、参与互动式、讨论式、对话式的工作方式,以平等、诚恳的姿态与学生展开讨论,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五、强化情感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网络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会使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容易使人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以及网络不道德行为,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因而容易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呼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生活,并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以情感沟通促进思想交流,以科学理性驾驭情感流动,融情于理,理中带情,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六、强化创新意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一是观念上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有没有开拓性,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引起了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观念的更新。

二是内容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健康的内容教育人,并在网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网络传播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在网络教育中积极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坚决防止伪科学的蔓延。

三是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十分重要。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严控向疏导转变,通过举行讲座、网上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懂得怎样从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错误言论,以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上错误观点的免疫力;由单向的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转变,既要借助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要借助网络,以校园新闻网、电子邮件等信息传播手段,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标签:;  ;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几种意识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