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投资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01)02-0037-05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界定
国家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衔协调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国家经济命脉是否被外资所控制,即外资进入关键产业的深度和广度是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随着全球经济互相依赖的格局日益形成,生产的社会化超越了国界,许多人认为已不存在民族经济或民族产业。其实不然,全球化的实质是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是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的最高形式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经济并未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
二是国内市场结构状况。这是影响一国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指外国企业占有特定市场份额的大小。通过对国内市场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度量一个国家某一特定行业内本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并进一步度量一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
三是产业结构安全。从经济长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等整体角度而言,国民经济应保持整体结构的合理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并不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应当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建立处于更有利地位的产业结构,可以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不依赖于外国产业转移而自身可以不断升级并且可以抵御外部经济冲击。
二、投资自由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投资(指直接投资FDI,下同)自由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大大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从世界各国的投资政策来看,也都向自由化发展。1997年有76个国家对151项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规进行了调整,其中89%是为直接投资创造有利环境,特别是在电信传播和能源领域采取了更多的新的自由化措施,包括简化审批程序、发展投资与贸易区等。在投资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一直是接受国际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利用外资(FDI)最直接的作用是弥补了我国的资金不足
在传统跨国投资理论中,“两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必要性的论述较为重要,即引进外资能够弥补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对我国这样处于现代经济增长起步阶段、国内储蓄和投资能力较低的低收入国家来说,利用外资便成为弥补国内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据统计,1979~1997年我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0万个,协议外资额51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2200亿美元。目前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达到14%左右。1994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
2.带动了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外开放后,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和进口,以及加强与外国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多方面合作,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方法,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意义重大,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其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形成一种竞争压力,促进其进行机制转换。此外,实行对外开放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扩大,我国既从国外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也把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情况介绍给了世界,促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换和互补,使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处于紧密的相互作用之中。
3.外资(FDI)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取封闭型、高度内向化的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结果使重工业盲目发展,轻工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失衡。改革正是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入手的。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看,我国改革正逢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之时,发达国家的产业由资金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升级,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则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由于我国拥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廉,再加上广阔的市场,所以对外商投资有强大的吸引力。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了大批先进设备和技术项目,其中一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促进了加工工业的改组和提高,使大批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升级换代。
三、投资自由化也使我国产业安全面临挑战(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本文只研究中国大陆的产业安全问题,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外资(FDI)大规模进入,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冲击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国内经济体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的实质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资本面对外国资本在工业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过程。外资的威胁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如1992年2月18日欧共体就美国设立投资壁垒问题曾发表声明指责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外国对美的直接投资,因为依照1988年通过的贸易法案中的5021条款制定的限制性措施,凡是“被认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企业购并活动要受到专门委员会的审查”。这实际表明外资的进入会对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我国民族工业来说,主要是受外资的压制效应的影响,即外资凭借其技术、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和新建企业,挤压我国民族企业,挤占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动态比较优势而成长乏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行业性控制。外资掌握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支配权,形成对这些行业的垄断。目前我国的轻工、机电、化工等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外资控制的局面。尤其是电子产业更甚,如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几乎是外资企业一统天下,该行业主要的生产厂家有8家,其中7家为合资企业,1家为独资企业。其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投资约5000万元独资生产手机,1995年产量为50万部,约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而国内企业或合资企业生产的摩托罗拉BP机,已占国内市场的70%。此外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公司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这导致国产移动通讯设备几乎完全退出市场竞争,空前繁荣的国内市场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争夺的战场。跨国公司高高筑起的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引致的成本壁垒,使我国民族工业无法在这些行业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二,技术控制。首先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外资往往是有条件、分步骤地进行,而且引进的技术大多并不先进,有时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术,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却严加封锁。即使是引进了相对先进的技术,也由于我国缺乏较成熟的吸收和再创新机制,不能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体系使技术内生化。其次,外资与我国企业合资后,利用“技术缺口”大多采取取消原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作法,而由外资提供技术,这使我国原本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逐渐形成了对外国技术依赖,大大削弱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从外商的角度看,他们不可能通过提高合资中方的自主技术能力来培植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们的选择肯定是保持技术优势,使中方处于技术依赖状态,以维持自己长久而有效的控制。
第三,市场控制。由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国外产品相差悬殊,又缺乏保护措施,致使国内相应产品市场全部被外国产品所占有或外国品牌占主导地位。有关外来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是:计算机75%,轿车70%,摄录机99%,机床63%,化妆品75%,传真机98%,移动电话80%。(注:张志宏.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深入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1998,(3).)外资抢占我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品牌控制,据调查,与外商合资的大多数企业均采用外国的商标,外商通过收购或变相削弱中方商标的行为来逐步控制中国市场。具体作法是:在合资时要求中方将商标转让给合资企业,然后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标有外国商标的产品,待外方商标知名度提高后,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使我国遭受的损失难以估计。
2.外资进入客观上使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中西部的产业竞争力下降
这主要是与我国的开放格局有关,因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次推进的,首先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特区,然后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后是向内地延伸。所以外资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上海及京、津地区,据统计1993年以前,在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1993年这一比重下降为87.4%,以后几年大致保持在这个水平;1996年这一比重为88.3%。(注:王洛林,江小涓.中国的外资引进与经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7,(5).)这种投资格局导致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中西部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受到阻碍。根据有些专家的研究,1991年以后,中国最富裕地区和最贫穷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不仅绝对扩大,相对差距也扩大。而且,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不平衡状况也在加剧,产品单向地由东南沿海地区流向内地,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支撑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主要依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外向化循环中拉动,外贸、外资大幅度增长的受益者主要是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对陷入更加困难的低水平自我循环陷阱,资金的瓶颈制约加剧,加上技术人才的外流,使中西部地区失去了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要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就目前而言,外资投向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外资大都集中于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这些产业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但是从我国自身的产业结构发展看,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即加工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结构性供给过剩,这也是近两年来我国发生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外资流向不合理可能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4.在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这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方面。由于外资一般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其发展战略,并不以东道国的利益为重,所以其活动往往会与我国一些产业政策的主旨相悖,而且由于外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我国在控制其活动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不仅如此,投资自由化还可能使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增加,从而陷入蒙代尔三角的困境,即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若采用固定汇率制,则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反之,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则必须牺牲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四、维护产业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1.适度保护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具体的标准有:企业的股权比例、经营管理权由谁控制、增值率、是否使用民族品牌等。我们利用外资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而不是让它取代民族工业。正如本文前面所谈到的,目前我国一些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不仅会造成资源闲置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而且导致民族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所以在目前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发展还不很强大的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实行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排斥外资或停止对外开放,相反,应通过扩大开放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要真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工业就应掌握一定的“度”,具体措施包括: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使“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发挥实效;在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强化市场准入的限制,避免国家经济命脉为外资控制;保护民族品牌;完善与外资合作的企业制度形式等。
2.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改善我国的产业组织状况
主要是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促使我国工业结构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为主转变,及时组建与我国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企业有两种成长方式,一是自我积累的内部发展,二是借助购并的外部扩张,而后者已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方式。目前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企业发展不可能再按短缺经济时代的模式一味地进行增量投入,因而必须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与实力强大的外资控股企业抗衡,打破外资可能形成的垄断局面,并借此培育我国第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也可通过购并实现“弱弱联合”。在有相当发展前景的行业,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购并方式联合发展成为大企业,降低行业竞争成本,减少倒闭企业数量,降低失业率。
3.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
首先,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鼓励计算机、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这些领域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BOT等方式与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而且可以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以吸引外资进入我国中西部地区。
4.实行灵活的引资措施
首先,利用外资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导引下可以多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多数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或具有独特的专门技术,他们资金较少、规模不大,一般愿意与中方合资,这便于我们学习其先进经验和技术,而且这些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方式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造。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适合引进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其次,要扩大引资范围。过去中国大陆引进的外资多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其中尤以港、台为多,今后还应重点加大吸收北美、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5.推行国民待遇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的特征是实施对外资的“优惠待遇”,即“超国民待遇”,这对于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大量流入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政策取向也带来许多的负面效应,如出现假投资、引资质量下降、地区差距扩大、法律适用的混乱等,而且使内、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为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上通行的政策,实质是对等的原则,指接受外国投资的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不应低于它给予本国国民的待遇,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外资企业设立后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享有的各种待遇;投资者权利的保障;投资者享有的民事权力。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为外商创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提高引资的质量,也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使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平等竞争。
6.培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限制,消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及地区之间能自由流动。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加快技术的“溢出效应”的发挥,使引进技术能充分得到应用和扩散,推动企业技术的普遍进步和升级。
收稿日期:20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