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探讨论文_杜冰

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探讨论文_杜冰

杜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麻醉科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自然分娩62例,经单盲随机法分组。对照组31例,不给予镇痛;余31例入组实验组,给予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分娩配合度评分高,产痛程度轻,第一产程和总产程较短,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组间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新生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硬膜外阻滞镇痛麻醉对提高产妇分娩配合度、减轻产痛有积极意义,产程明显缩短,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娩;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107-02

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为分娩常用镇痛方法,主要是指在产妇腰部硬膜外腔处置药管,持续或间断注入药物,通过药物作用阻断其感觉神经,且对运动神经及宫缩无影响,产妇可保持清醒意识,配合分娩[1]。分娩镇痛可大大减轻产妇疼痛,甚至使疼痛消失,确保分娩顺利,结局良好。现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自然分娩62例,总结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实施方法与效果,以下为回顾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自然分娩62例,经单盲随机法分组。对照组31例,不给予镇痛,均龄(27.63±3.28)岁,最大者年龄为37岁,最小者为20岁,初产妇有22例,9例经产妇,孕周均为(39.3±1.5)周,范围是37~41周。余31例入组实验组,给予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均龄(27.68±3.23)岁,最大者年龄为36岁,最小者为21岁,初产妇有21例,10例经产妇,孕周均为(39.4±1.6)周,范围是37~42周。入组条件:①羊水量及胎位均正常;②符合自然分娩条件;③无外科并发症。排除条件:①合并肾脏疾病、心脏病、重度子痫、肝病者;②麻醉药物过敏史;③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组间资料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产妇宫口开大至2cm时,给予L2-3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后,取腰穿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后将配好的腰麻液(0.75%布比卡因0.3ml+芬太尼0.3ml+0.9%NS1.4ml)共计2ml注入蛛网膜下腔,头端置管约3~4cm,协助产妇摆放平卧位,调整麻醉平面并稳定在T10-S。随后经硬膜外导管连接配好的镇痛装置(0.894%罗哌卡因10ml+芬太尼0.2mg+0.9%NS稀释至100ml),持续镇痛。待产妇出产房后停药。

评估两组分娩配合度及产痛程度,记录产程时间,组间比较。评估两组出生1min Apgar评分,并比较。

1.3 效果标准

1.3.1产痛程度 分重度、中度、轻度和无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重度:产妇疼痛较剧烈,无法忍受,长海痛尺显示为8~10分;中度:产妇疼痛较明显,无法忍受,长海痛尺显示为5~7分;轻度:产妇疼痛轻微,可忍受,长海痛尺显示为3~4分;无痛:产妇无明显疼痛,长海痛尺显示为3分以下。

1.3.2配合度 分值越高,表示配合度越好,其中10分表示产妇能自我控制行为及情绪,良好配合;0分表示产妇经常出现行为及情绪失控,配合差。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娩配合度

对照组分娩配合度(2.31±0.67)分,实验组分娩配合度(5.68±1.22)分。实验组分娩配合度评分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

2.2 产痛程度

对照组轻度7例,占比22.58%;14例中度,占比45.16%;重度10例,占比32.26%。实验组7例无痛,占比22.58%;轻度18例,占比58.06%;4例中度,占比12.90%;2例重度,占比6.45%。实验组的产痛程度轻,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

2.3 产程时间

对照组第一产程(536.23±165.58)min,第二产程(48.02±11.51)min,第三产程(5.76±2.03)min。实验组第一产程(375.56±123.56)min,第二产程(49.54±11.23)min,第三产程(5.33±2.11)min。实验组第一产程较短,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组间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产程(7.22±1.17)h,对照组总产程(9.65±2.32)h,实验组较短,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

2.4 新生儿评分

对照组4~7分4例,8~10分27例。实验组4~7分3例,8~10分28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显示,分娩产痛属于正常现象,多由宫颈扩张和宫缩导致,一般可耐受;产妇在分娩时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出现焦虑、紧张、害怕、恐惧等,对疼痛较敏感,长时间过度疼痛对胎儿及产妇均有较大影响[2];一方面,可引起内分泌反应,增加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子宫胎盘血流量,造成胎儿缺氧;另一方面,产妇过于恐惧和紧张,引起换气过度,易发生呼吸性碱中毒,降低血红蛋白的释氧量,对胎盘供氧有一定影响;此外,副交感神经反射易造成产妇呕吐、出汗和恶心等,引起酸中毒、脱水或胎儿酸中毒[3]。现阶段,更多产妇要求镇痛分娩,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基础上,给予镇痛,可大大减轻产妇痛苦,增加胎儿供给氧气量,促进胎心平稳。据报道,选择镇痛时机是确保镇痛效果良好的关键,镇痛过晚,镇痛作用不明显,效果不佳;镇痛过早,易对宫缩造成抑制,宫口扩张较缓慢,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一般于宫口开大至2~3cm予以腰椎穿刺,并严格观察产程进展,把握给药时机[4]。此次研究中,给予实验组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而未给予对照组镇痛分娩,组间比较,实验组分娩配合度高,为(5.68±1.22)分,而对照组仅为(2.31±0.67)分;实验组产痛程度轻,其中7例无痛(22.58%),轻度18例(58.06%),4例中度(12.90%),2例重度(6.45%),而对照组轻度7例(22.58%),14例中度(45.16%),重度10例(32.26%),表明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产痛程度轻,分娩配合度较高。实验组第一产程(375.56±123.56)min,第二产程(49.54±11.23)min,第三产程(5.33±2.11)min,总产程(7.22±1.1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536.23±165.58)min,第二产程(48.02±11.51)min,第三产程(5.76±2.03)min,总产程(9.65±2.32)h,实验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较短,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镇痛分娩可显著缩短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在新生儿评分方面,实验组4~7分3例,8~10分28例;而对照组4-7分4例,8~10分27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镇痛分娩对新生儿评分并无较大影响,应用安全。

综上,自然分娩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产程,减轻产妇产痛,提高配合度,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叶宁,许勤.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05):1-3.

[2]宁飞燕.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02):126-127.

[3]尚利伟,杨利.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对产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74-75.

[4]程文莉.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0):105-106.

论文作者:杜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探讨论文_杜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