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索道论文,世界遗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遗产是指历史上世代传承的最珍贵的财富和作品,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的杰作,如黄龙九寨沟;文化遗产是指祖先的杰作,如故宫;自然与文化遗产,是指大自然与祖先共同创造的作品,如泰山。
遗产不仅要有突出普遍的科学、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必须保存“原作”的真实和完整性。具有世界级价值的为世界遗产,具有国家级价值的为国家遗产,俗称国宝。
世界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遗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任何一项珍贵遗产的毁坏和消失,都将导致世界范围内遗产的减少与匮乏,不利于人类的发展。
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关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国际力量共同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90年代提出的保护遗产“原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是保护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核心。
世界遗产组织指出“军事的、民事的冲突,大众旅游的增长以及失控的开发依然对我们共同的遗产构成威胁”,“成员国承担了保证保护他们版图内遗产的义务”,还“要保护国家遗产”。
我国于1985年签约,至今已有23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涉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有10处。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相当于现代世界上的国家公园,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1982年,我国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即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开创名山风景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但同时,在商品经济冲击下,风景区遭到有史以来的最大破坏,滥建索道就是其中一例。
客运索道是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和游乐设施,世界上的索道绝大部分建在滑雪场、山野游乐场、山区、矿区城镇等,极少建在国家公园。由于索道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性,故各国都严格控制,有的国家法定不准在国家公园中建索道。
我国却相反,出于部门、公司的局部经济利益,首先在世界遗产地滥建索道,如泰山3条、黄山3条、峨眉山两条,以及公路四通八达的庐山、汽车到长城脚下的八达岭也唯利而上。
本文所讲索道之威胁是针对价值极高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而论,离开遗产的价值、性质、功能与特点,那就不在此论了。十几年来,经笔者的观察体验和对比国外国家公园的法规,深感索道对遗产的严重危害。主要有:
1.破坏地形 如泰山索道光月观一站就炸掉月观峰峰面1/3,连同其倒石堆,破坏1.9万平方米,远在10~20公里外都清晰看到破败景观,更何况近处,造成泰山有史以来最严重破坏!破坏了岱顶地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破坏植被与生态 沿索道线的地面,要砍伐宽20米左右的森林植被带,要占大片土地做站场,为此还要有公路接通下站,毁掉大批树木,尤其是原生植被将无法恢复。
3.破坏景观的自然美 修索道不仅破坏地形、植被等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而且由于架空索道强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不协调性,成为山水审美中的刺眼物和视觉污染物。城里的电缆线都埋入地下,更何况天生丽质的美景都被铁索捆绑,破坏美感,而且给人以反感。
4.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 遗产地要求控制游人量,不修索道自然减少那些对山水兴趣不大、没有动力登山的人。而缆车主为多获利则千方百计招徕游客。这就导致容量有限的山顶人满为患,进而诱使商家开店设铺,造成更可怕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环境严重恶化。山顶成了污染源,危及全山,根本改变了遗产原作面貌,改变了遗产的性质。
5.误导游人,贬低名山 游览名山风景的主要目的是求美、求知、求真,健康身心。这是对遗产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正如古人所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今天还应该读地球发展史,这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代世界提倡的徒步旅游。据统计,法国每年就有3100万人次在进行远距离徒步旅行,而我们却在风景区内大搞快速交通,反其道而行之。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好比世界级和国家级最高学府,游览遗产地的最大参与就是徒步揽胜,深入“学府”,求美、求知、求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遗产的价值。修索道已损害了遗产的价值,缆车拉到山顶,误导游人。如以泰山石刻为例,连续两千多年的一千多处石刻,从山下的“登山必自”、“渐入佳境”、“民族柱石”……到岱顶的“登峰造极”,其中2/3以上分布在南天门以下,岱顶不到1/3,而这1/3有不少被“天上的城市”建筑所阻隔。游泰山,不引导游人从登山中体验民族精神文化之伟大,历史文化之辉煌,科学内容之丰富,而是为了牟利,下火车、上汽车、乘缆车,到岱顶闹市“吃喝玩乐一番,”“欢迎您乘缆车”下山。游客评说:“索道上,索道下,索然无味”,这种评说岂非贬低了这座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的传承数千年的神州名山吗?至于天生丽质、通体皆美的黄山(山顶97个景点,顶下119个景点),被3条铁索捆绑其体,严重损害了山水审美的心情!过去满眼自然风光,现在却难防铁索刺眼。
6.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不符合“旅要快,游再慢,留住人,多消费”的原则 他们不去投资改善对外交通建设,完善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却在风景区的核心区,以破坏遗产为代价,大搞快速交通以牟利。原来游泰山要两天到3天,现在变成一天至半天,结果索道公司得了利,整个地区失大利。
7.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 世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战略的宗旨是保存和保护遗产原作的真实性和完善性,世代传承,永续利用。作为全人类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活动场所,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理想胜地。而以牟利为目的的索道等经济开发工程,都是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性质及精神文化功能相矛盾的,混淆了性质,必然导致破坏后果。
有鉴于上述弊端,故世界各国在国家公园中是严格控制修索道的,有的国家是法定不准在国家公园中建索道,至于世界遗产地就更罕见了。唯有中国首先在遗产地滥建索道,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来考察时,有些带路的主人故意避开索道,绕道而行,有的先把索道拆卸下来,等列入名录以后再装上。这不是明知故犯,有伤国家文明形象吗?
修索道明明是毁景图利,却要强词夺理,编造“理由”,强行而上。例如:泰山在建第一条索道前,遭到著名专家的一致反对。但是索道照样建了,而且从泰山的“前额”开刀,挂在“鼻梁上”,造成泰山有史以来最大破坏。当他们又要修第二、第三条索道时,建设部派专家小组调查,结论是没有必要,不同意建。一位副市长说:“我们已决定了,一定要修,你们可以保留自己观点”。后来专家向中央首长反映,首长批示,尊重专家意见,不要修了。结果他们照样修了。他们的理由是,建索道“一是治虫,二是灭火,三是发展经济”,“还为后人留下文物”。
黄山建索道的理由是“改变‘山上游,山上住’为‘山上游,山下住’。白天上山游览晚上下山过夜。最好办法就是架索道3条,山上不仅可以不再增加服务设施……临时性建筑可拆除,山上连年搞基建的局面就能彻底制止”。现在3条索道都已建成了,山上不仅没有减少床位,临时性建筑改建为永久性建筑,还增加了不少星级宾馆和大酒店、职工宿舍、各种商店,北海快成山城了。景观破坏,视觉污染加重。在当年索道讨论会上,与会的一位旅游局的处长说“缆车白天运人,晚上运货。现在农民运货上山,汗流夹背,反对修索道,还有阶级感情问题”。会后,我向民工调查,他们说:“这是我挣钱过日子的饭碗,什么阶级感情”。事实上,客运缆车,从来也没有运过货。他不仅编造“理由”,还用政治帽子扣人。
八达岭长城,汽车开到城门洞下,也要修索道,世界遗产专家说:“八达岭长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修载人缆车”,而决策者说“孕妇上不去,残疾人上不去”,于是也修了。
“老同志上不去”,“工作忙”,也是理由。我们调查游人登山游览情况表明,一天步行上下泰山的有6岁的女孩子,有65岁的肺病患者,有80多岁的香客。我还在十八盘遇到一位四肢残疾、不能直立行走的同志在攀登泰山。我说“同志,你该坐缆车”。他说“我要练练志气”。的确,在历史上,泰山象征中华民族精神柱石,有不少志士仁人是“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的。黄山虽然比泰山高(海拔1864米),从人口到山顶,相对高度亦只有1200米左右。只要有审美需求和动力,都可上去。当年75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不是兴致勃勃徒步上下游览黄山吗?试问,还有多少老同志比邓小平同志年龄更大,工作更忙,非坐缆车上山不可呢?
事实上坐缆车上山的98%是中青年人,只要他们有观赏要求和动力都可上去,游山何必人人拉到顶呢?以牟利为目的,破坏景观为代价,去迎合尚无求知求美者“到顶”的需要,是不符合世界遗产保护利用要求的。
比较国外来看,美国国家公园不准建索道,由于自然景观保护得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有5座海拔2000米以上,年游人量都在200万人次以上。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比泰山(1545米)高两倍多,公路修到海拔2000多米,以上不准建索道,也不修建像泰山那样台阶式的登道,只是樵夫道式的步行道,年游人量200多万人次,食物照样是背上去的,在登山年龄记录中,最大的一位是90岁的妇女。他们没有钱修索道吗?他们没有老人吗?
总之,在国家风景区内,滥建索道,搞什么人造景观、娱乐城、鬼文化等等,一切决定于决策者,决策者要建,他们的“理由”都可成立,上至中央首长的批示,下至专家科学论证,都可置之不理。至于《公约》、《法规》、规划根本没有考虑过。这说明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首先是对遗产的价值、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应有正确的认识。自然遗产是具有世界级或国家级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瑰宝,是满足人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探索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区内主要以精神文化功能为主,区外以经济功能为主,其性质属于世代传承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区内精神文化活动,带动区外旅游经济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巨大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当前在遗产地核心区以索道为代表的商业性、破坏性的错位开发,已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不赶快抢救,后果十分严重。这既违背了中国名山保护利用传统,更不符合现代关于遗产保护利用科学。古代名山从经济活动的山岳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专作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包括祭祀、朝山、宗教、游览、审美、隐读、山水文化创作体验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等等。为了保护天生丽质的名山及其精神文化功能,皇帝下诏“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地区性“十景”、“八景”的保护,是“守土者”(地方官)的职责;文人把名山作为审美对象、创作体验和读书讲学的胜境,是发掘、保护和利用山水美的主导力量;佛道信徒把名山作为“佛国仙山”加以保护利用;百姓则以风水意识来保护,这就形成社会性的名山风景保护系统,名山建设总体上要求“点缀得宜,不掩其胜”。具体建设时坚持“山体本身分毫不能修动”、“树挡道者不伐”的原则。这才使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历史上除了战争和王朝衰败外,保护名山及其精神文化功能始终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这才为我们留下大批自然文化遗产——国宝和人类瑰宝。把名山风景区作为商业性开发区,是中国山水文明史上的历史大倒退,更不符合现代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保护利用的科学原理。自1872年美国诞生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来,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个国家公园,其总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国家公园的保护利用已形成科学体系,其宗旨正如加拿大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资源均归加拿大政府所有”,“不允许在一个国家公园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商业性的勘探、开采或开发”,“商业性服务和设施,如旅馆、商店和服务站以及公园管理楼等凡有可能均应位于国家公园的邻近地区”。总之,在国家公园内是禁止和限制经济开发的,保护其自然状态,发挥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功能,世代传承。其实质与我国传统国家名山相似,不过我国的遗产保护利用历史要比他们悠久得多,这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解放以来,由于对自然文化遗产缺乏科学认识,所以决策者只能用一般政策来套。在五、六十年代,把一般名山作为生产木材的林场进行开发,少数名山保留局部的休疗养地。文革时期,名山寺庙成为破四旧对象,毁了不少佛像。摩崖石刻多为政治口号,1974年我游黄山,登山道上看到的石刻是:“无产阶级专政万岁”、“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的……”,直到迎客松旁石上刻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名山风景区又用市场经济政策来套,把风景区、世界遗产地作为开发旅游经济的闹市商场,把风景资源当商品,把服务设施和门票捆绑上市,把自然文化遗产核心地改造成山上城市,严重破坏遗产的真实性和完善性。遗产的品位严重下降,有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单》,直至从《名录》上取消的危险,这将有损国家的形象,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
索道及其他商业性的游乐设施的出路,应选择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以外适当地区,开发一些大众化的野外游乐区,以满足青年人对机械游乐设施的兴趣,是完全必要的,还有许多山区城镇交通也需索道。索道是有前途的,但切勿建错地方,破坏国宝。
为使遗产传之千秋万代,非下决心抢救不可,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决策者,应当肩负起复兴山水文明的责任,使风景区成为欣赏自然美的王国,研究生态科学的实验室,学习地球科学的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保护好,永续利用。否则上对不起大自然和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和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